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云娜  韩布兴  谈夫 《科学通报》1998,43(15):1628-1630
采用示差描量热研究了溶液PH值的变化对牛红细胞碳酸酐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热力学分析得到了该酶的构象变化随PH变化的规律,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吴桦 《科学通报》1994,39(3):273-273
蜂毒素(Melittin)是蜜蜂毒液中的一种多肽,由2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2840.蜂毒素具有强烈的溶胞作用,据报道大约1μg/ml的蜂毒素即可引起红细胞溶血.此外蜂毒素还可以在膜上形成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高浓度的蜂毒素可以引起脂双层的微团化(Micellization)并导致膜融合.关于蜂毒素执行生理功能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已有的实验证据表明,蜂毒素与生物膜的作用是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鼠肝组蛋白与尼古丁作用后的构象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小红 《科学通报》1999,44(23):2504-2508
采用外差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法对鼠肝组织蛋白H1和H3与尼古丁作用后的构象变化进行了体研究。结果表明,随尼古丁作用剂量的增加其构象逐渐由有序向无序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尼古丁或其代谢产物与组蛋白H1,H3发生加合。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差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法对鼠肝组蛋白H1和H3与尼古丁作用后的构象变化进行了体外研究.结果表明,随尼古丁作用剂量的增加其构象逐渐由有序向无序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尼古丁或其代谢产物与组蛋白H1,H3发生加合.因此推测,尼古丁可以通过改变组蛋白的构象来影响染色体的结构、功能和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5.
庄小燕  张瑷珲  方柏山 《科学通报》2021,66(10):1233-1239
氧化还原酶在生命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51年经典氧化还原酶催化机制的提出,对该机制的研究和修饰一直是热点.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氧化还原酶催化机理研究的沿革,提出两个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1)细胞内与氧化还原酶结合的辅酶经历氧化或还原后是否非得解离?(2)细胞内NAD(P)H依赖型氧化还原酶与其相应的辅酶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6.
钙调神经磷酸酶在CaM,Mn~(2+)存在时的构象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本琼 《科学通报》1995,40(5):460-460
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是由A,B两亚基1:1组成的二聚体酶.A亚基是CaN的催化亚基,上有钙调素(CaM)、B亚基和金属离子结合位点.B亚基是调节亚基,上有4个Ca~(2+)结合位点,在维系酶的活性构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肖方祥等用Mn~(2+)作为Ca~(2+)探针进行了CaN,CaN+CaM结合Mn~(2+)的ESR研究,其结果表明,CaN上有2个Mn~(2+)结合位点,然而分离的A,B亚基上分别有2个、4个Mn~(2+)结合位点,CaN-CaM复合物  相似文献   

7.
应用位置定向自旋标记-电子顺磁共振(SDSL-EPR)技术研究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运动性、构象特征及其加入芹菜素(Apigenin)后的变化.采用MTSL对BSA的第34位半胱氨酸(Cys)进行标记;通过EPR检测计算旋转相关时间τc及强弱固定化之比S/W研究运动性的变化;通过功率饱和实验检测该位点的易趋性,研究构象特点及其变化.在BSA溶液中加入Apigenin后,τc及S/W值明显降低,说明其Cys位点运动性变快;易趋性检测结果显示,34位Cys位点位于蛋白质表面,加入Apigenin后,该位点构象发生改变,且微环境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实验揭示BSA同Apigenin能够相互结合,且引起BSA自由Cys位点的运动性和构象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胡培蓉  余龙  张民  郑利华  蓝斐  傅强  赵寿元 《科学通报》2000,45(12):1289-1296
蛋白质结构中某些氨基酸的氧化和还原是生物体内对蛋白功能的一种调控方式。甲硫氨酸(Met)被氧化则变为甲硫氨酸亚砜(Met(O)),它可导致所在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降低或丧失,但肽-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peptide methionine sulfoxide reductase,msrA)则可使甲硫氨酸亚砜还原为甲硫氨酸,使其所在蛋白质重新恢复活性。为了研究人体中Met氧化还原的机制,以牛msrA c  相似文献   

9.
刘影  朱家璧  俞冠翘  邹华松 《科学通报》2009,54(24):3830-3833
我们先前的工作表明, 苜蓿中华根瘤菌的烯脂酰ACP还原酶基因fabI1在nifA突变根瘤中表达水平降低. 本研究构建了fabI1的定点插入突变体. 与野生型相比, 突变菌株的生长速度变慢, 在高浓度NaCl培养基上的生长能力降低. 在半固体培养基上, 该突变体的涌动能力完全丧失. 在共生过程中, 突变菌株在宿主植物上延迟结瘤, 形成根瘤的能力下降. 虽然苜蓿中华根瘤菌中的烯脂酰ACP还原酶基因fabI2的序列与fabI1有66%的一致性, 但fabI2不能恢复fabI1突变体的表型, 揭示了这两个基因在功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白勇  巩威  刘天昀  朱玉贤 《科学通报》2003,48(16):1780-1784
用现有的OsCCR 基因片段筛选水稻核DNA文库, 获得了长为3045 bp的核DNA. 它包含4个内含子和5 个外显子, 推测的可读框长为337个氨基酸. OsCCR与其他植物中同类酶在氨基酸水平上有70%的相似性和30%的相同性, 含有保守的辅酶Ⅱ(NADP)结合位点及可能为该酶催化位点的特征序列. Northern杂交证实, 该基因产物广泛存在于水稻根、茎和叶等各组织中, 在茎中表达量较高. 组织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OsCCR 基因在维管束及新生侧根中有强烈的表达信号, 与该基因编码的酶的木质素合成特性相吻合. OsCCR 基因的克隆、组织定位及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木质素形成的分子机理, 并为通过遗传工程的手段改善植物的机械性能以获得低木质素纸浆原料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热的产生     
《科学之友》2004,(3):58-59
热是拥有神奇魔力的一种能量,足够的热能可以让水变成蒸汽、面粉糊变成蛋糕、木头变成灰烬。自从史前人类发现生火可以取暖、熟煮食物以及防卫之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就离不开热了。我们对热的需求跟史前人类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只不过科技进步了,昔日是钻木取火,如今是使用热水器、煤气炉和微波炉了。  相似文献   

12.
胡燎原 《科学通报》1993,38(2):162-162
莱氏衣原体作为一类缺少细胞壁的简单的原核生物,常被用来作为生物膜研究的模型。菜氏衣原体膜的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曲线,是确认生物膜存在由晶态转变为液晶态的一个有力的证据。但对菜氏衣原体膜精细DSC图谱尚无人进行研究。近几年来高灵敏度的差示扫描量热仪法的出现,为研究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它能清晰地显示膜上主要蛋白的热转变峰,用这种方法得到了许多天然膜结构的精细DSC图谱。我们在过去对菜氏衣原体膜上ATPase研究的基础上,利用  相似文献   

13.
《科学通报》2007,52(18):2220-2220
棉花纤维是胚珠外珠被表皮细胞经突起和伸长而成的单细胞,具有极度伸长的结构(长径比达1000~3000)和特殊的细胞壁(纤维素含量达95%)组成,是研究植物细胞  相似文献   

14.
在新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对壬基苯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NPTAB)-正丁醇-水组成的三元体系中, 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到色彩绚丽的溶致液晶纹理. 通过核磁共振(2H NMR)、小角X射线衍射(SAXS)并与纹理照片对照, 确定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类型, 由差示扫描量热(DSC)测定证实了液晶结构的转化. 初步考查了液晶层厚度、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液晶颜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水合溶菌酶肽链伸展的DSC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亚珍 《科学通报》1994,39(15):1420-1420
蛋白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在决定天然蛋白质的构象和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结构的发表就是基于球蛋白中的憎水氨基酸侧链是避开水溶剂的这一热力学依据.因此研究水对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影响对于了解天然蛋白质的构象及肽链的折叠、伸展会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蛋白质结构中某些氨基酸的氧化和还原是生物体内对蛋白功能的一种调控方式.甲硫氨酸(Met)被氧化则变为甲硫氨酸亚砜(Met(O)),它可导致所在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降低或丧失,但肽-甲硫氨酸亚砚还原酶(Peptide methionine sulfoxide reductase, msrA)则可使甲硫氨酸亚砜还原为甲硫氨酸,使其所在蛋白质重新恢复活性.为了研究人体中Met氧化还原的机制,以牛msrA 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筛选人EST数据库,依据若干同源EST的信息从人cDNA分子库中克隆到一个长1255hp的人MSRA cDNA.该CDNA包含一个长705 bp的可读框,它编码了 235个氨基酸残基.同源性比较表明,该基因与牛和大肠杆菌的msrA基因的氨基酸一致性分别为88%和61%.表达谱分析发现,该基因在人体大多数组织中均有一条长约1.6kb的转录本,并在肾中呈高表达.应用辐射杂种细胞株定位系统(radiation hybrid mapping panel, RH mapping)将该基因精确定位在人染色体8p22~23区带的DSS518和D85550位标之间,由于此前已有Keratolyticwintereryth  相似文献   

17.
郭妮妮  刘宏娟  许赟珍  刘德华 《科学通报》2010,55(16):1608-1612
针对1,3-丙二醇发酵过程中中间代谢产物3-羟基丙醛致死性的现象,在野生型的克雷伯氏肺炎杆菌中同时强化表达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和甲酸脱氢酶,在增强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酶活的同时,促进NADH的合成,最终降低3-羟基丙醛积累.利用PCR技术分别从克雷伯氏肺炎杆菌和甲醇酵母Candida boidinii基因组中扩增出基因dhaT和fdh,通过表达载体pDK获得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和甲酸脱氢酶共表达的菌株K.p/pTF在IPTG的诱导下,基因工程菌K.p/pTF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和甲酸脱氢酶的酶活分别提高了2.8倍和3.5倍,而NADH含量提高了1.3倍.在有氧条件下批式发酵培养,基因工程菌K.p/pTF可以利用以50g/L的初始甘油为底物正常进行发酵,3-羟基丙醛的最高积累浓度较野生菌降低了50.1%,有效避免了发酵的异常中止.  相似文献   

18.
溴化乙锭的三维荧光光谱用于研究DNA构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鄢远 《科学通报》1995,40(18):1664-1664
文献[1]中,我们考察了溴化乙锭(EB)在不同环境介质如不同类型胶束及有机溶剂(甘油)中的三维荧光光谱,本文利用EB的三维荧光光谱研究小牛胸腺DNA(CT DNA)和鲱鱼精子DNA(FS DNA)在不同条件下的构象变化.研究发现,EB的三维荧光光谱不仅可以用作指纹分析来区分CT DNA和FS DNA,而且能够有效地说明EB和DNA的作用机理,指示DNA在不同条件下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19.
前期研究表明, 铁原子对于嗜酸两性菌中硫氧化还原酶(SOR)的活性至关重要. 本研究表明, 2,2′-联吡啶、1,2-二羟基苯-3,5-二磺酸钠、8-羟基喹啉等特异性铁离子螯合剂强烈抑制腾冲嗜酸两性菌SOR酶活性, 进一步表明铁原子是SOR酶活必需. 对目前基因组数据库中的SOR基因或者SOR类似基因进行序列比对, 发现了一个潜在的铁原子结合模体(H86-X3- H90-Xn-E114-Xn-E129). 据此, 本研究采用定点突变技术, 将氨基酸残基H86, H90和E129分别突变为苯丙氨酸或者丙氨酸, 圆二色光谱测定发现突变体(H86F, H90F和E129A)的二级结构没有明显改变, 但是这3个突变体全部丧失了酶活性. 突变体蛋白中铁原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3个突变体全部或者部分丢失了铁原子, 而之前研究中获得的3个半胱氨酸突变体(完全丧失了酶活)铁原子含量没有变化. 根据本研究并结合前期实验结果可知, SOR分子中模体C31-Xn-C101-X2-C104是底物硫分子活化区域; 而模体H86-X3-H90-X23-E114-X14-(E/D)129是SOR分子中铁原子的结合区域, 与铁原子结合形成一个非卟啉铁中心, 是SOR的氧化还原中心; 这两个区域均是SOR酶活性的必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朊病毒的基因及其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韩生成  田波 《科学通报》1998,43(19):2017-2024
朊病毒是一种只含有蛋白质而不含有核酸的蛋白侵染颗粒,能造成哺乳动物的脑部病变。它是由正常形成的蛋白错误折叠成致病蛋白而组成的。两种结构异型的蛋白PcP^c和PrP^Sc来源于同一基因,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和共价修饰,但是在三维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朊病毒的繁殖是通过正常形式蛋白转变为致病形式而完成的。朊病毒疾病的传播具有种特异性和病毒株系特异性的特点,这是由于其一级结构的差异而在三维结构上形成不同的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