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岳军  范蔚茗  郭锋 《科学通报》2002,47(20):1528-1534
对北淮阳晚中生代火山岩的野外调查和K-Ar定年结果表明,该区发生过两期火山喷发作用:主要分布于金寨、鲜花岭和毛坦厂地区的原毛坦厂组火山岩,形成于149-138Ma;主要分布于舒城一带的原晓天组火山岩K-Ar年龄为132-116Ma。两者之间为含灰色片麻岩、榴辉岩和火山岩砾石的火山沉积砾岩层。砾岩层内火山砾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毛坦厂组火山岩一致,而有别于晓天组火山岩。该砾岩层于138-132Ma堆积而成,暗示135Ma前后北大别灰色片麻岩已从中上地壳折返至地表接受剥蚀,成为北淮阳中生代沉积盆地的重要蚀源区。结合北淮阳地区中生代火山-沉积特征,将该区中生代沉积地层依次划分为防虎山组(>160Ma)、圆筒山组(三尖铺组中下部,约160-149Ma?)、毛坦厂组(周公山组/三尖铺组上部/凤凰台组,约149-135Ma,顶部为砾岩层)、晓天组(白大畈组/黑石渡组,底部为砾岩层,135-116Ma).  相似文献   

2.
大别地块北缘侏罗系花岗岩类砾石的Rb-Sr年代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李忠  李任伟  孙枢  张雯华 《科学通报》2001,46(7):582-585
大别地块北缘、合肥盆地南缘的侏罗系凤凰台组()底部冲积扇砾岩中发现花岗岩类砾石, 占砾石体积的5%~10%. 对精选出的两个花岗岩砾石样品中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和全岩进行Rb-Sr同位素测定, 利用等时线定年方法计算, 获得(428±20)和(430±54) Ma两个年龄, 表明侏罗纪大别山物源区曾发育早古生代花岗岩类岩浆侵入岩. 根据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判别它们具有碰撞后隆升花岗岩的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3.
桂东北苗儿山-越城岭岩体是南岭成矿带西段出露面积最大的复式岩体,出露面积超过3000km2,由早期岩基及晚期小岩体组成.早期岩基主要为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晚期岩体主要为白云母花岗斑岩及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岩基内外接触带发育一系列W-Sn-Mo-Pb-Zn-Cu矿床,形成矿集区.本文分析了苗儿山-越城岭南西部早期岩基、产于岩基中云头界晚期赋矿岩体及云头界W-Mo矿床同位素年龄.苗儿山-越城岭岩基锆石LA-ICP-MSU-Pb年龄:228.7±4.1Ma,MSWD=2.49,可能发育一期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243.0±5.8Ma,MSWD=2.62的岩浆活动.云头界晚期赋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年龄216.8±4.9Ma,MSWD=1.44;云头界W-Mo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216.8±7.5Ma,MSWD=11.3.苗儿山-越城岭南西部岩基、晚期赋矿岩体及矿床同位素年龄表明南西部岩基、晚期岩体及相关矿床都是印支期形成的,苗儿山-越城岭岩基内外接触带矿床主要和晚期岩浆活动有关;实验获得的同位素年龄及前人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及矿床同位素年龄表明,华南不但经历了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成矿事件,也经历了印支期成岩成矿事件,有很好的找矿前景,今后应注意华南印支期矿床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4.
合肥盆地侏罗系沉积岩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物源年代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安徽省独山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物源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证明它们属三叠纪时期扬子向华北大陆下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产物. 对在凤凰台组发现的一类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砾石, 测得多硅白云母、磷灰石和全岩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为232.1±2.1 Ma (MSWD = 0.59). 对三尖铺和凤凰台组沉积岩中碎屑成因的多硅白云母, 其40Ar/39Ar年龄谱的坪年龄值一致, 分别为216.5±0.6和217.4±1.3 Ma.  相似文献   

5.
福建新村晶洞花岗岩的热演化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同一样品中封闭温度不同的锆石U-Pb,全岩Rb-Sr以及白云母、黑云母和钾长石的K-Ar定年结果,讨论了晚中生代漳州复式岩体中新村晶洞花岗岩的热演化特征,从锆石开始结晶到黑云母K-Ar体系保持封闭,岩体的冷却速率(11.0℃/Ma)和抬升速率(0.07mm/a)较慢,随后至钾长石K-Ar体系保持封闭,冷却速率(45℃/Ma)和抬升速率(0.36mm/a)增加。新村岩体冷却速率先慢后快的特点可能  相似文献   

6.
北祁连山九个泉硬柱石蓝片岩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激光40Ar/39Ar同位素定年方法, 对北祁连九个泉绿帘石蓝片岩和硬柱石蓝片岩中的蓝闪石和白云母单矿物进行了多颗粒一次性熔蚀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 所获得的硬柱石蓝片岩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413±5) Ma, 绿帘石蓝片岩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 (415 ±7) Ma. 结合变质作用峰期温压条件计算,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分析, 413~415 Ma的年龄应代表北祁连低温蓝片岩带由硬柱石蓝片岩相向绿帘石蓝片岩相转化的递进变质作用年代的下限. 该研究进一步表明, 北祁连山九个泉硬柱石蓝片岩可能是在冷俯冲带中角流作用下形成的, 代表了古祁连山洋残留洋盆最后闭合的时间, 即华北板块和柴达木板块聚合在一起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鲁西富钾火山岩和煌斑岩的40Ar-39Ar定年及源区示踪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邱检生  徐夕生  罗清华 《科学通报》2001,46(18):1500-1508
高精度的^40Ar-^39Ar定年结果表明,鲁西富钾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为124.3-114.7Ma,煌斑岩的形成年龄为119.6Ma,富钾火山岩的^87Sr-^86Sr值较高(0.708715-0.711418),εNd值显著偏低(-11.47--17.54),并富放射成因铅(^206Pb/^204Pb=17.341-17.622,^207Pb/^204Pb=15.525-15.538,^208Pb/^204Pb=37.563-37.684),与富钾火山岩一样,煌斑岩也具有显著低偏的εNd值(-11.57--19.64),根据富钾火山岩全岩与从全岩中分离出来的单斜辉石单矿物具有一致的Sr,Nd和Pb同位素组成,结合区域范围内岩石产出构造背景的分析,以及同时代相关岩Sr和Nd同位素组成的广泛对比,表明它们最可能起源于俯冲陆壳在地幔源区发生混杂和交代作用时所形成的富集型地幔的部分熔融体。  相似文献   

8.
南秦岭关家沟组砾岩的时代、成因环境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家沟组地层位于南秦岭造山带, 因缺乏化石证据, 其地层时代长期悬而未决, 该套地层在南秦岭地区地质演化过程中构造含义始终模糊不清. 关家沟组砾岩厚度约为2050 m, 为一套向上变粗、变浅的进积层序, 结构和物质组成上表现为不成熟海相浊积砂岩和砾岩. 虽然南北两侧为断层所限, 但关家沟组变质变形很弱. 北侧为泥盆系三河群, 南侧为新元古界横丹群, 关家沟组中含有大量花岗岩和火山岩碎屑. 对采自其中的花岗岩和火山岩砾石进行了单矿物(斜长石和钾长石)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 两个测年结果分别给出了花岗岩和火山岩砾石的冷却年龄为219.69±0.49和216.46±0.59 Ma, 与早中生代秦岭全面碰撞作用时期(240~220 Ma)的构造岩浆活动的时代大体一致, 暗示关家沟组可能沉积于晚三叠世Norian期, 约220 Ma. 沉积学分析和热年代学研究表明: 关家沟组可能是残余洋盆的沉积充填物. 区域上, 该残余洋盆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阿尼玛卿洋与勉略洋或中央造山带南侧特提斯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丁林  来庆洲 《科学通报》2003,48(8):836-842
最近几年的调查发现, 与高喜马拉雅相似, 在冈底斯地块上广泛发育浅色花岗岩. 应用Th-Pb及40Ar/39Ar等定年手段分别对冈底斯浅色花岗岩的形成年代及热历史进行了限定, 独居石Th-Pb结晶年龄约为140 Ma, 40Ar/39Ar白云母冷却年龄约为130 Ma. 结合前人的构造变形研究及古地理分析, 认为冈底斯地块在约140~130 Ma发生地壳的缩短加厚及快速隆升作用. 与南美安第斯山高原类似, 冈底斯地块(高原)的早期加厚及隆起是新特提斯洋沿冈底斯地块南部俯冲及冈底斯地块北部班公-怒江洋逐渐封闭的结果.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最后碰撞之前, 组成高原的各地块就有着增厚的地壳, 存在较高地形的山脉, 通过岛弧拼贴, 碰撞后高原可以迅速增厚、隆起、扩展. 高原的变形不是均匀的, 而是集中在地壳较薄的软弱带.  相似文献   

10.
汉南侵入杂岩年龄及其快速冷凝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位于扬子克拉通块体北缘的汉南侵入杂岩进行了年代学工作. 不同岩性的21个样品得出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837 ± 26) Ma(2σ), INd = 0.511 65 ( 0.000 02(2σ), εNd(t) = 1.9, MSWD = 1.02, Rb-Sr同位素分析结果不构成等时线. 斜长花岗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年龄为(796 ±20) Ma(2σ), 全岩-磷灰石-斜长石-黑云母Rb-Sr年龄为(824.8 ± 3.8) Ma(2σ), Isr = 0.703 93 ( 0.000 14 (2σ), MSWD = 2.44. 锆石U-Pb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约为876 Ma, 下交点年龄约为273 Ma. 杂岩可能是由同一具有εNd > 0特征的岩浆在837~800 Ma左右扬子克拉通块体北缘快速抬升时冷凝分异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碾子山A型花岗岩两阶段水-岩相互作用的氧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常规BrF5法和激光探针技术对中国东部有代表性的中生代碾子山A型花岗岩全岩、石英、碱性长石、磁铁矿以及锆石进行了系统的氧同位素分析。与造岩矿物δ^18O值变化范围相对较大(>3.0‰)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锆石样品δ^18O值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3.12‰-4.19‰)并明显偏低。表明该岩体曾先后经历过两阶段的水-岩相互作用。早期与海水发生过高温同位素交换的下部洋壳通过板块俯冲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衍生出低δ^18O值的A型花岗岩浆。在岩浆期后高温亚固态条件下花岗岩与大气降水之间发生第2次同位素交换。第1阶段的水-岩交换导致碾子山A型花岗岩源岩δ^18O值明显低于正常地幔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第2次水-岩朴素作用则造成锆石与造岩矿物之间不平衡的氧同位素分馏。  相似文献   

12.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的40Ar/39Ar年龄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中生代沉积盆地南侧, 由一系列由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相互叠置构成的复杂逆冲推覆体系, 具有多期逆冲推覆变形演化历史. 为了确定构造变形时代, 对断层带内同构造黑云母和白云母分别进行了常规40Ar/39Ar和激光微区40Ar/39Ar测年研究, 获得了193.7±3.9 Ma和121.6±1.6 Ma两个等时线年龄, 表明了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两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 早期发生在印支期, 晚期发生在燕山期. 同位素测年结果与野外地质关系符合一致, 印支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是由南向北推覆, 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东西方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 晚期燕山期逆冲推覆变形向北北西方向推覆, 叠加改造了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13.
淡色花岗岩的研究对了解大陆碰撞造山带地壳增厚过程、陆壳深熔作用甚至高原隆升具有重要意义.野外调查表明,可可西里湖地区发育中中新世二云母淡色花岗岩和流纹岩.针对布喀达坂二云母淡色花岗岩和科考湖、马兰山、湖东梁流纹岩进行了锆石U-Pb、白云母和透长石40Ar/39Ar定年以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布喀达坂淡色花岗岩的锆石U-Pb结晶年龄为9.7±0.2Ma,白云母40Ar/39Ar冷却年龄为6.88±0.19Ma.科考湖和马兰山流纹岩喷发年龄分别为14.5±0.8和9.37±0.30Ma.所有岩石富SiO2(70.99%~73.59%),Al2O3(14.39%~15.25%)和K2O(3.78%~5.50%),而贫Fe2O3(0.58%~1.56%),MgO(0.11%~0.44%)和CaO(0.59%~1.19%),属于强过铝质岩石(A/CNK=1.11~1.21),稀土元素呈现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8~0.39),具有高87Sr/86Sri(0.7124~0.7143)和低εNd(9Ma)(-5.5~-7.1)的特征.可可西里湖地区中中新世二云母淡色花岗岩和流纹岩一致具有典型的S-型花岗岩特征.其岩石成因机制可能为:昆仑左行走滑断裂的活动引发断裂末端局部地区东西向伸展减压,导致增厚的中下地壳变泥质岩石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形成可可西里湖地区壳源岩浆岩.可可西里湖地区淡色花岗岩的侵位或流纹岩的喷出表明,在15Ma之前,藏北地壳大规模的缩短加厚作用就已经完成.同时,暗示藏北至少在15Ma可能就已经达到或接近现今的海拔高度(~5000m).  相似文献   

14.
阿尔金断裂带构造活动的40Ar/39Ar年龄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阿尔金山阿克塞和当金山地区出露的元古代、早古生代变质岩样品中云母、角闪石和钾长石单矿物的40Ar/39Ar同位素测年研究, 获得了4组年龄数据, 其中远离阿尔金中部剪切带的样品给出461~445.2和414.9~342.8 Ma的坪年龄, 这两组年龄分别代表了被阿尔金断裂错移的岩块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和泥盆纪发生构造热事件的记录, 应同南北祁连洋槽的闭合相关.在北部构造带中受变形作用改造的花岗片麻岩样品给出178.4~137.5 Ma的坪年龄, 可以解释为阿尔金断裂带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构造活动的年龄记录, 这一构造热事件与拉萨地块向北拼贴碰撞有关.在阿尔金中部剪切带中的样品给出了36.4和26.3 Ma的两个坪年龄, 说明阿尔金中部剪切带在始新世末发生明显的走滑活动, 并且伴有强烈的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这一事件在青藏高原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有所表现, 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的陆内俯冲有关.该研究表明阿尔金断裂带在印度-欧亚板块汇聚的大陆构造背景下具有多次脉冲式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西昆仑中带两个花岗岩体的年龄和可能的源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袁超  孙敏  李继亮 《科学通报》1999,44(5):534-538
对西昆仑中带2个重要岩体进行了年代学和同位素示踪方面的研究,单颗粒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库地北岩体(404Ma)形成于加里东末期的一次岩浆活动;而阿卡阿孜山岩体中二长花岗岩215Ma的年龄测表明原被整个划入海西期的岩体实际上至少包括一部分印支期的岩浆活动。Sm/Nd同位素数据表明这2个花岗岩的源区并不均一,有地壳物质和加入且不排除壳幔混合成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刘贻灿  刘理湘  古晓锋  李曙光  刘佳  宋彪 《科学通报》2010,55(24):2391-2399
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薄片观察, 在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变质火山岩中发现新元古代侵位的浅变质花岗岩. 对其中两个浅变质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初步的岩石学研究. 结果表明, 这些浅变质花岗岩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它们的形成时代分别为(726±6)和(758±12) Ma, 并且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形成时代一致. 结合前期发现的(635±5) Ma浅变质(橄榄)辉长岩, 证明北淮阳带至少存在两类新元古代侵入岩, 即726~758 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 Ma的变质辉长岩. 这些新元古代岩石出露于变质的奥陶纪岩火山岩带(原“定远组”)中, 二者之间为构造接触以及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 并且它们与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二期大规模新元古代中、晚期基性岩墙群和花岗岩的时代以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原岩时代一致. 这进一步证明, 它们可能是印支期华南陆块发生俯冲的初始阶段最早被拆离、解耦的岩片, 并在南、北陆块汇聚、碰撞及造山过程中被推覆到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浅变质岩系之上.  相似文献   

17.
对青海省都兰县香日德南部东昆仑山区一带侵入于元古界苦海岩群的变形变质闪长岩体同时进行了锆石U-Pb和角闪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 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446.5±9.1) Ma; 角闪石Ar坪年龄为(488.0 ± 1.2) Ma, 等时线年龄为(488.9 ± 5.6) Ma, K-Ar年龄为(462.8 ± 8.8) Ma. 角闪石的K-Ar年龄和良好的40Ar-39Ar坪年龄及等时线年龄显著高于锆石的U-Pb年龄, 可能为含过剩Ar的结果, 不代表岩石的变形变质年代. 锆石的U-Pb年龄可代表岩体的侵入年代, 表明从格尔木经诺木洪到本区香日德以南的东昆仑构造带存在一条早古生代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18.
孙德有 《科学通报》2000,45(20):2217-2222
小兴安岭西北部的黑河-嫩江一带发育大量的碱长-碱性花岗岩岩体,由于缺乏可靠的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其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这些碱长-碱性花岗岩形成于290~260Ma的晚古生代晚期.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属于造山后A型花钢岩,是我国新疆北部-蒙古东南部-我国内蒙古中部巨型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带的东北延所在,由此确定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间的索伦山-贺  相似文献   

19.
密云岩墙群的时代及其对长城系底界年龄的制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北京市密云水库附近分布着一些北-东走向,个体宽度达40m以上,长度达8000m的岩墙,本文称之为密云岩墙群.从一条宽约40m的岩墙中分选出了大量斜锆石,同位素稀释法获得其207Pb/206Pb年龄为1731±4Ma(n=4;1731±1Ma,n=3).该岩墙被长城群底部常州沟组底砾岩不整合覆盖,这一年龄限定常州沟组沉积起始时代晚于1731Ma.由于长城群是长城系的标准剖面,因此,这一年龄指示长城系的起始时代应晚于1731Ma.本区斜长岩杂岩体及环斑花岗岩(1730~1680Ma)被认为与长城群所在的燕辽裂谷有成因联系.但是,密云岩墙群的成因与上述岩体并不相同,指示不同的地质事件.长城群是我国地质时代单元长城纪时代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考虑到1731Ma前后地质事件性质可能发生了变化,建议将长城纪起始时代定为1730Ma或者稍晚.  相似文献   

20.
Re-Os同位素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技术工具,在黑色页岩沉积时代的精确定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将Re-Os应用于灰岩沉积时代厘定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采用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对我国浙江长兴二叠-三叠纪界线"金钉子"剖面中灰岩样品进行分析,获得了1~6层Re-Os等时线年龄为257.3±4.0 Ma,与7层锆石U-Pb年龄误差范围内相互一致、18~22层Re-Os等时线年龄为253.3±6.0 Ma,与17层锆石U-Pb年龄相互印证、23~24层Re-Os等时线年龄为251.8±4.7 Ma,与25层锆石U-Pb年龄相互吻合.结果表明Re-Os同位素能够实现对灰岩地层沉积时代进行直接厘定,有利于生物地层学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直接比对研究.根据前人对长兴"金钉子"地层沉积环境的研究,本文还对适合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的灰岩样品规律性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还原环境沉积的灰岩更适合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氧化环境沉积的灰岩,不利于其中Re-Os同位素体系封闭,无法得到准确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