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描述过栖息于爱琴海沿岸草丛中的一种奇特生物,他称之为垂钓鱼.这种鱼的背鳍很像一条安放着鱼饵的"钓竿","竿尾"是一个蠕虫状结构.当一条较小的鱼朝这假饵游来时,垂钓鱼便用鳍击打觅食鱼的嘴部,然后把这毫无戒备的猎物吞入腹中.  相似文献   

2.
正一晃,下乡几年,他们如是说:"日日清晨,鸟叫得最欢乐的时候,打扫院子,吃早餐,逛菜园子,掏鸡窝里的蛋。午后的暖阳照进院子,看菜园子里什么菜熟了便摘回来,生起火,不一会儿厨房间便香飘四溢。等月亮爬到头顶,像个大大的圆盘挂在夜幕。在院子里,悠悠地、慢慢地走着,悟空和小黄跟着后边一起散步。一圈、两圈、三圈……走完,各自回到工作台继续干活。"这是甜甜和老黄在北京郊外乡下一天的日常。  相似文献   

3.
在南美亚马孙河畔密林里有一种灭火蛇,这种蛇灭火的本领令人惊叹.1892年,亚马孙河畔一侧发生了森林火灾,成千上万条灭火蛇赶来灭火.只见它们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以滚动身体的方式灭火.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们在灭火的过程中,显得很有组织,也很有层次--当有一批蛇冲进火海时,另一批正在扑火的蛇便会快速地退下来,在没有火的地方休整……  相似文献   

4.
刀 鳜鱼可谓水中的上乘美味,令贪吃的水蛇垂涎欲滴.不过,它们可要当心鳜鱼那锋利如刀的背鳍. 当发现鳜鱼时,水蛇会以闪电般的速度游过去.鳜鱼往往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水蛇吞进了肚子里.但是,如果水蛇的行动稍有不慎,就会被鳜鱼发现,鳜鱼便会突然浮在水面上——装死.水蛇发现漂在水面上的"死"鳜鱼后,往往先围着它游几圈,见它不动,便用绳子一样的身体将鳜鱼缠绕起来.这时,鳜鱼突然"运气发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就把身体膨胀起来,快刀般的背鳍"刷"地一下竖立起来,瞬间就把水蛇斩成几段,然后把断了的蛇一段一段吞进肚子里.  相似文献   

5.
<正>在南北卡罗来纳州,松树和橡木丛生的沙山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叫做猩红王蛇的无毒蛇。这种蛇在外表上会拟态该地区的一种有毒蛇类——珊瑚蛇。通过这种方法,猩红王蛇可以蒙骗它们的捕食者,比如红尾鹰。猩红王蛇身上的条纹和珊瑚蛇非常相似,人们还特意编了一个顺口溜来区分它们:"红配黑,请放心;红配黄,杀人狂。"但在20世纪60年代,珊瑚蛇在沙山地区永远地消失了。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堂山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克里斯·阿科利和他的同事大卫·费宁,决定研究珊瑚蛇的消失是否会影响猩红王蛇身  相似文献   

6.
正人类对甜味有种天生的依赖。于是,野地里那些甜甜的野果子,就是对发现者舌头最佳的褒奖。不过,这种乐趣离现在的孩子却越来越远了。儿子在他的妈妈和奶奶的保护下,仿佛就是住在太空舱里的小外星人。"别玩那泥巴,多脏。别拔那棵草,有毒的!""哎!哎!怎么把那个野果子塞嘴里了?"随着妻子的一声尖叫,儿子连忙把我给他的几颗"野葡萄"吐到了地上,我只能摇摇头。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在圭亚那一所国家公园内的大草原上,植物学家发现一株黄眼草上有橙黄色的"花","花瓣"紧密聚集,呈海绵状,不同于该物种的典型花朵特征。原来,这些"花"根本不是真的花,而是一种真菌形成的假花。这种真菌会感染黄眼草属植物,并阻止植物开花。这些假花完全由真菌的组织组成,目的很可能是诱使蜜蜂为其传播孢子。  相似文献   

8.
一条雌性菱斑响尾蛇在5年未交配的情况下,利用储存在体内的精液成功受孕并产下幼蛇。除了昆虫之外,这是动物界内已知最长的体内保存精液的纪录。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条蝮蛇处女生育的现象,这是首次发现这一物种中也存在着这种奇特的现象。在这一案例中,一条从未交配过的雌性蝮蛇繁衍了后代。这一发现证实某些动物不需雄性参与便可实现生育,或者可以将雄性提供的精液保存相当长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一名游客在肯尼亚偏远地带偶然拍摄到一种很像是蛇的蜥蜴——石龙子蜥蜴。只有仔细看,才能发现这条长度超过50厘米的"蛇"有4条小小的腿(这是蜥蜴和蛇的重要差异之一。另外,石龙子蜥蜴的舌头也与蛇的明显有别。)科学家说,活的石龙子蜥蜴的照片非常稀有,这与它们栖息于非常偏远、人迹罕至的地带有关。科学家曾经以为这种蜥蜴已经灭绝。石龙子蜥蜴只见于东部非洲国家例如肯尼亚、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它们捕食昆虫和蜘蛛,对人则无害。  相似文献   

10.
1991年,科学家乔·迪克宣布说,他研制出了一种方便的薄膜,这种薄膜的材料是一种聚合电解质的聚合体,人们可随意地将它们叠加组合,静电会将它们牢牢地固定在一起。乔·迪克现供职于法国路易斯·巴斯德大学,他解释说,这种薄膜极薄,质量好,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先将一种带负电的材料浸入到一种高分子量的溶液里,这种溶液是带正电的,然后将其取出,漂洗,晾干,接着重复这一过程,每一次重复便产生一层薄膜,它的厚度只有几个纳米。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化学家尼古拉斯·可塔夫梦想得到一种名为珠母层的材料,它是一种类似珍珠的表层…  相似文献   

11.
年仅3岁的澳大利亚"鳄鱼小先生"帕克自出生便一直与各种危险野生动物玩耍。他不但能徒手抱起一条小鳄鱼,更可轻松"制服"25m长的蟒蛇,令旁观的大人都为之捏把冷汗。据悉,帕克家族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经营野生动物园,这令他具备了更多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帕克父亲自豪地说,儿子在与蜥蜴、蛇等动物玩耍的过程中长大,家人从未特意栽培,他却自然地爱上这些爬  相似文献   

12.
聪明的乌鸦     
一只乌鸦用一截树枝做成一根一头尖的木棒,它将木棒插到一个树洞里,然后开始耐心等待……在西南太平洋上新喀里多尼亚岛的半热带雨林里,有一只乌鸦在一棵大树上发现了一条深藏在树洞里的毛毛虫。树洞既深又窄,显然它无法够到这条毛毛虫。于是它就飞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用嘴折下一截小树枝,并将上面的叶子和嫩枝除  相似文献   

13.
新知短信     
机器蛇英国一家公司研制出的一种机器蛇,柔韧性非常好,可按要求弯曲,到达其他机器人无法到达的部位。这种机器蛇在国防和民用航空业将有广阔的用途,它已经在核电站的放射区担负起安全检查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一条雌性菱斑响尾蛇在5年未交配的情况下,利用储存在体内的精液成功受孕并产下幼蛇.除了昆虫之外,这是动物界内已知最长的体内保存精液的纪录.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条蝮蛇“处女生育”的现象,这是首次发现这一物种中也存在着这种奇特的现象.在这一案例中,一条从未交配过的雌性蝮蛇繁衍了后代.这一发现证实某些动物不需雄性参与便可实现生育,或者可以将雄性提供的精液保存相当长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5.
很多人都怕蛇.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见蛇是多么可怕.无论是谁,只要被毒蛇咬一口,若不及时抢救,便会很快死去.据科学家们观察,毒蛇咬人时,其速度快如闪电,十分惊人.当它们看准目标时,头部向前急落,猛咬一口,从毒腺中排出毒液,然后将头恢复到原先的位置.这一系列的攻击动作,总共只需要0.25 s的时间.可见,在荒山野岭中,一个人如果与毒蛇有亲密接触,生死只是一瞬间的事. 有这样一个人,跟一条毒蛇睡在一个睡袋里整整12h,凭着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再加上同伴的努力,终于死里逃生了.  相似文献   

16.
正一些掠食性蜘蛛把自己假扮成瓢虫甚至树桩,目的是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不可怕。但哥斯达黎加的一种毛虫采取的却是反方向的极端策略——把自己装扮成一条蛇,以吓退掠食者。这种活灵活现的绿色"蛇毛虫"创造错觉的方法是:缩回自己的腿,膨胀身体末端,在末端上有蛇眼斑。除了样子像蛇,这种狡猾的毛虫甚至行为也像蛇——如果有掠食者接近它,它就可能主动袭击对方——就算它没有蛇那样的注毒能力。科学家说,"蛇毛虫"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哥斯达  相似文献   

17.
谢懿 《世界科学》2011,(3):41-42
在漫漫长夜里遥望宇宙的日子已经结束,至少对于人类而言确实如此。人工智能将会接管地球上最庞大的望远镜——1923年10月的某一天,在美国加州威尔逊山上用2.5米望远镜精心观测了数晚之后,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在仙女星系中发现了三个新的光点,于是他便以字母"N"(意为"新星")作为标记并拍摄了下来。  相似文献   

18.
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从蛇、蜜蜂到信鸽都有着一种“识家的本能”。贝克认为我们人类也有这种识别方向的自然意识,它正象我们的视觉、嗅觉、听觉一样是确实存在的,不论其如何微妙,如何为人们所忽视。他确信这是一种对磁性的感觉,因为他曾试验过让那些曾表现出敏锐方向感的学生戴上装有磁铁的头盔,于是他们完全迷失了方向。研究人员早就形象地将一些具有准确识家本能的生物描述为大脑里装有指向的罗盘。科学家已经  相似文献   

19.
工程师在寻找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越来越多地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上世纪40年代初的一天,瑞士发明家乔治·德梅斯特拉尔(GeorgedeMestral)一次带小狗散步回来,发现自己衣服上以及小狗身上都粘上了牛蒡草的种子,除去这些种子很费事,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在显微镜下仔细地观察了这种植物的“钩环系统”,发现经过多年的自然演化,牛蒡可以通过“钩住并缠  相似文献   

20.
<正>动植物也有对抗衰老之策吗?对此,生物学家有了新的发现……十几年前,丹尼尔·多克便带着一罐五颜六色的牙签蹲在阿拉斯加的苔原上研究一种奇特的植物。在这片大陆最高最寒冷的北坡顶上,生长着一种初夏时盛开着艳丽粉红色花朵的低矮植物,它们就是无茎麦瓶草,也叫无茎蝇子草,是一种苔藓剪秋罗属植物。据多克说,无茎麦瓶草的幼苗只有"图钉头那么大",要过20多年才能长大一些。多克是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位生态学家,他一直在研究这种独特的植物,对它们进行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