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云飞  孙国平  陈旭高 《科学通报》2007,52(9):1037-1041
稻谷小穗轴基部的离层形成的差异是鉴别野生稻、 粳稻和籼稻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长江下游的跨湖桥、罗家角和田螺山等3处距今7000年以前遗址出土稻的小穗轴特征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 3个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所见的小穗轴可分为粳稻型和野生型2种类型, 没有发现具有籼稻小穗轴特征的稻谷, 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的水稻尚处于驯化过程中带有野生习性的原始栽培稻阶段, 粳稻是栽培稻的演化方向. 根据两种小穗轴比例推测长江下游在距今10000年以前开始稻的驯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考察,从浙江3个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共发现了5份疑似史前灵芝样本(G1~G5),且均出土于文化层灰坑.经~(14)C放射性同位素质谱分析,证实田螺山遗址出土的G1样本距今约6817±44年,余杭南湖遗址出土的G2样本距今约5379±59年,千金塔地遗址出土的G5样本距今约4508±50年,分别属于河姆渡早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经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测,根据担孢子表观形态鉴定G1~G5样本为担子菌纲灵芝属真菌.河姆渡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史前灵芝与双鸟木雕头饰、玉器等巫用文物一起出土,推测当时巫已经在使用灵芝.史前灵芝样本的发现将人类使用灵芝的时间从汉朝推进到距今6800年,伴随着早期农业的形成,人们对具有灵芝外观的真菌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植硅体分析与炭化植物种子形态分析, 对汉阳陵外藏坑DK15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前的农作物遗存进行了分析鉴定. 分析结果表明, 此外藏坑粮仓中的农作物包含了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稻(Oryza saliva)以及藜属(初步鉴定为杖藜Chenopodium giganteum)的大量种子. 这些农作物反映了当时西汉早中期陕西关中地区主要的农作物(谷物与蔬菜). 以前从考古遗址中获得的藜属种子都是零星的, 归为伴人杂草. 此次汉阳陵出土的大量藜属种子, 是考古中的首次发现, 也第一次用实物资料证明了藜属作为经济作物的悠久历史. 由于西汉从汉武帝时才开始在关中大力推广小麦种植, 所以外藏坑中缺少小麦遗存有可能至少反映了汉景帝离世(141 cal a BC)前, 小麦在关中地区民众日常生活与农业经济中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4.
河南贾湖稻作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起源这一重要理论问题始终是国际学术界长盛不衰的话题.关于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国际上对西亚小麦起源、美洲玉米起源的研究,均有权威性结论,但对于稻米的起源问题,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1970年代以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提出作物起源一元论,认为作物起源中心必然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在其影响下,国际学术界一直认为南亚是稻米起源的中心,中国稻米则是从印度传来.中国学者丁颖、周拾禄曾在1940年代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中国栽培稻起源于中国,但在当时被学术界冷落.1970年代初,在距今近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丰富的稻作遗存并开展了研究;而美国学者哈兰(J.R.Harlan)又提出作物分散起源论,认为作物起源的中心不一定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这些成果打破了陈腐的一元论,把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中国.  相似文献   

5.
新石器时期的漆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层出土了一只木碗,造型美观,内外都有朱红色涂料,色泽鲜艳.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经初步试验,棕色物质为漆.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3600年.  相似文献   

6.
米利都 《科学》2006,58(2):20-20
据英国Nature,2006,439:195报道.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李罡副研究员和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罗哲西教授研究了辽宁省凌源地区义县大王杖子乡出土的古哺乳动物化石。此化石形成于距今1.25亿年的白垩纪早期。从保存下来的骨骼残骸看.动物体长12厘米左右,估计重量约15。20克。按牙齿的特点应归入鼹兽科.可能是以昆虫和蠕虫为食。因其嘴部窄长前突,这种动物被命名为西氏尖吻兽(Akidolestes cifellii)。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及古气候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黄麒 《科学通报》1988,33(22):1740-1740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微咸水湖。1981年平均水位为3193.92m,最大水深约27m,湖水面积4340km~2。从距今几十万年以来,青海湖一直处于连续沉积,这对于研究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演变是十分有益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210)Pb,~(14)C和铀系年代学、钻孔的岩性、有机地球化学和孢粉等方面的研究。本文讨论了距今2万年以来的沉积速率和古气候变化,这对于研究和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将是有益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8.
<正>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1973年与1977年,在对河姆渡遗址的两次科学发掘中,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同时也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9.
李占扬  沈辰 《科学通报》2010,55(10):895-903
2007~2008年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现距今10~8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与头骨化石同层出土有大量哺乳动物骨骼化石. 部分动物骨骼中可能存在经人工改造的骨制品. 通过对遗址出土的部分骨骼化石进行微痕观察并与实验标本对比分析, 能辨认出灵井骨制品上确有锥钻、穿刺、刮削等使用痕迹以及疑似捆绑的微痕. 研究确认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 存在着有意识加工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制工具. 这一发现也证实了骨制工具的使用与石器一样, 是古人类技术发展和行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老挝的一颗臼齿显示了神秘的丹尼索瓦人可能曾与现代人类的祖先杂交。2022年5月12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一项关键的古人类学研究:老挝安南山脉的Tam Ngu Hao 2洞穴发现一颗更新世中期、距今约16.4万年至13.1万年的古人类臼齿,它很可能来自一名3.5~8.5岁的丹尼索瓦女孩。这颗牙齿对于我们理解东南亚地区的族群历史和古人类在亚洲的扩散可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