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乳化剂的种类、复配比例及质量分数对聚丙烯酸正丁酯 /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ACR)壳核乳胶粒径、PVC/ACR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3种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K12 -Na)、十二烷基磺酸钠 (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中 ,合成的ACR乳胶粒子粒径依次增大 ,PVC/ACR共混物的抗冲强度增大 .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非离子型乳化剂壬基苯聚氧乙烯醚 (OP -1 0 )复配使用时 ,随着非离子乳化剂OP -1 0质量分数的增加 ,ACR乳液聚合各阶段乳胶粒子粒径均相应增大 ,PVC/ACR共混物的抗冲强度增大 .ACR粒子的粒径都随着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而粒径大小分布加宽 ,PVC/ACR共混物的抗冲强度降低 ,PVC/ACR共混物的透光率升高 .  相似文献   

2.
研究乳化剂的种类、复配比例及质量分数对聚丙烯酸正丁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ACR)壳核乳胶粒径、PVC/ACR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K12-Na)、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中,合成的ACR乳胶粒子粒径依次增大,PVC/ACR共混物的抗冲强度增大.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非离子型乳化剂壬基苯聚氧乙烯醚(OP-10)复配使用时,随着非离子乳化剂OP-10质量分数的增加,ACR乳液聚合各阶段乳胶粒子粒径均相应增大,PVC/ACR共混物的抗冲强度增大.ACR粒子的粒径都随着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粒径大小分布加宽,PVC/ACR共混物的抗冲强度降低,PVC/ACR共混物的透光率升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苯丙-硅溶胶纳米复合乳液,系统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对乳液稳定性、乳胶膜吸水率以及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单独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壬基酚聚氧化乙烯基醚(OP-10)按质量比为2∶1复配时制备的乳液稳定性最好;当乳化剂用量为0.75%~1.5%时,所制复合乳液稳定性好,乳胶膜的吸水率为3.64%~5.72%.与共混乳液(硅溶胶和苯丙乳液的共混物)和苯丙乳液的乳胶膜相比,复合乳胶膜的吸水率显著降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结果表明:与共混乳液相比,复合乳液中游离的纳米SiO2粒子数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4.
共混物中聚氯乙烯凝胶化度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DSC法测定了PVC/CPE/P(VC-b-MMA)共混物中PVC凝胶化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发现,其凝胶化度值随加工时间,加工温度增加而增加,共混体系中刚性有机粒子有利于促进PVC的凝胶化,而弹性体(CPE)可以使其凝胶化度值降低,当PVC的凝胶化度值在70%左右时,其力学性能最佳,DSC法能较好地反映共混物中VPC的加工情况。  相似文献   

5.
以邻幕二甲酸二辛酯(DOP)为增塑剂来增塑聚氯乙烯(PVC),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和聚氨醋(PU)共混物。并利用动态力学分析(DMA)和热失重分析(TGA)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容性、动态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DMA结果表明,随着PVC/DOP共混物中DOP含量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Tg向低温偏移,且tanδ峰值逐渐增大。加入PU后,tanδ-T曲线都只存在一个峰,说明两者有较好的相容性。TGA结果显示,(PVC+DOP)/PU混合材料中PU的加入降低了共混物的热失重速率,改善了材料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应挤出加工工艺,以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接枝改性乙烯-辛烯共聚物(mPOE)为增容剂,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与线性密度聚乙烯(LLDPE)共混物进行增容增韧改性,考察了增容剂mPOE用量对R-PET/LLDPE/mPOE共混物的相结构、力学性能以及熔融、结晶行为的影响.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R-PET/LLDPE/mPOE共混物中分散相的粒径和粒间距随着mPOE含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而当增容剂的添加质量分数大于5%后,分散相粒径大小与粒间距的变化趋于减小.力学性能测试表明:R-PET/LLDPE/mPOE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随着mPOE含量的增大先迅速增大,后变化趋缓.DSC结果表明:R-PET/LLDPE/mPOE共混物随着mPOE含量的增加,分散相粒子对R-PET结晶的成核效果降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半连续-预乳化工艺制备了表层羧酸化的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衣康酸)(PBA/P(MMA-ITA))核壳乳液.通过对乳液粒径及其分布、凝聚率和表面张力的分析研究了乳化剂种类、配比、用量以及功能单体等因素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采用非水滴定法、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乳胶粒子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OP-10引入乳化体系,使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增加,但随着OP-10用量的增加, 乳胶粒子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宽,聚合体系的稳定性降低;复合乳化剂SDS/OP-10用量增加,乳胶粒子粒径减小,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增加;极性单体ITA的使用导致聚合体系的稳定性降低.分析结果还证明ITA已成功参与了壳层的聚合反应.乳胶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8.
以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PSt/P(BA-BOA)〔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核壳型复合乳液.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乳液粒子的微观状态,采用粒度分析仪测定了乳液粒子的粒径及其分布,对乳液的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聚合方式、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制备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MWPVC)/聚甲醛(POM)/丁腈橡胶三元共混弹性体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防老剂品种和用量,炭黑品种和用量,增塑剂品种、共混温度,共混时间,加料顺序等因素对三元混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1.5份防老剂MB对HMWPVC/POM/NBR三元共混弹性体的防护效果最好,加入15-60份半补强炭黑时,拉伸缩强度提高40%-56%,撕裂强度提高46%-89%,耐溶剂性能显著改善;HMWPVC/POM/NBR三元共混弹性体适宜的共混温度175-180℃,共混时间5-7min.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共混方法在PVC中渗混CPE、ACR及其他配料,以改善硬PVC的脆性和熔体流动性。本文研究这一共混体系中各组份用量对熔体流动性能及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指出,为得到最好的结果,CPE用量在10份以内,ACR不超过5份。而且预示CPE含量在15份以上时,共混物有形态上的转变。ACR与CPE在改善PVC加工性能上有不同的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