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磨盘》的女主人公罗萨蒙德是在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女性的代表。在《磨盘》中,罗萨蒙德在与乔治唯一的一次偶合就怀了孕,犯下了"原罪",而其救赎的方式——将男性边缘化,使其成为女性的"第二性"与"他者",用母爱取代性爱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蕴涵了德拉布尔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既不同于传统女性又有别于激进女性主义者,既倡导女性独立,又强调做母亲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概括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和西蒙·德·波伏娃的理论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阐述了伊莱恩·肖沃尔特所划分的西方女性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并着重分析了《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想像》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3.
栗月静 《世界博览》2011,(21):85-85
全球女权主义的圣经《第二性》自1986年以来先后有4个中文译本,但是中国人并不确切知道波伏娃到底说了什么,因为国内的《第二性》译本都是根据英语译本翻译。而且都是英泽本的节选译本。  相似文献   

4.
"新女性"的背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嘉莉妹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美国文学史上,嘉莉妹妹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嘉莉的"堕落"采取了"暧昧"甚至是矛盾的立场,当代评论界也从最初的极端扼杀转变成后来的毁誉参半的态度,随后则有人认为嘉莉妹妹代表了美国社会中的"新女性".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西蒙·波伏娃的著作<第二性>,尝试重新解读嘉莉妹妹的"新女性"形象,指出该小说没有超越文化的社会根源,嘉莉始终是以"第二性"的身份存在于文本中的.同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德莱塞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张云超 《科技信息》2008,(14):226-226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著名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深刻地揭示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并提出了她的男女平等观念即: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承认男人和女人作为主体的平等地位,承认双方都是自由的、完整的和独立的。  相似文献   

6.
玛丽雅姆与莱拉作为《灿烂千阳》中代表着两种不同时代与背景的女性角色,她们既有着先后传承的相似之处,又因其生活环境与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迥异的人物性格与斗争方式。借助被称为"女权主义圣经"的西蒙·德·波伏娃所著的《第二性》为基本分析工具,探讨了在阿富汗特定社会背景下女主人公玛丽雅姆与莱拉的性格特质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法国杰出的女权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著的《第二性》出版于1949年,它对当代世界女权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女性,作为相对于男性的一种性别,以及担当孕育生命使命的一种生物体,长期以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社会的劣势地位。现代女性要想摆脱次于男性的"第二性"的偏见,必须要能够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进行独立、自由的思考和行动,并最终与男性一起构建和谐、平等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对这一论题的理论阐释和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描写,来展示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度、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在关于"丑陋的母亲"这个问题上的近乎一致的观点,从而揭示女性在经历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创之后对生活所采取的极端卑劣的手段,显示女性内心的脆弱和无助,表达了女性的控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对美籍华裔作家汤婷婷的女权主义小说《女勇士》进行解读,探索了小说中描绘的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双重压力下女性的生存处境。通过剖析主要女性人物的"内在性"和"超越性",指出小说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约翰·厄普代克的新作《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又名《哈姆雷特》前传)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但是该小说与之莎翁的戏剧截然不同,尤其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被完全地解构。以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小说进行解读,通过与原作(《哈姆雷特》)互文性的比较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关于"第二性"的全新文本。  相似文献   

11.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十分独特的作品,本文尝试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来分析《简.爱》,通过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解读,揭示小说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西方女性主义者尊为先驱,本文试图以《一间自己的屋子》为例,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角度重新阐释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爱玛·高德曼的女性主义对巴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把高德曼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介绍到中国,并在自己的创作中逐步以她的思想思考中国现代女性的前途和命运。在《爱情三部曲》中,巴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民粹主义式的女革命者。到了《寒夜》,巴金用高德曼女性主义中理想女性的观点重估了所谓新女性形象,用曾树生的生活悲剧,从反面阐释高德曼的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性主义》学刊的问世 ,是女性主义被研究、被思考、被认识、被重新认知的一个极富意味的过程。女性主义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 ,一种多维的认知思想 ;女性主义是一种既关怀女性也关怀男性的注重人本的现代意识 ;女性主义不仅是全球性的人类共有的思想财富 ,而且是全球性的人类共有的学术概念。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建构符合生命合理性的女性主义人文价值观念 ,是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初衷与归宿。  相似文献   

15.
萨尔曼·拉什迪被誉为后殖民主义教父,代表作《午夜之子》为其赢得了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大奖。在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解读《午夜之子》,可以凸显拉什迪如何揭示父权对第三世界女性压迫的瓦解,以及如何揭露全球化语境中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影响力的消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对第三世界女性权利和地位关注这一主题。认真探究这一主题,对于深入分析萨尔曼·拉什迪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潍坊学院学报》2014,(5):24-26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批评和生态批评相结合产生的。在生态女权主义者看来,自然和女性之间天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相关的联系。加拿大文学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82年发表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而且对人和自然、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彰显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17.
最早触及"他者"这个概念的哲学家是黑格尔。波伏娃的女性"他者"理论也是建立在黑格尔的主奴辩证关系基础之上的。在远藤周作的代表作《深河》中,作为"他者"的主人公美津子如何摆脱束缚确立自我意识?作为"女儿"的她又是如何找回与"母亲"之间的"牵绊"并最终走向成熟?文章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尝试从美津子未曾提及的"母亲"那探寻她的生命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8.
艾丽斯·沃克1983年曾随美国女作家代表团来华。除《紫色》及一两个短篇外,艾丽斯的其他作品在中国译介不多。她的最新小说是《在我父亲微笑的光芒下》(1998),该小说采用了多重的叙事角度,讲述了性与精神、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尤其剖析了几代人的不同观念。评论界的反应不是很热烈,可见艾丽斯·沃克还没有成功地超越自我。但不管是她自己还是别的黑人女作家,超越《紫色》本来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所以《紫色》在今天大家还在读。她在其小说《紫色》中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观和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互助精神——姐妹情谊。为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通过对《紫色》中女性主义思想的解析,体现出黑人女性解放道路上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不断变革的社会思潮中,"女性是否选择成为母亲"这个问题,从过去男权社会阴影下别无选择的必经之路,发展到如今女性已经可以在两性关系中主宰自己的命运。她们在妻子、母亲和职员身份之前,首先是她们自己。"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里一语中的,点明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自我蜕变,生育对于女性而言更是一个特殊的人生节点,意味着将她们原本自由的生活附带上责任的使命,与幼小生命之间的天然纽带不会因为一段婚姻或者感情的破裂而崩坏,  相似文献   

20.
父权制文化里,女性通常被视为依靠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也被认为是非本质的“他者”,综合来看,以“她者”一词概括女性的处境较为合适.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始终被禁锢在父权制度划定的“她者”边缘区.作者莎士比亚和剧作中的男性角色构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凝视机制,在凝视机制的包围和男性话语的规训下,奥菲利亚先后经历了低语—沉默—疯癫—死亡的过程.本文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结合波伏瓦提出的“第二性”观点来分析男性凝视下奥菲利亚的形象建构过程,揭露奥菲利亚在沉默和疯癫两种状态下被“她者化”的真相,旨在分析《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她者”处境,呼吁女性打破沉默,勇敢捍卫自身权利,突破“她者”的枷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