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上海财经大学赵晓雷博士在其近作《中国工业化思想及发展战略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中提出:工业化是二十世纪中国主流经济思想.他认为,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山棚杂戏是韩中传统假面戏的主要传承途径之一,而韩国的《老长戏》和中国的《大头和尚》都与傩戏有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笔者对韩中山棚杂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兼论山棚假面戏与傩戏之关系,得到如下三个结论:第一,宋朝的鳌山杂戏和高丽的山台杂戏就其活动性质和表演情况基本一致。但14世纪以后,韩中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朝鲜的山台杂戏,跟明清的鳌山杂戏不同,其主要目的限于宾礼即接待明使或清使,这一点也让笔者认为山台杂戏本来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笔者认为韩中两国的《老长戏》和《大头和尚》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日本《教训抄》所载的伎乐为其有力的源头之一。第三,《大头和尚》与傩戏之关系是不容易下定论的问题之一,但从秧歌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大头和尚》和《老长戏》都与傩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研究者大多从社会学、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本文从“心理分析”这样一个角度来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认为曹禺在刻划周朴园、蘩漪、周萍这三个人物时 ,明显地借鉴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手法 ,使人物形象具有心理深度和生活逼真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对该剧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归来》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一个短篇小说,《春桃》是我国许地山的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前者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后者发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这两篇作品描写的都是悲欢离合的故事,其相似之处和不同点甚多.这里,笔者从比较的角度,对《归来》与《春桃》作些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紫色》是美国当代杰出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史和黑人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长期以来,相关学者对这本小说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对黑人女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所遭受的苦难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的多角度分析。笔者则试图从黑人男性这个新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问题涉及到对于文学的历史角度的理解。这里历史不能仅看作时间的变化过程,历史实际上是在时间的变化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的变化的过程。这里,变化过程作为一个实际发生的事实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保有基本的共识;可是,它作为一种带有评价、阐释意味的对象,则站在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上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对于文学史来说,因为所接触的对象是文学,而文学是涉及到情感、心灵层面的,研究文学的人需要在研究中保有理智的同时。也还需要有最初的也是最终意义上的情感的把握,这样,对于同样的文学史的事实,就可以有非常不同的描述和评价。在这样的文学史的现状面前,就需要有理论来面对、梳理和陈述。 以下的一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学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张荣翼的《意义蜕蚀和经典化》,论说文学文本在文学史中的变化规律,其中意义蜕蚀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作品发表之后就开始经历一个逐渐被人淡忘的过程,可是有少数作品可以摆脱这样的宿命,成为不同时代共同尊崇的对象,那么这样一种看似悖反的现象其实在背后都有着一种背离当时创作的状况存在,这样两种不同的现象背后的共同点就算得到了一个解释。李松的《文学史研究的互文性视角》,强调从互文性的、对话的视角看待文学史,尝试说明以一种跨文化的文本研究来解释文学史,论文中论说的文本的交互性和生产性这样两个角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尹小玲《文学史叙述与权力控制》,从话语秩序的建构有着权力的参与这一角度来理解文学史的叙述功能,其中对于文学史选取材料的问题和文学史的经典化问题的论说,对于当今的文学史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种意见。夏宏更倾向于从比较具体的文学史问题来切入文学史的理论,他的文章标题为《长恨此身非我有——从苏轼看文学史对思想史规约的漫溢》,在他看来,文学史的各种教材专著中,往往首先给作者一种思想定位,然后以此定位来解释其作品,而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是误解和曲解了作品本身的鲜活的含义,结合到文学理论中所谓“形象大于思想”这样的说法,应该说夏宏之说不无道理,而阅读他对于苏轼的创作的分析,还是可以给予人一些启发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诗人李泂和他的湖上园亭宴集题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大量文献散佚,使得元代的文化史、文学史都存在诸多缺憾。一些有很高成就的文学家,一些高层次的文学活动,不为今人所知。发掘这些文学家和文学活动,使之重回今人视野,是很有意义的工作。诗人、文章家、曲家李泂,就是一个被历史掩埋的一流文学家,他召集的济南大明湖上别墅诗酒宴集赋咏,就是高层次、有价值的文学活动。《元史》对李泂生平的记载疏落而多误,今人编《全元文》未收其文,《元诗选》收其诗也有错漏,他的大明湖上诸亭宴集几乎不为元代文学研究者所知,这是元代文学史很深的遗憾。拼接文献的碎片,尽力复原文学史的真实,搜求其诗文曲作,明确其文学史贡献和地位,是我们应该致力的。  相似文献   

8.
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策略——比较《爱玛》的两个中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主体性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而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来比较刘重德和孙致礼的翻译策略,并对两个《爱玛》的中译本进行对比,可进一步说明译者主体性对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文学史纲要》因其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其内容的未完成性,其名称的数次更改而引起许多当代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自建国以来的历次重写《中国文学史》的讨论中,屡被拿出来作为讨论的话题和资源.文章通过对《汉文学史纲要》命名历史语境的回溯,并对鲁迅在其各类文章中对民族问题态度进行考查,相互印证,进而对《汉文学史纲要》是否具有多民族文学史意义做出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史略》一直被视为集中体现鲁迅小说的史观之作,为学界所称道。但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小说史略》存在着知识结构的不足,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切开了整体文学史,孤立地谈小说",比较意识薄弱。针对这些论点进行探究,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在知识结构上的确存在缺陷,但这主要是由文献和精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并非单纯的鲁迅本人的知识结构缺陷。而其规避中国小说的说唱传统,则是鲁迅从教学实际出发,并为撰写中国小说专史而有意为之的。  相似文献   

11.
对于胡适的《尝试集》,几十年来有过各种各样的评价,岐异甚大;而近几年来,论者更众,多为肯定,虽说法莫一,角度不同,其实质则是一样的‘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对它的“重要主题”和“基本内容”,从反对封建主义、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度,作了充分的肯定。到底应当怎样评价《尝试集》?我们认为,还须实事求是地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通常对于《狂人日记》的解读都是侧重它的思想内涵及白话文文体。本文试图从叙述视角与叙事的时空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以求在已有解读上加深对小说《狂人日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自译介到国内之日起,戴维·洛奇的《小世界》就被看作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但是,无论从文学理论角度还是从文学史角度,这种看法都未免失之简单化。无论从"互文性"还是戏仿等手法来分析,该小说都是一部继承了英国讽刺小说传统的现代杰作。  相似文献   

14.
《诗经》里诗篇的创作时代大体可以确定。虽然有些史学家对《诗经》的使用持审慎态度,但没有人认为它是伪作。所以,《诗经》应是研究周史最可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之一。两千年来,学者研究《诗经》的著作,可谓多矣。但建国以来,史学家对它作史料学的科学新探讨的还很少见到。我们的《诗经》专家主要在文学史领域;从文学角度进行探讨,着重在《国风》的研究。而从史学角度看,《雅》、《颂》实有更高的史料价值。为什么长期以来史学界没有对《诗经》的研究给以应有的重视呢?我认为,有可能受了郭沫若同志的影响。郭老写过《关于周代社会的商讨》一文(收入《奴隶制时代》),明确表示他对《诗  相似文献   

15.
近人对魏源的研究和评论很多,并把他与龚自珍并列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导。魏源的著述面很广,对他的研究也是多方面的,有从他师承公羊学派,而专论其变易思想的;有从他超脱乾嘉讲求经世致用之学而探讨他对晚清学风影响的;有从他的名著《海国图志》论清王朝中先进人物如何开始放眼世界的;也有就其《元史新编》等著作论元史研究及其历史编纂学的见解的;还有从《圣武记》探讨魏源对清史研究的贡献的,等等。但是通过魏源对《明史》及明史编纂的有关论述来探讨魏源对晚清时期的明史学发展的关系,则较少被人注意。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现代史文学是一门年青的学科,它从创建至今,不过只有三十几年的历史。早在五十年代,有老一辈的专家辛勤耕耘,从事开拓性的劳动,所取得的成果是异常显著的。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和张毕来的《中国新文学史纲》都以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而著称。这几种现代文学史的早期版本都是个人写作的,因而全书的风格一致、浑然一体。到了  相似文献   

17.
自译介到国内之日起,戴维·洛奇的《小世界》就被看作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但是,无论从文学理论角度还是从文学史角度,这种看法都未免失之简单化。无论从“互文性”还是戏仿等手法来分析,该小说都是一部继承了英国讽刺小说传统的现代杰作。  相似文献   

18.
将作为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第二次高峰期的清末小说。仅用“谴责小说”来界定描述,有笼统简单之嫌,而将《孽海花》许为此类小说之代表作品也有商榷之必要。“谴责”只是一种“时期风格”,经过曾朴整理增撰后的作品,却在不失其时代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作为历史小说的特征。其立意重在纵向的历史画面而不是横向的社会图景,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季鸾是舆论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位巨子。他主笔《大公保》十五年,逝于总编任上,对《大公报》的办报理念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维度解析其社评特点,不仅有助于理解他的新闻思想和自由主义职业报刊理念,也有助于探寻为何《大公报》能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报业之翘楚。  相似文献   

20.
毕肖普是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现代女诗人之一,本论文试图通过解读毕肖普的诗歌《渔房》的主题、结构和技巧来探究她的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这一探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其诗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