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袢逆向胃内套叠的原因.方法对1例成人肠套叠患者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空肠胃内套叠的原因可能是布朗氏吻合口过大;残胃与空肠顺应性蠕动在术后短期内难以完全协调;胃肠吻合口处无括约肌调节;肠管粘连.结论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存在输出袢空肠逆向套入残胃的可能性,在出现反复上腹痛症状时,应警惕输出、入袢套叠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残胃236例临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全部经胃镜和病理检查证实的手术后胃236例.BillrothⅠ式残胃(B-Ⅱ式)24例,BillrothⅡ式残胃(B-Ⅱ式)212侧.结果显示吻合口炎及残胃炎发生率为最多;病理以慢性炎症为最多,其次为不典型增生病变.检出残胃癌12例(其中手术原因不明者3例).残胃复发癌12例.并对残胃癌、术式等问题进行讨论.认为术前术式选择宜从严掌握.术后必须内镜随访,尤其对胃癌术后、残胃癌前病变应定期胃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间置顺蠕动空肠的胃次全切术治疗贲门癌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31例贲门癌行保留幽门的胃次全切除术。在食管与残胃之间间置顺蠕动空肠,并在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3cm左右重叠缝合空肠浆肌层重建人工贲门。结果31例贲门癌患者均随访1~8年,平均(2.4±0.5)年。随访患者的胃排空时间为(2.2±0.4)h,无贫血、倾倒综合征发生;食管及吻合口炎症2例。保留幽门间置顺蠕动空肠的胃次全切术后残胃具有贮存食物、良好的排空及抗返流功能,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结论本术式术后并发症少,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Pd(Ⅱ)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衡透析法研究了生理条件(pH7.43)下Pd(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或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平衡,Scatchard图分析表明,Pd(Ⅱ)在HSA和BSA中均有1个强结合部位,它可能位于HSA和BAS分子的N-端三肽段上。  相似文献   

5.
微丝重组对PKⅡ和PKA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丝解聚药物──细胞松弛素B(CB)对G0期小鼠C3H(10)T1/2成纤维细胞进行预处理,就微丝重组对细胞进入S期,进行DNA合成及蛋白激酶Ⅱ(PKⅡ)和蛋白激酶A(PKA)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CB处理可促进细胞进入S期,增强DNA合成。当细胞进入晚G1期时,PKⅡ活性显著上升,且核内PKⅡ活性上升速度更快,超过细胞质部分。细胞进入S期后,PKⅡ活性维持在晚G1期的高水平上,而PKA的活性变化趋势与PKⅡ相反,细胞进入S期后,其活性明显下降。CB预处理可刺激PKⅡ活性,抑制PKA活性,表明CB处理刺激细胞进入S期可能与PKⅡ和PKA在细胞周期进程中的活性变化有关,PKⅡ与PKA之间可能以相互颉抗方式参与调节。  相似文献   

6.
等点时Cu(Ⅱ)与HSA与BSA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平衡透析法研究了等电点时Cu(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或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Scatchard图分析表明,HSA和BSA对Cu(Ⅱ)各有1个强结合部位,它可能位于白蛋白分子的N-端三肽段上,为全面反映Cu(Ⅱ)与HSA或BSA的结合情况,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rum方程,首次报道了等电点时Cu(Ⅱ)-HSA和Cu(Ⅱ)-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值,其K1的数量级为10^4.Hil  相似文献   

7.
以焦磷酸根()为配体,十六烷基三甲溴化铵(CTMABr)为鼓泡剂,对Cu(Ⅱ),Pb(Ⅱ),Zn(Ⅱ),Cd(Ⅱ)等4种金属离子的浮选分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pH值、氮气流速、的浓度、CTMABr的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对浮选率的影响.找到了其最佳分离条件,对Cu(Ⅱ)-Cd(Ⅱ),Pb(Ⅱ)-Cd(Ⅱ),Zn(Ⅱ)-Cd(Ⅱ)等二元组分进行了较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8.
以焦磷酸根(P2O7^4-)为配体,二六烷基三甲溴化铵(CTMABr)为鼓泡剂,对Cu(Ⅱ),Pb(Ⅱ),Cd(Ⅱ)等4种金属离子的浮选分离进行了研究。讨论了pH值,氮气流速、P2O7^4-的浓度、CTMABr的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对浮选率的。到了其最佳分离条件,对Cu(Ⅱ)-Cd(Ⅱ),Pb(Ⅱ)-Cd(Ⅱ),Zn(Ⅱ)-Cd(Ⅱ)等二元组分进行了较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9.
经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0例临床分析傅全胜王存川宋逢春(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510632,广州)关键词: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腹腔镜;溃疡中图分类号:R6566我院自1992年开展腹腔镜外科手术以来,经腹腔镜应用普通弯针丝线缝闭...  相似文献   

10.
探讨改良式胃空肠吻合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选取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68例,随机将其均分成治疗组与常规组,各34例。常规组行传统毕罗(Billroth)氏Ⅱ式胃空肠吻合术,治疗组实施改良式胃空肠吻合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胆汁反流状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88.24%高于常规组的67.65%(P0.05);治疗组Ⅳ级胆汁反流患者少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行改良式胃空肠吻合术治疗,可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显著改善其胆汁反流状况,且安全性较为可靠,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临床疗法。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二个内、外消旋的双(苯基亚砜)乙烷(α、β-Bphse)Cu(Ⅱ)配合物:[Cu2(α-Bphse)2(NO3)2](NO3)2(1)和[Cu2(β-Bphse)2(NO3)2](NO3)2(2).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摩尔电导的测定,结果表明配体Bphse均以二个氧原子与Cu(Ⅱ)配位.在ESR谱图中,这二个配合物呈现△Ms=2的半场跃迁,且它们在室温下的μeff均较明显地小于Cu(Ⅱ)仅自旋的μeff,指明它们均为反铁磁性的双核配合物.  相似文献   

12.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对澳洲鹦鹉舌下神经气管鸣管支(NXⅡts)延髓运动团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在NXⅡts和上颈肌注射CTB-HRP后,逆标细胞出现在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亚核(nXⅡts)、舌咽-迷走背运动核(nⅨ-X)、上脊髓核(SSP)和颈静脉神经节(jug·ggl)。nXⅡts对NXⅡts的支配是双侧性的(同侧为主)。这些结果表明,NXⅡts兼有发声运动和感觉传入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晓萍  马桂英 《河南科学》1996,14(4):464-469
通过700例临床对比试验证明,“胃B超快速显像剂”-(B-GUD)的消泡时间和图像清晰度等综合指标优于对照液,P值均〈0.05,与胃境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达97.53%。  相似文献   

14.
类志贺氏菌毒素Ⅱ型变异体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大肠杆菌TB1中扩增出类志贺氏菌毒素Ⅱ型变异体(SLTⅡe)的A亚单位基因(slt-ⅡeA)的960bp的编码序列和B亚单位基因(slt-ⅡeB)的107bp的编码序列,将这两个PCR扩增产物在EcoR1和BamH1位点分别克隆进PUC18质粒载体,并转化到大肠杆菌TG1中,再根据生内切酶酶切分析筛选到含有slt-ⅡeA的重组质粒P18slt-ⅡeA和含有slt-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竣综合征的诊断、防治。结果 总结25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体会。结果 25例病人经综合措施治疗后,21例患者10-15d恢复,4例患者术后因低蛋白血症,经空肠造瘘,支持治疗20d左右进食正常,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定期随访,恢复良好。结论 本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一旦诊断确立,应耐心血病人解释,消除其紧张心情和恐惧心理,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相似文献   

16.
实验选用体重1.5 ̄2.5kg的健康家兔,静脉注射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在体记录胃内压变化,观察了弱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刺激兔迷走神经导致胃内压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刺激兔迷走神经可使胃内压升高,弱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后,能明显减弱迷走神经引起的胃内压升高现象,且这种抑制效应与照射时间呈正相关。(2)纳络酮可加强激光的作用,(3)静脉注射脑啡肽,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刺激完整迷走神经引起的胃内压变化无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并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280例,平均年龄43岁,男女比例13.3:1。保守治疗34例,穿也修补32例,胃大部分切除214例,术前误诊12例,术后发生合并症18例,死亡5例,文中对溃疡病穿孔的诊断、保守治疗适应症及各种术式的选择加以讨论。认为胃溃疡穿孔应施行胃大部份切除术,并提倡作B-I式吻合。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因修补后抗溃疡治疗效果不理想,除特殊情况外,应选择彻底性手术,并采用B-II  相似文献   

18.
Pb(Ⅱ)、Zn(Ⅱ)与5-Br-PADAP络合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Pb(Ⅱ)-5-Br-PADAP及Zn(Ⅱ)-5-Br-PADAP络合反应体系的吸收光谱,用基于Rosenbrock算法的最优化程序处理了光度测量数据,发现Pb(Ⅱ)与5-Br-PADAP形成1:1络合物,稳定常数lgβ_1=11.21,摩尔吸光系数ε_1=6.2×10 ̄4L·mol ̄(-1)·cm ̄(-1);Zn(Ⅱ)在c_L>c_M的条件下主要形成1:2络合物,lgβ_2=22.36,ε_2=1.28×10 ̄5L·mol ̄(-1)·cm ̄(-1)。  相似文献   

19.
夏某某、男、32岁,于1994年11月16日晚因暴饮啤洒后出现上腹部疼、腹胀,不能进食,食入即呕,随即到我院外科就诊,经X光片提示:胃角变形、胃大弯前倾、胃沿长轴扭转、由于患者拒绝手术治疗于次日来我科求助于针刺治疗。患者上腹痛、腹胀、不能进食。上腹部压病、叩诊鼓音,X光片示:胃角变形、胃大弯前倾、胃沿长轴扭转。治疗时病人取仰卧位,双下肢屈膝使腹部尽量放松,针刺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毫针刺,强刺激,留针30分钟。手法:在留针的同时,在上腹部以中脘穴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做掌摩法,每分钟平均100次,…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等离子点附近Cd(Ⅱ)-HSA或-BSA体系的紫外光谱,与生理pH时的谱图相比较,Cd(Ⅱ)-BSA的250nm附近谱带普启蒙消失,而290nm谱带及Cd(Ⅱ)-HSA光谱基本不变。这一光谱结果差异进一步支持了Cd(Ⅱ)离子在HSA或BSA中最可能的结合位置在7对相邻的二硫桥处,金属中心为四面体型Cds4结构的推断。用配位微环境的差异对结果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