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林苑是西汉王朝最为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作为西汉都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汉的经济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上林苑不只是仅供皇帝游玩之所,而且是一个集宫殿台阁、山水园池、货币制造、手工业加工、财物均输、动物水产养殖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特区,在西汉的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和亲政策是西汉政府的一项重要民族政策,本文阐述了西汉和亲政策的时代背景、实施状况,并从国家实力、民族平等、出使者、文化交流等视角探讨了和亲政策的运行。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经学史上,庄述祖是庄存与到刘逢禄之间的中间环节。庄述祖的经学思想既有以汉学为根株,又具有说经宗西汉的双重性格。对后来经学的发展来说,庄述祖的说经宗西汉更具有历史发展意义。他说经宗西汉、攻刘歆作伪、以《公羊》为主遍说群经、重视今古文经学的区分等,都给刘逢禄以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两个问题 (二)奴隶 (三)平民 (四)利益阶级 (五)西汉阶级与王莽之乱一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近来研究中国古史的人,对于西汉社会的性质,意见甚为纷歧,有人说西汉是奴隶社会,有人说西汉是封建社会;此外还有别种不同的说法。我想从事实上来看西汉到底是一种什麽社会。 第二近来有一些唯物辩证法的信徒,每以阶级战争的理论,来解释历史上的变迁。西汉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变迁,自然是王莽之乱。我想从事实上来看阶级战争的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王莽之乱。 西汉社会中,最下层的阶级是奴隶。奴隶又分两种:一是官家的,一是私人的。…  相似文献   

5.
探讨西汉关中地区地震灾害发生的特点,及政府的应对措施。运用历史文献的整理、分析与考证的方法,统计出西汉230年共发生25次的震灾。研究结果表明西汉关中地震具有明显的时段性,连续性地震偏多,地震的破坏力较大,而且震旱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性。对于关中发生的震灾,政府主要从3个方面应对:地震征兆的研究、灾后的赈贷及减灾重建措施、禳灾措施。西汉政府在关中的震灾应对是积极的,循行天下、赈贷灾民、蠲免田租等,同时还有一些禳灾措施,这些措施各有利弊,对我们现在的抗震减灾也有一定程度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丞相是封建国家政权机构中居于中枢地位的官职,其职责是辅助皇帝、总理全国政务。西汉统治者继承了秦的丞相制度。西汉前期,丞相的权力比较大;汉武帝时期,丞相职权开始衰弱;成帝时,统治者置三公官,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哀帝时,丞相被大司徒所代替。西汉丞相制度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要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进行理性行政。  相似文献   

7.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急需恢复、发展、人们渴望和平,加上亡秦之鉴,使统治者提倡并采取了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治国;西汉中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迫切需要统一人们思想,以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董仲舒改造了儒学,使之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并为封建政治效劳。西汉从“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的转变,是因为社会需要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从西汉前期几位主要思想家的抑商主张可以看出,当时西汉政府采取抑商政策的实质并不是要完全地抑制商业,而是对一些僭越礼制、进行政治投机或与一些不老实的诸侯勾结、或进行行贿危害官僚系统纯洁性、或与中央争夺经济优势特权的一些不仁、不义、不安分的私商大贾进行严厉的压制。可以说,西汉前期政府采取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钱彦惠 《晋中学院学报》2011,28(4):83-85,116
从西汉前期几位主要思想家的抑商主张可以看出,当时西汉政府采取抑商政策的实质并不是要完全地抑制商业,而是对一些僭越礼制、进行政治投机或与一些不老实的诸侯勾结、或进行行贿危害官僚系统纯洁性、或与中央争夺经济优势特权的一些不仁、不义、不安分的私商大贾进行严厉的压制。可以说,西汉前期政府采取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汉长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之陵墓。在长陵陵园内并置吕后的陵冢,这在西汉帝陵布局中是唯一的。从中可以窥见吕后在西汉初年为稳定和巩固西汉政权所做的重大贡献。吕后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助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稳定了汉初的政局;刘邦死后,吕后继续执行刘邦在位时期的政策,保持了汉初政策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汉宗藩中的一员,海昏侯刘贺享有着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刘贺由宗藩入继,却在政治上经历了帝、王、候、民的差别待遇,在监督与控制的束缚之下,社会生活反差强烈,在赎罪与避祸的压力之中,社会心态变化巨大,刘贺的际遇与归宿是西汉昭宣时期宗藩控制的一个缩影。随着政治身份的变动,刘贺的政治活动、社会生活、社会心态极大的反映了西汉中央政府对宗藩控制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司马相如一生流动轨迹恰能反映西汉社会流动的现实。“以訾为官”、“赋奏”为郎的经历对应“訾选”制、察举制、博士弟子课试制3种选官制度的实行,展现了西汉士人上行流动的主要方式;因病免官、市肆卖酒、“受金”失官的经历对应西汉下行流动的两种现实:由官为民,由“士”转向其他阶层。  相似文献   

13.
西汉梁国作为强大的诸侯国,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汉代颇具特色。芒砀山泽是汉兴圣地,梁国政治地位显赫;梁国地理条件优越,是西汉经济重心地区;梁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缩影,梁国文学、经学、艺术对汉代及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重农抑末”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在经济政策上的重要主张,各个时期的封建地主阶级政府,长期推行这一经济政策。西汉前期是否也是这样?当今一些重要的《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著作和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某些文章都认为西汉前期“压抑商贾”、“重农抑末”。一说:“西汉初年,汉政府对商人采取压抑  相似文献   

15.
西汉六安国政区地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西汉六安国之政区版籍的变化,必须采用逆推法等考证方法。六安国始封时至少应有七县之地。武帝以后的推恩分封、颁行左官律和附益法等,使得包括六安国在内的西汉诸侯王国逐步走向了衰微。  相似文献   

16.
论西汉从“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急需恢复、发展、人们渴望和平,加上亡秦之鉴,使统治者提倡并采取了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治国;西汉中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迫切需要统一人们思想,以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董仲舒改造了儒学,使之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并为封建政治效劳。西汉从“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的转变,是因为社会需要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洛阳汉墓出土的纪次第花钱,结合以往所见,初步可分为二期:秦代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纠正了将花钱视为权钱的错误观点,认为是“宫中行乐钱”。  相似文献   

18.
西汉中后期易学的发展,贯穿着对数术之学的吸收与改造的活动。孟喜通过对民间易学中数术之学的吸收与整合,构建了以占验天道为目的的西汉新易学模式,并最终由京房完成了"天人感应"的易学数术的构建。孟喜推介其易学思想的过程,折射了西汉官方易学数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试论西汉“文景之治”的历史性失误周鼎初西汉的文帝和景帝,实际上属于西汉王朝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最高统治者。文、景二帝统治期间,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既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也出现过不可忽视的历史性失误。“文景之治”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极力地维护了...  相似文献   

20.
关于西汉农民负担,从形式来看,它主要包括实物、货币、力役三种形式。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当时广大农民还受到高利贷盘剥。经过考察可知,西汉农民负担极其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