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科技英语用于表述客观真理、具体事实、一般规律和科学设想,具有自己相应的文体特征。通过对科技英语实例的分析,从词汇、语法、语篇、语气及文体几个方面透视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2.
语域理论是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科技英语是现代英语中的一个概括性的功能变体名称。本文从语域的角度——语场、语旨、语式三个方面探讨科技英语的词汇特征。  相似文献   

3.
英语商务合同是英语在法律语境与商务语境中形成的功能性变体,具有措辞准确、结构严谨及格式规范的特点。从韩礼德语域理论的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出发,通过具体例子分析英语商务合同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文体特征,指出语域理论对于解读与撰写英语商务合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芃芃 《科技信息》2009,(26):162-163
本文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划分了科技英语语篇的特点,用Levison的会话含义和Brown和Levison的面子保全论分析了针对不同的读者群的科技语篇的语域在语法隐喻和情态形式两方面的不同,希望科技英语作者能利用这些原则,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英语语篇中存在大量的语法隐喻现象,但这种语法隐喻在不同的文体和语域中出现的形式和体现的功能却不尽相同。新闻英语中就包含大量的语法隐喻。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新闻英语中的隐喻现象,试图揭示其在篇章中的作用,以求达到加深对文章理解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怡 《科技信息》2011,(33):377-377
科技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化现象。名词化作为英语语义和语法之间关系的转化方式,是科技语篇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本文着重科技语篇名词化的起源和意义,使英语学习者认识到理解并使用好名词化是科技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毛艳文 《科技信息》2007,(35):229-229,233
“名词+名词”结构经常在文章中提供大量信息。然而不同语域中的“名词+名词”结构有着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旨在传统语法理论和语料库研究的基础上,对科技英语和普通英语里的名词+名词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而得出名词+名词结构在不同语域中的特点.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名词与普通英语中的名词+名词做了详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科技英语中存在较多名词+名词结构.并且其分布和构成也和普通英语有很大区别。最后,对名词+名词所表现的语意关系进行分类总结,使得科技英语和普通英语中名词+名词特点更加清晰明了。  相似文献   

8.
体裁分析观照下科技语篇主题的多维度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裁分析可揭示不同体裁语篇具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篇章结构,通过语篇建构过程,发现主题的表现形式。科技英语在词汇选择、语气情态和文体风格方面具有特定的语篇体裁结构。利用体裁分析的方法,从心理认知、交际意图和修辞目的等维度阐释了科技语篇的主题识别。在对实例剖析的基础上,揭示了科技语篇解读的心理认知因素及其在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挖掘语篇建构规律,从而准确解读语篇。  相似文献   

9.
运用英语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词汇、语法/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科技英语的文体风格进行了分析,为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写作与翻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科技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英语文体,种类繁多,因其文体不同,其修辞技巧和手段也不同。本文从四个方面概要地阐述科技英语的因果修辞,认为科技英语实际上是一个因果逻辑网路。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风格起源及定义的基础上,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言语风格。运用风格的形式标记理论,具体分析了《红与黑》的风格,并选取典型例句从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三方面详细探讨了《红与黑》三个汉语译本在风格翻译上的得失。指出从风格的语言形式标记入手可以帮助译者有效地识别原文的风格特征,但要透彻理解并翻译原文的风格还必须关注风格的非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12.
文体风格体现体载对于风格的制约作用。文章在追溯古典风格论的前提下,评述了明代诗学有关文体风格的几个中心议题,有时代风格,各家诗风异同,个性与风格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对500名赴西安市旅游的国内游客的旅游购物决策风格进行了调查,通过因子分析发现西安市国内游客具有7种购物决策风格,包括决策困惑或冲动、追求品质与享受、谨慎与实用、追求新奇、保守与理性、价格敏感、自主与成熟,针对不同的旅游购物决策风格,探讨了与其相对应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立  吴新华 《科技信息》2007,(33):140-141
The thesis will focus on learning styl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r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FD/FI,impulsivity /reflectivity and aural/visual.In the same class,different learners apply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Debates thus arise in arguing which style is more beneficial to learning.Teachers should find out different ways catering for different needs of the learners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and help them find their best ways in SLA.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于不同汽车品牌造型设计风格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区域、国家有不同的设计风格,这构成了不同的国家设计风格;与生存的领地之争同理,不同国别的设计风格间是冲突的。打造自主品牌,首要须要培育中国的汽车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使用多种文体,将文体的选择与小说中人物的表情达意结合在一起,使人物塑造带有鲜明的文体特色。以上特点集中地表现在《红楼梦》对两个重要女性人物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塑造中。  相似文献   

17.
钢桥塔的塔形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空间梁单元建立了几种典型钢桥塔的数值分析模型,对不同塔形进行静力和稳定分析,得到了不同塔形、相同塔形采用不同构造的静力和稳定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塔型、构造对索塔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在抵抗面内失稳、扭转失稳的能力方面,倒V形、A形桥塔具有明显优势;H形桥塔随横梁的上移,其抵抗面内失稳和抗扭转能力明显增加;对于A形桥塔,横梁的上移,降低了抵抗面内失稳能力;可以根据工程要求选择不同塔形.将采用空间梁单元进行第二类稳定分析得到的极限承载力与采用板壳单元分析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局部失稳比整体失稳早先发生,局部失稳控制钢桥塔的设计;在稳定极限承载能力状态下,两种模型计算得到的桥塔应力分布规律接近,两者进入塑性区域的位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A method to set up 3D collar prototype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cubic spline and bicubic surface patch.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ameters of 3D collar prototype and different collar styles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we can develop some algorithmsof transferring style requirements to the parameters value of the collar prototype, and obtain some generation rules for the design of 3D collar style. As such, the knowledge base can be constructed, and the intelligent design system of 3D collar style is built. Using the system, various 3D collar styles can be designed automatically to satisfy various style requirements.  相似文献   

19.
某品牌衬衣生产商有必要了解顾客对衬衣3种款式的喜爱有无显著差异,从而合理计划不同款式衬衣的生产量,使市场上不会出现过度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随机询问100名顾客,请他们对3种款式衬衣按喜爱程度排序,对所得数据做Friendman检验,定义χ2检验统计量,在5%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对衬衣3种款式的喜爱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为顾客对3种款式衬衣的喜爱程度有显著差异,并且款式C最受顾客喜爱,其次是款式A,款式B受喜爱程度最差。作为生产商应定期做这样的检验,从而了解顾客对产品的喜爱程度,不但可以提高生产商的利润,还能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这样,一种产品才能稳固于顾客心中,在市场上长久不衰。  相似文献   

20.
风格体现在每位作家的笔端、每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探讨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既忠实于原作者、原著的特色,同时又体现译者的风格,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反映在译文中传达给读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