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近年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贫穷落后依旧,政局更加动荡,对其历史意义与作用提出质疑。其实,两者之间并不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的逻辑关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的复杂繁难,决定了辛亥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古今中外各国历史证明,无论人们是否喜欢,革命都是要发生的。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固然需要看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负面现象,但人们的出发点应是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继续完成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我们固然应该看到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但同样也应看到其成功的一面,承认其历史的意义,这才是客观唯物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际上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核心体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有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使命的本质体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客观要求,中国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历史决定论,是主张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主体选择就是承认主体活动的自觉能动性。辩证决定论就是将二者统一起来,历史决定论是主体选择下的决定论,主体选择是以历史决定为基础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如何理解和把握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与创造历史的人的主体性、历史规律与人的意志的关系,是我们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考茨基在他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一书中,为驳斥资产阶级理论家和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和攻击,曾着力向广大无产阶级阐述和宣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用"生活意志"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并从这一解读出发,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面临的现实形势、运动的任务和目标以及方法和道路进行了分析。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方法和路径对我们今天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考茨基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这一解读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痕迹,并具有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这一切为他后来蜕化成"无产阶级的叛徒",并在哲学上陷入唯心史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如何理解和把握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与创造历史的人的主体性、历史规律与人的意志的关系,是我们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考茨基在他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一书中,为驳斥资产阶级理论家和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和攻击,曾着力向广大无产阶级阐述和宣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用"生活意志"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并从这一解读出发,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面临的现实形势、运动的任务和目标以及方法和道路进行了分析。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方法和路径对我们今天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考茨基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这一解读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痕迹,并具有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这一切为他后来蜕化成"无产阶级的叛徒",并在哲学上陷入唯心史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之一,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开展的运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历史事件都根源于现实社会矛盾,把握其客观必然性。在解读各救亡运动失败原因基础上,阐述中国人民“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及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学会辩证、历史地认识、研究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7.
历史具有历史本体和历史意识两重含义,历史本体是客观的,而历史意识具有主观性。对历史的认识要受历史观的支配,西方的历史观在唯物史观产生以前经历了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天命史观、理性史观、历史哲学的演进,这些理论虽然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但都是当时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的优秀成果,都是人类思想进化的阶梯,为唯物史观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前提。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我国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虽然观点很庞杂,但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内涵,其主旨和意图就是对"四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否定,其巨大的危害就是试图削弱中国人民心中确立起来的"三个自信"。历史虚无主义对实现中国梦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立足于唯物史观揭露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唯心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阿尔都塞和汤普森分别是法国和英国二十世纪中后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的领军人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解读马克思的经典作品,对历史主体的判断也迥然不同:阿尔都塞认为"历史是无主体的过程",汤普森则认为历史"是不受控制的人类实践"。汤普森在他的著作中对阿尔都塞进行了批判,认为阿尔都塞违背了唯物史观。在他们相互对立的观点背后,隐藏着的是他们不同的历史观,探究他们观点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的主体,看清历史发展的真相,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正确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机遇思想反映并体现了当代科学精神,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备件的辩证关系,历史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人类历史发展的不衡性、跳跃性、复杂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对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及一切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历史规律的研究和研究和把握以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为基础,历史认识是历史和历史规律的中间环节。历史规律的研究涉及历史认识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也需要广阔的视域和更多元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的历史阶段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中,唯物史观中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中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理论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中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是实践决定论。实践决定论实现了对高杨抽象主体能动性的客观精神决定论和不懂得人在历史发展中能动作用的机械决定论的扬弃,使唯物论与辩证法在历史上达到了内在有机统一。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与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对立起来或试图用所谓历史选择论取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形态都具有历史的暂时性和最终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取决于该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共产党宣言》坚持唯物史观这一基本思想,论证了“两个必然”,庄严宣告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是不断实践和实现“两个必然”理论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中,历史的进程发生了某些逆转和曲折,但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进一步证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只有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来观察社会历史进程,才能把握时代的本质和脉搏,才能洞察社会历史演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辩证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的历史辩证法,才能正确诠释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必然性,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从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试图以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和历史过程的非线性来否定历史规律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以波普尔为代表的非决定论思潮的泛起是历史背景、认识根源和社会原因的。这股非决定论思潮尽管否定决定论,但是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这种情况下,重新确立辩证决定论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最高浪潮,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标志。以蒋翊武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艰苦努力,使武昌起义的成功具有了客观必然性。蒋翊武在武昌首义中起到了领袖的作用。回顾辛亥革命,不能忘记重笔渲染武昌起义,在突出宣传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领袖的同时应当充分肯定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8.
主体价值的实现受制于客观规律,但主体的能动选择和创造性活动,日益确证着客观世界的合目的性与属人的性质。尤其在社会领域,主体价值的目标及效应,并不囿于历史的决定性或必然性。相反,主体能够不断突破或超越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摆脱行动的盲目性,善于和敢于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把握自己的方向,选择自由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在清政府不愿和不能进行真正的宪政改革的情况下爆发的,具有客观必然性。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是推动中国实行全面现代化的第一步,它虽不彻底,但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关键性的起步。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曾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历史教学中,要用唯物史观使学生了解和分析历史,把历史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