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梦研究的三维方法,即历史方法、现实方法、未来方法。所谓历史方法,就是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从哪里开始。通过回顾"落后挨打"之恶梦、"解救中国"之寻梦、"中国道路"之圆梦,说明中国梦在时间上相继。所谓现实方法,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方法,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中国梦的践行与发展。通过考察国家制度现代化、社会运行法治化、公民生活人道化,说明中国梦在空间上并存。所谓未来方法,就是形成走在实践前面的预测方法。通过预测未来美好前景、设计未来两岸统一,模拟未来理论形态,说明中国梦在战略上可测。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理念和崇高理想追求,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精神气质。它是中国梦的价值支撑,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在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现实维度、世界维度四个层面展现出独特深刻的意义格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释后,就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科学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对内对外宣传中国梦并获得认同。中国梦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相对的而又具体的概念,实现中国梦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需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它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是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本文在探讨中国梦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梦在唤醒民族自觉、明确发展方向、凝聚民族人心、掌握话语主权四个方面的时代价值,并一一为其找到实现的方式,这对于深刻理解好、实践好中国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三十年改革探索和实践,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社会主义逐步走上了一条成熟理性的发展道路。本文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为背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层面,探究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和价值取向,一是从历史看,改革开放是摆脱思想束缚,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创新;二是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是基于现阶段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再造;三是从面向未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创性的事业,当代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仍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正确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需要把握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及其历史和现实根据、中国梦的本质属性、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价值归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实践基础。新时期,须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都明确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思路和关键所在,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实现中国梦就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这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要求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既是对历史经验和政治发展规律的总结,更是基于现实和未来政治发展的要求。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框架和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中试图对“中国梦”作出理性的阐释。首先,对传统的“中国梦”作了历史的追溯,考察了“帝王梦”与“人民梦”之间的实质差距。继而,重点地透析当代“中国梦”的内涵与特点,阐发了“国家梦”与“个人梦”同行,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最后,瞻望“中国梦”实现的前景,论证了人民是实现“中国梦”所依靠的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以及成就“中国梦”的总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泉。文章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指出中国梦的提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分析了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探讨了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从时间维度看,中国管理模式理论应该是总结历史,关注现实,面向未来的理论体系,内在包含了对于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于历史、现实、未来三者关系的科学认识,是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内在要求。为此,推进中国管理模式建构与发展,首先,需要对于人类历史,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史,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其次,以管理研究为契机,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管理实践;再次,学习和掌握中国管理模式的精神实质,不断发展中国管理模式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以毛泽东文化思想为基点,它的逻辑起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的文化维度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时代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进文化理论和和谐文化理论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张力,并为我们在实践中指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而使我们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包含三个维度: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维度上,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民族与世界相统一的维度上,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维度上,它内在地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是国家之梦,即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民族之梦,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是人民之梦,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一定包含着美丽中国这个向度,美丽中国一定会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昭示着党的执政思想、执政理念、治国方式、政绩评价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人类文明有两个简明的哲学基础,一个是人类中心论,另一个是自然中心论。环境哲学是人类文明的哲学基础和道德前提,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是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旨归和最终境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吃、穿、住、行等行为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16.
《潍坊学院学报》2019,(3):69-71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正确,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它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与实践,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结晶。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践所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也更加充分地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威力。面对当前和未来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要抓住深化改革这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我国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并把它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国家发展的重要思想与执政理念,引领我们沿着此目标不断奋进。高等教育作为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急需人才的母机,也必须以此为目标,积极建构符合中国梦合格人才标准的价值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建构大学生价值观方面有其独特的专业优势,首当其冲应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在教学中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并把此作为评判教学成败的标准,努力培养实现中国梦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中国梦主题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以便最大限度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本文通过对“中国梦”思想核心内容的解读,论述“中国梦”在引领学生深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现状,坚定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方面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而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师资培训措施等几个层面探索共青团实现“中国梦”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周期性规律,这一传统与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共同构成了“中国梦”提出的远期文化背景和近期现实背景.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21世纪初叶是中国文化第四次大整合的开端,也是民族自觉和自信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得以表现的开端.实现“中国梦”,必然包含当代中国文化的复兴和突破.认真研究中华文化第四次大整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