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江西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省级尺度上分析不同林龄杉木生物量数据,以探索江西省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动态分配格局及其准确估算方法。结果表明:江西省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变化范围为55.64~165.22 t/hm2,其乔木层生物量占94.2%以上。杉木林及其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先增加后略微下降,而各林龄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均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而在中龄林和过熟林中则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幼龄林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树干>叶>根>枝,而其他林龄中的排序均为树干>根>枝>叶。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杉木单株生物量(W)模型(W=0.266D2.069)及以胸径(D)和树高(H)为变量的模型(W=0.046 9(D2H)0.906 4)预测值小于测量值,且预测精度R2均为0.84,其精度和预测能力均低于以胸径、林龄(A)、密度(N)为自变量的生物量模型(W=11.497D1.847A0.082N-0.478)。  相似文献   

2.
明确南亚热带杉木(Cunnighamia lanceolat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碳汇林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我国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杉木人工林和红锥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相对生长方程计算林木生物量,实测林下植被生物量、林木和林下植被各组分含碳率、土壤含碳率等,进而分析不同人工林的碳储量及分配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含碳率存在一定差异,虽然杉木和红锥的全株含碳率相差无几,分别为48.04%和47.80%,但林下植被和土壤表层的含碳率差别较大,林下植被含碳率为40.84%—47.73%(杉木林)、36.69%—43.76%(红锥林);土壤表层含碳率为2.28%—3.30%;(2)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71.48t/hm~2)、林下植被碳储量(1.533t/hm~2)显著高于红锥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51.82t/hm~2)和林下植被碳储量(1.185t/hm2),而红锥人工林枯落物层碳储量(0.673t/hm2)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0.386t/hm~2);(3)杉木人工林的皮、叶、根碳储量显著高于红锥人工林,相反,红锥人工林的枝碳储量(8.04t/hm~2)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6.00t/hm~2);(4)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217.56t/hm~2)与红锥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195.05t/hm~2)无显著差异,土壤和乔木层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66.37%—72.81%和26.59%—32.93%。杉木人工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高于红锥人工林,红锥人工林枯落物碳储量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杉木是发展碳汇林的较好树种。  相似文献   

3.
大木竹种群生物量结构及其回归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丛生竹种大木竹(Bambusa wenchouensis)种群的生物量结构,并对其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DBH)和地径的相关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大木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中,竹秆所占比例较大,为总生物量的73.1%,远超过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竹种的相应值。大木竹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及其与胸径、地径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鲜秆质量(W1)、全株鲜质量(W4)与胸径(D)间相关关系的拟合模型W1=0.370 3D2.092 2和W4=0.512 2D2.039 1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出各器官生物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李庆云  万猛  樊巍  吴泽鑫 《河南科学》2008,26(4):434-437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5,9,11,13年4个不同树龄阶段的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依次为16.35,90.49,92.82,127.82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3.27,7.05,8.44,9.83 t/(hm2.a,)各树龄阶段的单木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其生物量分配格局都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同时建立了4种龄级杨树人工林及其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14年生翅荚木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位于顺昌的14年生翅荚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翅荚木人工林平均胸径19.8 cm,平均树高22.4 m,密度525株.hm-2,平均单株生物量为181.26 kg,乔木层生物量95.17 t.hm-2,各器官组成比例大小顺序为:干(62.51%)>根(14.97%)>皮(12.43%)>枝(7.67%)>叶(2.42%),活枝和活叶生物量主要分配在19~22 m;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96.25 t.hm-2,其中乔木层占98.98%,灌木层占0.24%,草木层占0.78%.与其它阔叶树相比,翅荚木平均木年平均生长量较高,是一种适合生产上推广的速生树种.  相似文献   

6.
日本柳杉合理经营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鄂西南日本柳杉人工林调查,用数理统计原理,选择6种方程建立冠幅面积与胸径间的相关数学模型,求得最佳数学模型为:Cw=0.657492 0.439685D,由此得到冠幅面积预测方程及不同胸径的理论密度,最后,依所测定的树冠重叠系数(K=1.26)求得林分最大密度,并计算了经营密度0.6~0.8的日本柳杉人工林林分密度,以便于生产上对日本柳杉人工林林分密度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7.
桂东南丘陵地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样方收获和分级取样测定法,对16a生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积累及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与测树因子(D2H)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16a生马尾松人工林分总生物量为110.449thm-2,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为乔木层>死地被物>草本>灌木;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0~20cm径阶范围,占整个乔木层生物量的83.01%,优势木和被压木对林分生物量的贡献不大,平均木构成了乔木层的主林层.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分布顺序为干材>枝条>根>干皮>叶;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随着胸径的增大呈现不同趋势:干材与干皮积累的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步减小,而树枝、树叶、树根的相对比例在增加,马尾松的干、枝生物量差别逐渐缩小,生物量结构随着胸径的增大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杨树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使用材积源生物量法,测算我国杨树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表明:(1)我国杨树林总碳储量为261.84 Tg,碳密度为25.92 t/hm2,其中,人工林碳储量为179.22 Tg,碳密度为23.67t/hm2;天然林碳储量为82.62 Tg,碳密度为32.65 t/hm2;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占全国乔木人工林总碳储量的15.9%。(2)北方地区杨树人工林碳储量达172.94 Tg,占杨树人工林总碳储量的96.5%,为我国杨树人工林固碳增汇集中区域;内蒙古、河南及山东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35.45、24.51、22.42 Tg,占总碳储量的55.9%,为我国利用杨树人工林固碳增汇的大省。(3)杨树中幼人工林面积达547.68万hm2,占总面积的72.3%,其碳储量达117.95 Tg,占总碳储量的65.9%,是我国杨树人工林碳汇潜力所在。因此,杨树人工林,尤其是北方地区杨树人工林,为我国利用杨树固碳增汇主要森林,也是我国北方人工林重要的碳贮库。  相似文献   

9.
对柳杉树冠特征和承雪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年生不同径级的柳杉平均冠幅为2.63~5.34m.平均冠高为5.39~9.98 m,它们与胸径的关系模型是L=0.017327+0.162 113 D,H=1.0223238 D-0.126759.枝密度有树冠中层高、下层和上层低的趋势,枝基径、枝长与枝下高的关系模型是h=8.078750-3.719225 d、h'=7.921 565~4.0319171,冠形为圆锥体.柳杉地上部分自重和极限承雪能力与胸径之间的关系模型是F=-618.858453+174.655412D、W=-70.205010+17.824595 D.  相似文献   

10.
神农箭竹(Fargesia murielae (Gamble) Yi)原产于我国神农架地区,1996-2000年,神农箭竹相继开花死亡,现有更新苗由种子繁殖而成,现正处于南实生苗向克隆种群过渡阶段,研究这一过程中生物量在不同龄级克隆体之间的分配,对于提示从生竹类的觅养过程中的生态关系十分重要.研究结果显示神农箭竹更新苗地上部生物量在各龄级中的分配符合指数函数回归方程Y=5.7319 e0.2054x(R2 =0.9833),且各无性系构件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的拟合模型均达到显著水平;地上部分干重与胸径的最优拟合模型为一元幂函数模型,方程式为W=2.029×D1.674;秆重与胸径的最优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方程式为W=0.133×e1.202D.  相似文献   

11.
1992年3月在广西北海半岛大冠沙白骨壤群落研究了白骨壤植株的测树因子跟地上部生物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由于白骨壤植株形态多变,树高通常小于2.0m,树高在估算地上部生物量时并不重要。植株的生物量可较好地用下述方程估算:茎:W=0.8496-0.4429D+0.0748D~2枝:W=-2.2744+1.5595e~(-H)+1.0590C+0.0606D~2叶:W=0.0180D~(2.1294)地上部分生物量:W=-2.4386+0.0081H/LnH+1.4796C+0.0991D~2式中 H 为树高(m),D 为基茎(cm),C 为冠幅(m~2),W 为干重(kg)。文中还给出了利用这些方程估算群落生物量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晋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胸径(D)、树高(H)、冠幅(C)和冠长(L)四个测树指标之间,测树指标与干、枝、叶生物量之间以及营养器官生物量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应用测树指标对地上部分生物量进行了回归,建立了华北落叶松相对生长方程,根据相关系数r,选择最优模型,干为Wt=705.35D1.8105,地上部分为Wo=224.49(D2H)0.9489;枝为Wb=-0.31H2+7.1577H-32.378;叶为W1=-3.4601C2+18.531C-22.163;(3)晋西地区华北落叶松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41.9299t/na和1.6768t/na/y;(4)干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下部,而枝叶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中部。  相似文献   

13.
青钱柳幼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青钱柳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多用途树种,研究青钱柳幼树地上部分生物量生长规律,为发展叶用林提供依据。【方法】以6年生的青钱柳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特性及生物量的分配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了37株样木进行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相关测树因子的分析评价,从19个生物量模型中进行筛选,构建了青钱柳人工林各生物量组分及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相关测树因子的预估方程。【结果】青钱柳幼林地上部分生物量(W)与胸径(D)具有高度相关性,筛选的4个模型均以胸径作为自变量,则:①干生物量模型 W=0.15 D2.1, R2=0.982;②枝生物量模型 W=0.05 D1.88, R2=0.864;③叶生物量模型 W=0.07 D1.55, R2=0.802;④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 W=0.28 D1.95, R2=0.976。【结论】不同密度下6年生青钱柳幼林生长尚未郁闭,受密度效应的影响较低,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配模式基本相似,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由大到小表现为干(73%)> 枝(16%)> 叶(11%)。  相似文献   

14.
苏南丘陵区杉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在苏南丘陵地区,用“分层切割法”研究了2—18年生33株杉木地上部分生物量。通过几种生物量估测方法的比较,得到杉木胸高直径与树干、枝条和针叶重量之间相关较紧密,精度较高的经验公式。本文探讨了本地区不同年龄阶段杉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现状和分配,以及年净生产量的潜力。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地区杉木林宜以  相似文献   

15.
对杉木多代连栽地经柳杉长期轮栽后凋落物的组成及归还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林分的年凋落量是杉木多代连栽林的2.18倍,两树种凋落物年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不同,但杉木和柳杉年凋落物主要都来源于叶、枝和花果,其余的组分归还较少.柳杉林凋落物的归还模式为主峰出现在5月份和8月份,这两个月的凋落量占年凋落量的49.69%,可见,柳杉凋落物主要发生在5月和8月这两个月,而杉木则主要发生在8月份,仅8月份这1个月的凋落量就将近占年凋落量的一半.柳杉各月的凋落物中都以柳杉叶为多,但其他组分的归还顺序各月亦不完全一样,杉木亦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凋落物的季节归还模式亦不同:柳杉林凋落物的季节变化呈适现出夏季(35.13%)>秋季(30.39%)>春季(26.33%)>冬季(7.57%),而杉木多代连栽林则呈现出秋季(53.06%)>春季(24.07%)>夏季(15.76%)>冬季(6.48%).  相似文献   

16.
大河镇不同立地条件对柳杉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六盘水市大河镇退耕地营造的6年生柳杉幼林,通过样地调查,分析比较不同立地条件(土壤、坡向、坡位、坡度)对柳杉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类型上看,柳杉幼林在土壤比在砂土生长快;坡向上看,在阴坡比在阳坡生长快;坡位上看,下部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中坡位;坡度对柳杉速度的影响表现在缓坡生长量最大,其次是斜坡,陡坡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幂指数函数的对数模型lg H=a+blgD,分析刨花楠树高H与胸径D,以及与0.25 H,0.5 H,0.75 H处直径(D)之间的关系,a和b为常数.结果表明:在刨花楠不同生长阶段其异速生长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异速生长指数随着胸径的增长而减小,而且树高与不同高度处直径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植物异速生长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植物树高与胸径的关系又是异速生长研究的一个重点.本研究表明不存在一个普适的植物树高与胸径之间的关系,其指数应当随着植物的生长过程而系统减小.  相似文献   

18.
<正>1、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柳杉(Cryptomeria Janponica)大、小孢子的发育时间不同,柳杉早于杉木,两者花期也不一致。 2、电镜扫描发现,杉木、柳杉及其杂种的花粉粒在形态、大小以及突起等方面各不相同。 3、在人工授粉条件下,柳杉花粉能大量滞留在杉木的珠孔内,并在杉木的珠心中正常发育。 4、杉木的胚珠从接受柳杉花粉粒起至“杂种种子”的形成,大约需八个月的时间·在南京地区,3月底授粉,4—6月中旬雌、雄配子体发育,6月上、中旬受精,6月下旬起原胚发育,7月下旬后胚早期分化,9月上旬起胚分化完全,11月份采种。各阶段发育正常。 5、从有性生殖过程的发育时间及形态特征看,“杂种”与杉木极为相似,且具有杉科胚胎发育的一般特征,说明两者在其亲缘关系上十分相近。我们认为,杉木与柳杉的杂交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