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惦棐是性格独特、艺术立场严格、坚守真诚的文人,他对于艺术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性,又使得他似乎不取巧于时代,却成为跨越时代的艺术得道者。他的艺术学说充满了智慧逻辑、艺术人性的真挚、坦诚应世的精神,他的批评文字更是研究艺术的鲜活范例。  相似文献   

2.
杜威从改良主义进步主义的政治历史观念出发,反对被少数上层贵族精英垄断的"为艺术而艺术".杜威对经验这个关键词在心理学和哲学上的超越使他自我突破了"艺术即经验"这个定义的偏狭和局限,由于他把情感、观念、想象、理性和思想等因素也包含到经验之中,使他从美学自然主义经验主义这个基点出发,上升到人本主义.进一步的超越使他在艺术与人生关系上,把艺术再现现实与表现情感统一起来,提升到社会的和历史的维度.艺术在他那里成为一种担负着人类的统一和解放的神圣使命的力量,在这个维度上达到他的美学思想的顶峰.由于他被认为"接近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的文学思想,至使他的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艺术即经验>长期被冷漠,因此对之重新认识、开发和提炼,对于我们的理论建设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赵孟頫是元代画坛领袖.在艺术上.他主张书画同源和追求古意.他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使元代文人画走向鼎盛时期,并对我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小宁 《科技信息》2010,(35):J0226-J0227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音乐艺术发展的进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对人类音乐艺术的贡献无人替代,他是人类音乐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我们通过分析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受他留给我们的艺术享受和生活感悟。  相似文献   

5.
"废新立旧"是卢西恩·弗洛伊德反向艺术观的重要特征。卢西恩·弗洛伊德的艺术创作明确弘扬和创新传统的艺术形式,抵触时尚、花哨的艺术形式;他给油画注入新的形式语言,宣告传统艺术并未死亡,而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为艺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卢西恩·弗洛伊德"废新立旧"艺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敢于反抗流行的勇气与他自小形成的逆反心理有关;童年时所接触的艺术品使他一直不愿苟同现代主义的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6.
萨特反对西方传统的模仿说,认为艺术不是对现实的单纯模仿;反对通过虚饰来体现某种意义。认为艺术手法的革新拓展了艺术家的自由,体现了更为深刻的存在。他把绘画艺术分为象征性和抽象性两种,并极力赞扬了抽象性绘画对艺术的发展作用,认为不同的艺术种类对现实的介入方式也不同。他的艺术论根植于现象学想象理论的基础之上。他反对把艺术归结为现实或意义、物等,也不同意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他眼里,艺术是具有当代性的,艺术是美的存在,体现了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著名艺术史学家E .H .贡布里希所著的《艺术发展史》从古埃及一直讲到 2 0世纪中叶。与一般美术史不同 ,他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 ,也不是用一些以“主义”为名的概念去削足适履 ,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 ,艺术家是在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 ,从而形成了“艺术”的发展。一开始 ,他就似乎骇人听闻地说 :“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 ,只有艺术家而已。”当然 ,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 ,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 ,不断改变的故事”时 ,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这一说法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8.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小说艺术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向世人推出了一种新型的小说文本,而且还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和非凡的艺术才华创作了一系列个人自传小说,这些小说鲜明地体现了他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小说艺术无论在手法上、策略上还是在艺术的境界与旨趣上都全方位地超越了我们常规的小说话语范式和审美品味,因此,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理解的难度,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和更仔细的阅读来与之碰撞,来相“推摩”,在双向“互动”中领悟它的艺术旨趣的同时调整我们的审美意识和胸襟.莫言的小说艺术广泛吸收了古今中外的艺术智慧,继承和创造性运用了人类已有的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和艺术策略,那些已有的艺术规则、藩篱并不是被他践踏、破坏了,其实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这些规则、这些藩篱、这些遗产获得了新的生命,得到了新的激活,他在这些审美的藩篱间天马行空式地活用着这些艺术规则和手段,探索着新的综合创新的可能,创造着新的艺术天地.莫言的这种艺术胸襟、“才、胆、识、力”从艺术表达手法和艺术审美特色方面来总结,可以归纳梳理为10个不同的侧面,这些方面有的相互有交叉,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无法断然分开.  相似文献   

10.
法国画家保罗·塞尚(1839——1906),出身于富有的家庭,银行老板的儿子.初学法律,由于志向不合,乃改学画.二十岁那年,进巴黎私办的“斯维赛学院”,从此开始他一生的绘画生涯.最初,塞尚与所有的画家们一样,他驯服地接受着传统艺术的规律,孜孜于加强锻炼自己的艺术基本功夫.德拉克罗瓦、库尔贝等大师的艺术,曾一度使他倾倒过.但从塞尚一生执着的艺术信条看来,他很快地离开了这些先辈们,他要走自己独特的道路,只是因为他想向艺术世界作新的探索,就非得先作一个驯服的们徒不可.他也曾经是印象主义集团的一员,把捉过瞬间的艺术感受.1872的一段时间、与毕沙罗相处的日子里,他欣赏了毕沙罗作画的不重明暗重表现,琢磨对象的形体结构等特点,颇大程度上吻合了塞尚的胃口,他后来自称是毕沙罗的学生.在初期的创作活动中,塞尚并未摸到自己独特的道路,但是却有了塞尚艺术的最初雏形.他已是不以自己看到的那样,仅仅从视觉上去把捉对象的炫眼的颤动的光与色,迷人的大气感.随后,他与印象主义者分了手,各走各的路,他回到故乡埃克斯,在自己的“实验室”中,探索着新的艺术世界.他从此成年累月地画,卷伏在画室中,或奔跑在山谷间,寻找他心目中的景物,塑造他自己观念上独有的艺术面貌.他画烂了苹果,要爱人模特儿坐上几百次、  相似文献   

11.
山水题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与山水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诗歌艺术。本文从美学的视角,宏观上论述山水画与题画诗在形式上的相似点与艺术表现上的不同点。从而揭示了它们融合的必然性以及由此达到的审美统一。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多元化发展,从哲学而言,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有无之争、言意之辨、形神之鉴等命题对文艺思想和创作颇有影响.汉代的礼文化被“通达“、“任自然“所代替,情诗渐多,玄学之盛直接导致玄言诗的产生,山水赏会使以陶、谢、宗、王为代表的山水诗画达到相当高度.道教对游仙诗和志怪小说的影响,佛教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魔术、绘画、雕塑、音乐的影响,则可以看到宗教与文艺的关系.胡汉文化分别在南北地区融合、发展,又生出了诸多差异,形成了南北文风与艺术的诸多不同,造就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粤西士人的文学结社体现出其身份自觉,对文学创作活动有很大的促进,粤西女诗人在家族文学集体中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提高,有很多优秀作品。粤西士人的诗、画结合体现出新的艺术趣味,从题画诗可见一斑。有了身份自觉,粤西士人辑集本土人士的文学作品,弘扬粤西文化。粤西士人的文学结社使其在历史的某一阶段引领全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汉民族的“莲”有着独特的内涵:自《诗经》以来的诗词书画中频繁出现“莲”;佛儒道三教不约而同地赏识“莲”;在人们的婚丧嫁娶包括日常生活中也常会有“莲”的身影。汉民族的莲是爱情、故乡情、艺术美和宗教美的代言物。  相似文献   

15.
三峡文化哺育了巴渝著名书画篆刻家、诗人余仲九先生。仲老诗、书、画、印诸艺植根三峡,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总的审美倾向为古雅清逸。先生退休至今20年间,足迹印遍了三峡库区的山山水水,画稿、诗作数以千计,为三峡文化抹上了一笔厚重的色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都曾为先生作过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6.
从"描绘物象生命形态之抽取""画家生命意识之融入""生命意象相通性感受之转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笔墨所蕴含的抽象的生命生机与活力。认为中国画的实现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以生悟生,以生化生,以生达生"的过程,对自然对生命本身的体验与传达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作为绘画技法语言的笔墨,之所以超出了绘画元素的表层功能与意义,具有触及心灵的力量,正因为其本身就是活脱脱的生命意象,是物我生命交融的新生。这正是"笔墨"之所以仍有其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开拓空间的主要缘由,也是其他媒材的绘画创作可学习与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王静娟 《科技信息》2009,(29):I0307-I0307,I0351
中国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和审美标准。水墨动画是中国水墨画的动画艺术再现,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是中国动画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是中国民族化探索的典范。首先分析了中国水墨画在水墨动画中的借鉴吸收和运用,最后论述了现代高科技三维动画技术的运用将更好地促进中国水墨画在水墨动画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丘沺是近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曾誉之为“笔精墨妙,技法超群”。他花鸟、山水、人物兼擅,尤以彩墨山水见长。作品自辟蹊径,构图新巧,诗书画印和谐结合,形成高雅明丽的画风,深受海内外艺术爱好者青睐。惜一生贫困漂泊,英年早逝。福建省美协原主席丁仃称他是“一颗埋藏已久的珠”。  相似文献   

19.
《申报·自由谈》是中国近现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文艺副刊。况周颐晚年移居上海,卖文为生,积极挥墨于报刊这种新型媒体,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1924-1926)里,他于《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词作30余首。这些词作以题画、咏物、酬赠为主,亦庄亦谐,艺术精湛,雅俗共赏,体现出况周颐词的最后辉煌与深远影响。况周颐逝世之后,《申报·自由谈》刊载《况蕙风先生外传》、《况蕙风遗稿》以志纪念,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况周颐及当时的世风人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吴历是清初学兼中西的一位文人画家,信仰天主教接触许多西画后,他不学、不模仿、也不贬低西画技法,让东西方绘画技法在中国各行其道;但他在文人画题画诗和画跋中融入了涉及天学思想与修行、传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