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建立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动力学模型是探索大陆动力学的前沿问题。方法 以地质和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为约束,在对秦岭造山带东、西两段电性结构对比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结果 自中新生代以来,尤其是晚白垩世之后华北和扬子两地块向秦岭造山带持续陆内深俯冲作用,导致南秦岭岩石圈强烈向北挤入,秦岭造山带的后陆冲断褶带和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带,现今处于以岩石圈叠置加厚的构造作用为主与拆沉作用初始发动并存状态;南秦岭正在经历拆沉-底侵的物质再循环作用,佛坪和南阳-邓县之间可能发育新的地幔柱;在造山带北、南深部边界与内部不同岩石圈块体之间还伴随不同性质的强烈走滑作用,导致物质的侧向传输。结论 秦岭造山带现今深部动力学状态直接制约着今后大地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潜在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平行或近平行分布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一个巨型构造混杂岩带,由变质表壳岩块、中深地壳变质块体、壳幔过渡带岩块和幔源岩块与糜棱岩和变晶糜棱岩基质共同组成。由构造混杂岩带内岩块和基质的变质变形特点、流变学性质、运动学标志、形成构造环境、动力学特征和时限,表明它们是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和分布其间的地体并置碰撞对挤逆冲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中多阶段长时期发育而成。空间上构造混杂岩带内岩块成分的多样性,反映造山带内物质组成的非均一性,也说明地壳隆升剥露的不一致性。这些资料可为深入认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地壳组成、结构和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西秦岭造山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金矿研究,划分了成矿系统,并讨论了金矿的区域时空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金沙江古特提斯造山带地层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造山带地层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将滇西北金沙江造山带划分出5个构造地层带,建立了新的造山带区域地层系统。根据古生物生态组合,沉积组分,盆地充填序列及沉积环境的研究,识别出不同构造地层带分别形成了稳定地块,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洋盆及岛弧环境之中,在造山带区域地层系统研究基础上,阐述了金沙江古特提斯造山带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东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新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秦岭造山带郯庐断裂以东部分(本文称东秦岭造山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对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作了新的探索;并有新的造山作用模式解释了下扬子地区的性质,郯庐断裂为何中于大别山南缘突然中止以及秦岭造山带为何被一分为二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研究了东秦岭造山带南部宁陕花岗岩体群的地质特征、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宁陕岩体群为钙碱性-碱性系列的花岗岩基,主要副矿物为钛铁矿、磷灰石、锆石和独居石,其黑云母为铁质黑云母,SiO_2和碱质含量都较高,除V,Sc,Sr和Bi等元素之外的大多数元素出现亏损;稀土元素负Eu异常较为明显,其组成模式为右倾“V”形曲线;δ~(18)O较高,而初始锶比值相对较低.因此,宁陕岩体群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作者用多元统计分析和图解法将本岩体群花岗岩与世界著名造山带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本岩体群花岗岩为陆-陆碰撞型花岗岩,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晚古生代期间发生对接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华北板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它由内蒙西部狼山超向东延伸到辽西和吉林东部一带,全长2000余km。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不同类型变质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各种类型深成侵入岩。在1.0Ga左右,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对接碰撞,形成了巨大陆缘碰撞造山带。这次构造带件是Rodinia超大陆拼合事件的一部分,表明了在Rodinia超大陆时期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是连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流变学结构以探索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方法通过岩石圈温度结构约束,计算了岩石圈流变学结构。结果秦岭北半部的后陆冲断褶带和厚皮叠瓦逆冲带的莫霍界面温度为305℃,以冷地温、厚岩石圈和流变分层不明显的c模型为特征;南秦岭莫霍界面平均温度642℃,最高达826℃,具有显著的热地温、薄岩石圈和中下地壳及其上地幔顶部强烈流变的H模型特点。结论在后造山阶段,北秦岭是华北和扬子二地块相向向秦岭造山带陆内俯冲的前锋会聚区域,现今处于以岩石圈加厚为主、拆沉作用初始发动的共存状态;南秦岭可能在地幔柱作用下发生新的拆沉作用和部分底侵作用,其轴部区域的地壳内现今存在部分熔融,壳-幔之间正在进行物质、能量(热传导和热对流方式)等的再循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南缘鄂东地区、荆当盆地、秭归盆地和川东北地区三叠纪-古近纪的构造层序对比研究,划分出三个大的构造层序,并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沉积盆地性质转换和迁移过程与构造层序的耦合关系,揭示了东秦岭-大别造山与成盆作用过程.认为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构造层序Ⅰ记录了扬子地台由克拉通盆地逐渐萎缩的过程,反映了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软碰撞未造山的过程;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构造层序Ⅱ记录了前陆盆地的三次幕式演化过程,反映了早燕山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呈斜向、剪刀式由东向西陆-陆碰撞关闭以及前展逆冲叠置造山作用过程,与江南逆冲带联合作用形成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中心向西的迁移.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区域构造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构造层序Ⅲ记录了晚燕山期地壳快速均衡隆升,伸展断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板块汇聚碰撞过程中,常常造成应力矢量与板块边缘的非直交关系,导致平移分量和缩短分量的产生,它们并非不同时期、不同应力场的产物;这种斜向汇聚产生大陆造山带的不对称扇型结构及花状构造,也可能是大陆增生保存的重要形式之一;变形分解作用使得岩石在变形过程中产生纯剪变形分量和单剪变形分量,且不受尺度控制;该理论常被应用于解释造山带尺度的许多构造问题,在秦岭造山带中进行变形分解和板块斜向汇聚研究,有望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1.
秦岭新生代构造隆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构造隆长的性质及方式、夷平面的演变、沉积响应、隆升的幅度和速率、水系结构以及河流阶地,对秦岭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总结研究,并提出了加强对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研究是解决秦岭新生代构造隆升历史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论成渝城市经济带建设及其发展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经济空间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经济开发条件差异明显。成渝城市经济带是产业、人口和城市在大区域空间沿基础设施呈带状的集中,是一个庞大的空间系统。对成渝城市经济带的研究有利于该地区整体实力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其在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ETM图像解译,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西昆仑造山带及其前陆盆地的大地构造归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西昆仑归属于青藏大陆边缘造山带,构造运动学机制为由南向北剪切逆冲,形成强劲的剪切推覆带,塔里木南缘表现为由北向南俯冲,认为盖孜-库斯拉甫断裂是青藏大陆与塔里木大陆的控制性断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交际工具.网络语言也随之出现,它不但在网民中传播开来,而且其触角已经蔓延到了普通的日常生活当中.在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互动过程中,它既受到现实语言的制约,同时又对现实语言施加影响.对网络语言的语音、词汇、语体风格等基本特征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机械工程中普遍应用的传动装置皮带驱动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皮带驱动机构的原理、发展概况、应用和存在问题。指出皮带驱动机构的振动实质是非线性振动,包括扭转振动和横向振动。应用机电耦联动力学方法建立皮带驱动机构机电耦联模型。该模型考虑驱动电机、带、轮以及偏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型带式输送机起动过程的仿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建立了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模型,给出了精确的驱动装置的输入 特性,对大型带式输送机的起动过程进行研究,并通过实测证了数值仿真结构的正确性,得出交流电机串液力偶合器的驱动方式不能满足大型输送机的工作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胶带运行基本阻力的概念,根据测试原理研制了单托辊旋转阻力试验台和胶带运行阻力测试装置,并进行了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18.
薛文林 《太原科技》2010,(10):85-86,91
介绍了输送机的能力及尺寸,通过对托辊的直径和间距、皮带、额定张力、载物面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了轴承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带式输送机胶带跑偏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调偏措施和几种自动调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