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太平天国军师干王洪仁玕在到夭京后不久便向天王洪秀全呈递《资政新篇》一书,目的是为“条陈列款,善辅国政,以新民德”、“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利用自己在香港的阅历和所学到的知识,详细地勾画出了一幅国家近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启蒙和觉醒作用。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资本主义列强用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大门,强加给中国人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危机的双重刺激下,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进行了一系列坚持不的努力。作为“睁眼看  相似文献   

2.
《资政新篇》属资本主义性质的纲领性文件,作者阐明了它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李秀成的“保民为乐”与洪仁玕的“革故鼎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后世两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即李秀成的“保民为乐”思想和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保民为乐”提倡尊重他人的人生价值和人格,是一种人道精神、人本精神;“革故鼎新”建立在对近代社会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仿效“西法”,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精神。李秀成和洪仁开是同时代的人物,但思想认识上有差距。李秀成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改朝换代”的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它不可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不可能将中国推向富强。洪仁开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提出了《资政新篇》;从太平天国本身说,《资政新篇》没有得到实施,但是,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整体来观察,其所规划的各种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大多数得到实践。但《资政新篇》过分强调“法制”,丢掉了“伦理道德”。李秀戍的“保民为乐”思想弥补了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两者都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借鉴西方文明,发展近代实业,优化经济环境经济思想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就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论述了《资政新篇》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方面,洪仁主张学习并采用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革新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经济方面,他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交方面,他主张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保持正当的通商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平等往来、自由贸易的对外方策。《资政新篇》体现了洪仁企图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拯救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洪仁玕(1822—1864)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本文拟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考察洪仁玕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一、洪仁玕近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洪仁玕的近代化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资政新篇》之中。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当时,正值太平天国“朝中无将,国内无人”的危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先生所著“贞元六书”中的《新原道》一书,体现了冯友兰先生丰富的判教思想,是“贞元六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友兰先生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标准,评判中国哲学史上各主要时期以及各主要学派的哲学思想,并以自己所创立的“新理学”体系为结,阐述了“新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本文对《新原道》的判教思想进行具体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洪仁玕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最具资本主义思想的思想家,他的代表著作《资政新篇》就是系统介绍在中国如何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本文在论述其经济思想的同时,阐述了他对西方列强侵略性的认识及《资政新篇》体现的经济思想尽管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但总的来说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9.
洪仁[王干]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最具资本主义思想的思想家,他的代表著作《资政新篇》就是系统介绍在中国如何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本文在论述其经济思想的同时,阐述了他对西方列强侵略性的认识及《资政新篇》体现的经济思想尽管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但总的来说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10.
2022年5月,修订的新《职教法》施行。新《职教法》确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的法律定位,是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重大突破,为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推进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习贯彻新《职教法》,需准确把握其创新亮点,同时谨防对其误读、偏读。  相似文献   

11.
学校素质教育的缺失,确实需要更多的社会科学知识来弥补;一代青少年学子,真切需要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来熏陶。被歌德曾经赞叹和敬畏的"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哲学,对现代人类认知世界、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所发挥的作用日见重要和迫切。而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主流语境中,如何以中国经典和谐哲学引领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当然就成为社会科学进校园的一个重要话题。《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阐发,几乎是对中国哲学的概括和总结。沿着这条理路,我们正可探索中国经典"和谐"哲学发生与演进的历史轨迹。人类"轴心时期"的先秦,哲学的元始结晶出了"天道—人事"的真理颗粒。把握这一真理颗粒,应该看做大学生人生"人之为人的必修课目"。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一种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不仅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在字里行间影缩着历史的瞬间。男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在汉字构意中有较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姓”、“男”、“夫”、“父”、“君”、“士”、“祖”等字形构意,结合民俗史料,探讨古代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在生产、家庭婚姻生活、政治领域、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地位状况,试图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男子社会生存状态,从文字中挖掘出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有严重的错误。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错误很多,错误之一是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理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理论从产生至今备受关注。"equivalent/equivalence"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一方面作为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被当作一般语言词汇中的模糊词语,表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即相似或贴近。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王夫之是如何解释《论语》中的"默而识之"入笔,然后立足于王夫之对默识认识的基础上,依次考察了作为"记忆"的"识",将"默识"的"识"作为"知识"的"识"看待的问题,对象山的"默"的重视和对佛教的"识"的批判,记忆的"识"与佛教"识"的不同点,儒学中提及的记忆的内容,"识"和"学"的关系等。最后简单地探究了表现为"古"的"贮藏记忆"的活性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总结范并思的"现代图书馆服务"与"阅读推广"理论、吴建中的"城市转型与图书馆发展"研究以及潘卫的"图书馆服务发展"分析,从理论上对图书馆服务进行了阐释,结合上海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实践活动,探讨了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侯桂新的《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以"从香港想象中国"为切入点,返回并重构了1937—1949年间香港"南来作家"群体"香港书写"发生的历史现场,围绕文学运动、现代媒体和作家个案的梳理和论述三个层面,将客体实践、中介实践和主体实践贯穿于中国现代作家在其"香港书写"中展现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为"南来作家"群体拟定了基于文化生态和文学史转折的全新经纬。  相似文献   

17.
克里斯特瓦在巴赫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互文性”概念。随着克里斯特瓦思想的发展,“互文性”概念的理论内涵得到了充实和深化。在其论著《诗歌语言革命》中,克里斯特瓦将精神分析理论融入到“互文性”概念之中,将“互文性”视为重构主体意识、反抗社会规约的革命性动力。同时,“互文性”是“文本”概念的属性,是马拉美、洛特雷阿蒙等人创造的“诗性语言”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的朱光潜以其深厚的学养与宽阔的眼光构建了在当时显得既“落伍”又“超前”的美学理论,他以一种综合性的方法论,坚持从审美主体出发,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进入,形成了注重直觉的审美经验的文艺批评观,开辟了有别于“反映论”的另一条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之路。同时在中西的融会中,通过“圆形结构”认知模式对中国传统美学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艺美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壮族鸡卜,依据鸡胯骨上原生血窍的数量、位置及插签的角度、朝向构成的卦象来判断吉凶,源于远古时代的占象。犹如汉族先民在商周时代的甲骨占卜及其卜辞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一样,壮族鸡卜及其卜辞则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华夏民族的龟筮占卜信仰演绎为《易经》,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而壮族的鸡卜信仰演绎为《鸡卜经》之后,则与《摩经》结合,构成了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峰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5):19-23,47
诚斋诗中大量出现的“诗”及“诗人”意泉,充分透示着诗人诗意识的存显状态。这种状态可谓之“感心”,此“感心”包含着“沉醉”与“孤独”两个方面的意蕴。通过频繁使用醉、颠、癣、催、觅句、诗债、苦吟,以及瘦、愁、苦、病、闷、穷等一系列极富暗示性的词语,诗人深入地表现了自我精神世界在“沉醉”与“孤独”之间所呈现的巨大矛盾与痛苦。此种精神状态不仅映证着诗人艰苦的诗歌创作之路,更传示出其沉重而丰厚的社会人生经验与个体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