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年来,聋哑青少年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自残、自杀的事件也逐渐增多。我们聋校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通过课程传授、文化熏陶、环境影响、师爱感染等策略对聋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创设一条针对聋生的生命教育之路,从根本上提升聋生的生命质量,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从哪里来”这简单又神秘的问题困惑着诸多孩子,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把“性”这个问题’当做洪水猛兽,教材里没有答案,老师予以回避,在父母那里得到的是呵斥或误导。我在设计本次活动时,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晤、去认知: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我非常艰辛,让学生体会到应该珍爱生命,学会感激。  相似文献   

4.
王惠丽 《奇闻怪事》2009,(10):21-24
【活动目标】 1.认识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 2.懂得生命不仅属于自己,人活着就肩负着一种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5.
韩玲 《科技信息》2011,(25):9-10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华兹华斯在《露西组诗》中频频论及生死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自己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中西两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的作品《活着》和《等待戈多》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关注,在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情境:对生存本真的拷问,在生命意识的契合点上,贝克特和余华告诉我们:生是苦难、生是空幻,但不同的是,贝克特以现代派的典型特征—焦灼的寻求和执拗消解着生的疑问,余华则以道家的风范走向了超然,二者在“聚会”后又“告别”。  相似文献   

7.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20世纪“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她的晚期诗歌普遍被认为是压抑、孤独、缺少生命活力的,但对其诗集《爱丽尔》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普拉斯的晚期诗歌中并不只有悲观消极的痛苦意识,同时也包含着“母爱”主题与对生命力的赞美等积极、乐观的生命意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能让我们对普拉斯诗歌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且普拉斯的《爱丽尔》中出现的积极生命意识与普拉斯的个人性格和其整个诗歌生涯都有密切关联,而不是一种断片式的孤例。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队会开会仪式(略)。 多媒体播放“道路交通事故典型案例”片段。 师生讨论交通安全问题,启发学生认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热爱生命》作为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延续了他"北方故事"的创作主题。在尼采"超人"哲学和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杰克·伦敦在作品中揭示了人在复杂生存环境中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热爱生命》中展现的杰克·伦敦的生命观进行解读,通过描述淘金者"他"凭借自己的生存本能、顽强意志、坚定信念,以及乐观的心态在荒野中艰难求生的经历,揭示了生命的宝贵,谱写出一首伟大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10.
《孝经》的伦理精神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是我国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孝经》在"事亲"、"事君"、"立身"等三个方面所体现的伦理精神主要包括:对生命源头的敬畏,对社会生命的实现,对精神生命的追求。其借鉴意义正是告诫当下人应在敬畏生命源头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如此方能体现自己生命的完整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赖华强先生编著的《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是一本为“新教育”推波助澜的好书。该书有三个亮点,即叙事研究的崭新尝试;“问题中国”的国际视野;杞人忧“师”的人文情怀。此外,《教程》还具有整体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受《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总课题组的委托,我对本课题开题以来实施情况、总结验收情况作如下汇报:  相似文献   

13.
试论许地山《春桃》中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和自由意志的赞美,是“五四”学作品中普遍表现的主题,也是“五四”所特有的生命意识的体现。许地山《春桃》中春桃这一人物所具有的大胆的反叛精神、坚定的独立信念以及自发的仁爱情怀,正是对这一主题淋淳尽致的展现,同时,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再理解,我们也能深刻体会许地山本人对女性解放问题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14.
龙应台是著名的华文作家、社会评论家。在散文集《目送》中,龙应台以细腻的笔触,悉心描绘生活之美,苦苦思索"生死大问"。她温润地看待本质上悲苦无常的人生,温婉深情地传达着独特的生活感悟,朴素地表达对生命的敬爱与尊重。一篇篇散文充盈着她对亲人的款款深情,阐发着她参悟到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5.
刘哲彤 《奇闻怪事》2005,(6):7-7,33
(2)促进了实验学校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克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了解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本课题联系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案例形成于实践的特点,引进了实用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绩即成果”的观点,形成了教育案例研究与教育教学同步进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出现了问题,人们会以研究的方式积极反思,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6.
李曙豪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110-110
最近读到吴丽珍先生的著作《生命渴望阳光》。翻开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崭新的书页,不知不觉地就被书中的文字感动了。那些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的文字,每一个字眼都蕴含着生命的激情,就像从春天的花瓣上滚落的露珠,闪着光,传达着生命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许多自然主题的作品,让人们不断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热爱生命》表现了自然的两面性,在淘金者面前既表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大度宽容的一面;在自然面前,两个淘金者有不同的自然认知,一个热爱生命,放弃浮华,顺应自然,迎来新生;另一个,执迷不悟,一味追求所谓的财富,命丧荒原。自然的冷热、生命的存亡,表现了人与自然地位的平等。故事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命运结局,表现了土地伦理的形成,人们应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推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互动关系的教学方法。以《生态旅游》课教学为例,通过对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实现过程等方面的探析,总结案例教学法在《生态旅游》的教学效果,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其综合能力,同时也拓展教师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19.
赵霄长篇小说《谷弘胭》通过叙述一个山村里几个人物的坎坷命运,展示了他们对生与死或坦然、或抗争、或绝望的种种生存情状。通过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对死亡阴影的理解,用爱来消解对生的疑问与困惑,并在爱的基础上来超越死亡、超越生命痛苦和空幻,来探寻生的自由与意义,从而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吴旭兰 《奇闻怪事》2005,(12):42-43
《白蝴蝶之恋》是一篇小美文.感情细腻真挚.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小蝴蝶”“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更何况是“春寒料峭”“一阵冷雨”之后,翅膀“沾湿”“张不开来”,“奄奄一息,即将逝去”之时.它的“纤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