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揭示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格局,本文以广西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后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区域内7个中心城市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及空间结构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为分析标准,广西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以南宁、柳州为中心的"旅游双核"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南宁和柳州对外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最大的空间格局;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的密集区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贵港和来宾;受较高级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强度及城市自身接收能力的影响,每个中心城市与核心城市、相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大;由于自身对周围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能力较弱,同时随着可达性的降低,三级中心城市与其他中心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逐渐下降。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本文提出各城市应利用自身优势与核心城市形成优势互补,打造以南宁为首的"南宁-贵港-柳州"、"南宁-百色-崇左"和以柳州为首的"柳州-来宾-贵港"旅游城市群,形成相互弥补、相互协调的区域旅游发展板块。  相似文献   

2.
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从政府间的协调合作、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产业定位发展等四个维度系统分析,广西西江经济带近域城市的发展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存在彼此间协调合作较弱、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城镇化水平差异大和产业定位趋同等问题。广西西江经济带近域城市未来发展应该建立在全面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强化政府间协调合作关系,实行错位发展,协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近域城市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选用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两个指标,运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系统聚类等方法,研究广西西江经济带国内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2004—2015年广西西江经济带国内旅游区域绝对差异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相对差异呈现减小的趋势。(2)对2004—2015年七市的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做系统聚类分析,2004—2008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南宁,第二类为柳州,第三类为梧州、贵港、百色、来宾与崇左;2009—2015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南宁,第二类为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与崇左。(3)广西西江经济带内,南宁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最高,随着梧州、贵港、百色、来宾与崇左等市日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近年其国内旅游发展迅速,减少与柳州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珠江-西江经济带的11个城市2012—2016年三大产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珠江-西江经济带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带产业结构整体较优化,区域竞争力有待提高;份额分量中,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市三大产业增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产业增量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各市产业竞争力各有优势,第一产业竞争力最强的是肇庆市,第二产业竞争力最强的是南宁市,第三产业竞争力最强的是柳州市。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应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培育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5.
西江经济带是广西“两区一带”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西江经济带比较优势,对西江经济带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初步探讨。西江经济带面临人多地少,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是西江经济带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农村现代化、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但也面临环境、人才、市场、经营体系等制约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对提速西江经济带的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江是两广间联系与对外开放的重要纽带,包括广州、深圳、南宁、百色等十二座中心城市依托西江主航道构成的城市经济带是带动全流域经济开发的增长极和产业扩散的动力源。这些城市的规模等级、增长极层次、产业结构梯度以及工业职能的专门化方向与程度有显著的差异,依据城市产业结构变动规律与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文章提出了各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之间工业职能合理分工与科学布局的总体设想。  相似文献   

7.
选用西江经济带7个城市2003—2015年入境旅游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年际变化强度指数等相关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广西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西江经济带各市入境旅游客流量整体上逐年呈上升的态势,但各市入境游客数量相差较大,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在不断提高,各地级市入境旅游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广西西江经济带7个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旅游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旅游业经济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绩效的总体水平相对较好,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两级分化较为明显。2013年广西西江经济带7个市主成分综合得分平均值为0.000000000106,其中4个市超过平均水平,占总体的57.14%,但绩效最好与绩效最差的得分差距极大,为6.4982,这表明旅游经济绩效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2)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绩效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吻合度相对较高,旅游经济规模和旅游贡献度因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6.74%和15.51%。。(3)旅游经济绩效综合得分:南宁市(4.0511)崇左市(0.4287)百色市(0.3965)来宾市(0.0965)柳州市(-0.7623)梧州市(-1.7635)贵港市(-2.4471)。南宁和柳州的旅游经济规模较大,来宾和南宁的旅游贡献度较高,崇左和梧州的旅游创汇效益较好,百色和来宾的旅游经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选取了珠江-西江经济带4个功能区11个市的相关统计资料,应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研究其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发现西江-珠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呈良性互动,但是互动水平仍有待提高。各功能区存在一定差异性,应加强合作,提高一体化水平。提出了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15年重庆两江新区确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推动建立内陆通关和口岸监管新模式开展探索"的新目标,因此如何进行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与质态,让重庆两江新区在西部新区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产业发展关键。该文基于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结合相关规划、专题资料等,构建了新区产业发展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提出未来两江新区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为新区发展规划、产业引入和空间落位提供决策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9年-2018年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与空间面板模型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与创新环境建设在不同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现象.长江经济带发展“马太效应”明显,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创新基础等对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较大,而市场配置要素对两者影响能力较弱.最后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可通过完善各地创新环境,加大高技术产业扶持,提升区域创新协同能力等方式,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多区域经济合作下,西江流域经济要凭借特殊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经济发展史和丰富的对外合作经验,依托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和厚重的产业底蕴,将各市县丰富的资源和产业优势进行整合,将农业、工业、贸易、旅游等产业合理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加强与区域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才能融入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框架,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三重内涵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数,采用等权重加权法评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从生态人居、绿色经济、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建立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呈稳步提升态势,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但省际差异依然较大;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与全国基本持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空间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除下游地区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型,其他地区均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滞后型.建议加大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倡导家庭绿色消费,降低能耗强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和工业绿色发展;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协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开展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与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耦合性研究,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进行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SER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选取2000年~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SER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处于整体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程度各省市分布不均.东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江苏耦合协调发展度最高,贵州耦合协调度最低,浙江、湖北、湖南、安徽保持平稳,上海、重庆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和北部湾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为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良机。为了实现广西经济的发展,我们首先要选择和培育适合广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本文基于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潜力两个方面,运用区位商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定量实证分析了广西38个行业部门,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双强"、"双弱"、"一强一弱",并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适合广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7.
潘娜 《科技促进发展》2024,20(2):159-168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出台,企业投资热情高涨,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对外投资对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其在“一带一路”沿线与非沿线国家的投资动向有助于把握政策机遇和赋能产业发展。本研究基于商务部截至2015年的416条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事件,将其投资动机分为销售服务、生产研发和工程投资3类,并从“战略三脚架”的理论框架出发,对企业基于不同投资动机看重的“一带一路”沿线和非沿线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时,中国新能源企业更加看重东道国的政治制度稳定性和基础设施水平,如通讯设施和技术水平;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时,企业则更加看重东道国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测算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模型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部、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的差异特征,不平衡问题突出;2)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总体水平还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旅游业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磨合;3)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处于边缘省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易出现极化的现象,未来应重视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质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厦门会展业发展从总体上衡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面对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列为国家战略支持的重点发展区域这一机遇,在分析厦门会展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厦门会展业应该调整会展发展战略,加强会展业的规范管理;潜力打造会展品牌;扶持、培植办展骨干力量;推动会展业的市场化发展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