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以民勤试验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甘肃省民勤县城关镇毗邻的4个乡镇为典型试验区,利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重点监测了近10年来该地区土地利用的具体变化状况。并在地物光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试验区实际情况的遥感波段组合(TM R1B4G6)和分类方法(贝叶斯方法)。对该实验区而言,这种波段组合效果最佳,贝叶斯分类的总精度也达到88.51%。对经制图综合而获得的土地利用专题信息,通过数据转换、软件接口与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3S”集成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3S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集成应用,比较了传统方法与3S的利弊,提出了用3S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一般工作程序,说明了借助GIS的输出成果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原因,为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省梓潼县为例,利用MAPGIS图像处理系统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增强、图像几何校正、融合等处理,得到1:1 0000正射遥感图像.对梓潼县所辖区域农村土地进行实地外业踏探,建立土地分类的影像解译标志.此外,运用MapGIS图形编辑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对目标地物分层矢量化,提取梓潼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当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3S技术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3S”技术即遥感(3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由于具有快速、实时(或准时)地采集、存储、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与地球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能力,“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分析、自然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资源调查与开发等一系列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3S”技术概况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GIS所涉及的主要是空间数据,故GIS数据库的研究与空间数据结构的管理模式相关。本文介绍了几种GIS空间数据的管理模式,并着重探讨了基于XML的空间数据管理模式及在GPS中如何进行空间数据管理.最后讨论了有关3S集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孙庆军 《科技信息》2012,(14):87-88
随着各种高新科技的不断飞速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正越来越多地引入建设当中。"3S"技术,即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作为支撑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作为新兴的具有极大应用价值的信息科学技术在最近十余年的发展近乎神速,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城市规划与建设当中,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文章简要阐述了"3S"技术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概念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主要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的发展趋势,并分别详细介绍了GIS、RS、GPS及"3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3S"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中使城市建设信息化,使得规划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9.
基于3S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克服传统的土地利用图件更新技术的弊端,从当前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际要求出发,采用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图件更新的总体方案,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发现变化的地块,用GPS快速准确地测定更新信息,最终在GIS环境下实现土地利用图件的更新,并开发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原型系统.该方案投入小,效率高,对于市、县级土地监管部门快速准确掌握土地利用数据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3S技术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3S(GIS,RS,GPS)技术的特点及最新进展,总结了3S技术在青藏高原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分析了3S技术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并设计了3S技术在高原研究中的集成框架.并指出基于GIS的高原研究数据、资料、成果的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共享,高原三维地形模型建设及古地形的三维再造,高原地区的地学信息图谱研究是当前3S技术在高原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和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因子。另外,还将遥感和GIS技术融合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以发挥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因子.另外,还将遥感和GIS技术融合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以发挥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7、1994、2003年的卫星遥感图像TM为主要数据源,利用神经网络分类法提取出土地利用类型信息,计算出徐州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比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变化率指数,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分析了徐州市16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水体的面积急剧增长致使耕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煤炭资源的开采是引起耕地塌陷积水以及村庄搬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字正射影像,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宏观描述和微观定量分析研究。首先提取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从总体上研究广州市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然后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构造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和数量变化模型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位置转移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来分析广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程度,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评份。结果表明:广州市地类变化绝对量大,并以一级地类内部转换为主;耕地减少较快,可调整地类大幅度增多。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土地利用调查和遥感技术,论述了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探讨了我国遥感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省芜湖市四区(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为研究区,利用1994年Landsat-5的TM影像、2006年和2014年Landsat-7的ETM+影像解译结果,获取芜湖市四区三期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并基于ENVI图像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芜湖市四区1994—2014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做定量分析研究,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探讨各类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BP神经网络遥感影像分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传统统计模式识别方法进行遥感影像分类时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且难以加入地理辅助数据.通过分析BP网的分类原理与学习算法,采用了融合遥感影像光谱数据和GIS产生的地理辅助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方法.选择最能反映实验区土地利用信息的光谱数据,结合DEM数据和坡度数据,通过归一化处理后进行BP网的训练分类.将分类结果与采用最大似然法所得的结果综合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最大似然法.  相似文献   

18.
光学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珂  杨永清  张俨娜  苗茹  杨阳  柳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2):13603-13613
土地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光学遥感影像以时间、空间、光谱等特有的优势为土地利用变化的发现、识别、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利用光学遥感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论文以近年来土地利用分类相关文献为基础,分别从数据源、处理流程、处理精度、计算效率等角度对土地利用分类应用较为广泛的目视解译、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深度学习等四类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展望了光学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用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View3.2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分析了泉州市1985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5年~2000年期间,泉州市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泉州市15年来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速度为0.22%。(3)泉州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统计分析显示,耕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主要集在内陆山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内陆山区。其中类型转化变化量最大为耕地转变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其次为林地与草地类型之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Remote sensing precipitable water with GP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remote sensing precipitable water (PW) by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re introduced. A series of tropospheric delay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dual frequency receiver’s data of global tracking stations in East Asia and precise satelllte ephemeris of IGS from July 31 to August 20, 1997. The continuous PW at the interval of 30 min have been estimated at Shanghai and Wuhan GPS site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PW from conventional radiosond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nd the RMS is about 0.5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