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杨革  于立凯 《山东科学》2013,26(3):104-110
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了2000-2011年间湖北省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其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初步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缩小趋势。局部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和荆宜城市群扩散作用明显,显著性相似区域扩大,周边区域有同步发展的势态。县域总体经济差异的缩小和典型区域的扩散效应并不能说明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循环积累作用下区域间差异可能会扩大。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省96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选取12个基础社会经济指标来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格局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并借助软件IBM SPSS 19.0对山西省2000年、2006年、2012年三年的数据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同时运用ARCGIS软件对全省各县域得分进行分类可视化表达,结合各等级质心点即各等级经济重心的空间位移轨迹,揭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状况.结果表明:(1)山西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全省整体发展较好的县域布局呈现略微倾斜的"十"字形结构;(3)全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4)晋北地区逐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塌陷区;(5)晋中地区发展势头较好,逐渐成为全省的经济高地.接着针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研究.正确分析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可以从客观上认识到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区域旅游经济向正确方向发展.文章选取广东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综合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广东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表现.结果表明:广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绝对差异在逐年扩大,相对差异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珠三角地区对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在逐年增加,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贡献率在缓慢下降,且珠三角地区与其他三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省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以期进一步缩小各区域旅游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采用系统的数据和计量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差异及其变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巨大,虽然区域旅游收入的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但是绝对差异却呈扩大趋势;通过对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地区构成进行分解,发现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DEA模型和ESDA方法对2008~2012年山西省107个县(市)农业生产效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结果表明:12008~2012年山西省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并且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态势,但是全省农业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较大;从综合效率的区域特征上看,高效率区主要位于山西省中部及东南部,低效率区主要位于山西省西部;将综合效率进行分解,可以看出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贡献大于规模效率;并且大多数县(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22008~2012年全省县(市)农业生产效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但是空间集聚性逐年下降,空间差异扩大;3从局部空间特征上看,山西省东南部部分县(市)农业生产效率下降,西部少数县(市)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同时,晋北、晋南地区一些县(市)农业生产效率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
基于Theil系数的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各市间入境旅游差异逐渐缩小,变化速度经历了由快变缓再变快的过程,主要是由于浙江省旅游业全方位开放局面的形成和旅游产品的逐步增多,再加上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全省各市都普遍重视人境旅游的发展,入境旅游在全省各市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从计算结果来看,地带间差异大于地带内差异,地带内差异主要由北部地区内差异构成.这与杭州为首的北部城市发展较早、持续较长密切相关,从而奠定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发展的基本格局.从演变阶段来看,1991年-1995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差异比较高,但差异呈现由高到低的迅速下降,内部差异下降速度快于区间差异;1996年-1999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差异平稳缩小,区域内部差异基本不变,下降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区间差异的缩小;2000年-2006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下降速度有所加快,主要得力于区内差异的快速下降.入境旅游差异逐渐缩小,表明浙江省入境旅游业确实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 ,福建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福建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总体水平的分析 ,运用总体水平指数 K以及区域 RHL比值法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得出区域之间特别是闽东南地区与闽西北之间的差异日益扩大的结论 ,并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人均用电量为测度指标,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江苏省1993~2010年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1993~2010年间,江苏区域总体差异在波动中上升.从江苏省三大区域层面来看,区域间差异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并逐步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域内部总体差异不断缩小.从三大区域内部差异来看,表现各不相同,其中,苏南地区内部差异较小,但呈缓慢扩大后平缓下降的趋势;苏中地区内部差异也较小,并呈缓慢缩小趋势;而苏北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但呈快速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为探究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浙江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ESDA空间统计模型,结合Arc GIS相关空间分析功能,对浙江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趋势和局部空间均衡程度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环杭州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地区,总体空间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县域经济的局部空间差异则有所变大,主要表现为高经济水平集聚区的县域有所减少,而低水平集聚区的县域有所增多。基于以上特征,文章认为自然地理和区位条件、规划引导以及私营经济的发展是影响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部六省市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对发展率、泰尔系数、加权变异系数、集中系数等指标结合ESDA分析方法和ArcGIS的标准差椭圆分析功能对中部地区2000年~2013年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和演变进行分析;同时运用G(1,1)模型对其后5 y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预测.研究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十分明显并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大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重大;2005年以后中部各市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非均衡的状态;中部地区南北方向的经济发展快于东西方向,经济发展的平均中心位于信阳市的西南部;预测表明未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会进一步扩大.最后,指出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和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福建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福建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体水平的分析,运用总体水平指数K以及区域RHL比值法,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得出区域之间特别是闽东南地区与闽西北之间的差异日益扩大的结论,并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很快,但区域差异非常明显,而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对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河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构建相关的指标体系,并确定核心指标权数和一般指标权数,根据指标体系中各项统计指标的权数作量化处理,得到河南省的经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针对不同的地区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减缓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达到有效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利益关系,保证河南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相对极差、加权变异系数和Jenks自然断裂系统分类法等方法,分别对2001~2010年江苏全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之间,三大区域内部以及13个地级市煤炭消费空间差异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煤炭消费的空间差异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绝对差异也在拉大;苏北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大,苏中其次,苏南最小;各地级市煤炭消费类型的划分与变化与全省的经济格局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赵洪 《榆林科技》2009,(3):41-41
玉米双班萤叶甲200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发生危害,2006年以来发生范围有所扩大,在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局部区域个别玉米田块发生,2008年在全省普遍偏重发生,严重威胁着玉米生产安全。由于该虫过去在我省属偶发性害虫,广大群众对其发生危害与防治都缺乏了解,为有效控制该虫危害,现将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利于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则会弱化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严重的还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以辽宁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并以全省85个县域自2001~2010年人均GDP标准差、变异系数作为衡量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揭示辽宁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随时间变化而逐步扩大、相对差异却逐步缩小的演变特征.运用SPSS17.0软件对2010年全省85个县域的10项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认为一般发达型县域和欠发达型县域呈环状且不规则地分布于各经济发达型和较发达型县域的外围区域,各类型之间差异是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和政府策略等几个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相对极差、加权变异系数和Jenks自然断裂系统分类法等方法,分别对2001~2010年江苏全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之间,三大区域内部以及13个地级市煤炭消费空间差异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煤炭消费的空间差异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绝对差异也在拉大;苏北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大,苏中其次,苏南最小;各地级市煤炭消费类型的划分与变化与全省的经济格局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振1995年资料显示,现七人口14377万,占全省总人口42%,土地面积Ic.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6.8%。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为贵州的开发和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但由于历史和地理方自的原因,使这一地区的经济与其它地区的差距急剧扩大。为缩小区域差距,深化对该区的开发开放,加快发展,已引起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根据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的分析,对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一初步探析。一、区域社会的主要经济特征1经济类型反差大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现状呈现工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具有优势要素区域的工业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东西部地区间工业发展差距在继续扩大,工业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征。加入WTO给该地区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西部民族地区工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9.
借助DavidN-Weil的两部门配置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引起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机理。采用1993—2007年中国的省区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了外贸依存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贸依存度在全国层面或是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层面都显著地促进了TFP的增长,但外贸依存度的贡献率在区域层面有所差异。我国中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大于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明显大于西部。为了消除这种区域差异性,需要更进一步地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大力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并引导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合理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2001~2016年人口流动和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基础上,利用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包括人口流动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省际间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对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省际之间的人口流动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效应有所差异。人口主要从中部和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其中对东部地区呈显著的正向效应,对中部地区是微弱的负向效应,对西部地区是显著的负向效应。为此,我国应当加强中西部人才引进措施,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助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