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美良 《科学通报》1985,30(15):1179-1179
甘肃靖远地区石炭系剖面是我国有代表性的重要剖面。李星学等所建立的靖远组被称为含纳缪尔期(A-C)动物、植物群的中石炭统代表性地层单位。 1980年,史美良、马继祖、王瑞龄、何永鲸等在北祁连山几条石炭系剖面上系统的采集了牙形石样品,它们是:1。肃南县大青沟,位于肃南县东8公里、梨园河北岸,采样6个,编号  相似文献   

2.
徐馨 《科学通报》1985,30(22):1734-1734
一 天目山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处,呈西南-东北走向,主峰东、西天目山及清凉峰(海拔1787米)等,标高均在1500米以上,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冰川作用,使山体更显得高耸峻拔,成为长江下游和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名山和风景胜地之  相似文献   

3.
李立文 《科学通报》1974,19(12):571-571
天目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存在,卓越的已故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在1934年即已提出。解放后,虽有许多单位做过很多工作,但对天目山有无冰川遗迹的存在,以及有几次冰期等问题意见仍然有分歧。1973年春,我们在1964年景存义、邱淑彰两同志调查的基础上,又作了重点考察,结果在天目山北部孝丰西南下汤附近,又发现了冰川纹泥。纹泥层产地在西苕溪谷地高约30米左右的基座阶地上(图1),距天目山深溪坞坞口直线距离15公里。但无具体地点和描述。我们在下汤附近所见的纹泥,夹于两层泥  相似文献   

4.
北秦岭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胡能高 《科学通报》1994,39(21):2013-2013
近年来,在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部相继发现了多处含柯石英榴辉岩,这些超高压变质岩均产在南秦岭造山带.1993年在陕豫交界的秦岭群中发现了榴辉岩等高压变质岩,最近又在榴辉岩中发现了柯石英,现予报道.  相似文献   

5.
6.
龙首山推覆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应骏 《科学通报》1995,40(9):812-812
过去一般认为龙首山是夹持在南、北两条深断裂之间,由古老结晶变质岩系组成的隆起带.现发现它是来自南方的巨型推覆体,受铲式断裂控制.产于其中巨型金昌硫化铜镍矿床含矿超基性岩体,是推覆体从南方深部拖带上来的,是无根的.  相似文献   

7.
胶北栖霞地区泥质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喜文  魏春景  耿元生  张立飞 《科学通报》2004,49(14):1424-1430
在胶北栖霞地区基性高压麻粒岩分布区发现了具有石榴石+蓝晶石+正条纹长石+反条纹长石+白云母+金红石特征组合的泥质高压麻粒岩. 通过THERMOCALC程序定量计算泥质岩石的P-T视剖面图, 确定该高压麻粒岩变质峰期的温压条件为T = 800~840℃, P = 1.0~1.25 GPa, 峰期后先呈现近等温降压(ITD)变化, 后期呈现近等压冷却(IBC)变化, 构成典型顺时针样式的P-T演化轨迹, 反映陆壳先发生碰撞增厚, 后又快速折返到正常地壳深度的变质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北祁连山西段前寒武纪地层单颗粒锆石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毛景文 《科学通报》1997,42(13):1414-1417
分布于北祁连山西段走廊南山南坡及托莱山北坡的“桦树沟式”和“朱龙关式”含铁岩系的成岩时代长期以来悬而未决。1956年,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根据地层中所发现的同心藻和锥管藻,认为是震旦系。同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祁连山考察队霍玉华等根据地层中发育的火山岩和厚层灰岩特征则认为是中奥陶统。 甘肃省地质局(1974)在进行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门(1:20万)时,按岩性组合将该套岩系划分为大柳沟群、镜铁山群和朱龙关群,分别与青白口系、蓟县系和长城系进行对比,但由于所划分的各群之间均以断层接触,因此该分层多引起地质工作者的质疑。尽管在这套岩系中见有叠层石,因难以鉴定到属和种,无法用其确定系,长春地质学院和酒泉地质调查队在对镜铁山铁矿床进行典型矿床解剖时,用全岩Rb-Sr等时线方法测得几组成岩年龄分别为586,  相似文献   

9.
详细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在陕西丹凤县城东北部的秦岭岩群斜长角闪岩锆石中发现柯石英、绿辉石、石榴子石和金红石等多种矿物包裹体.柯石英具有典型的524 cm?1主峰以及270和151 cm?1次峰的拉曼光谱组合,绿辉石显示680 cm?1拉曼特征峰.柯石英、石榴子石和绿辉石显微包裹体的发现证明,丹凤斜长角闪岩应该是退变的超高压榴辉岩,变质的峰期压力2.8 GPa.利用LA-ICP-MS锆石原位U-Pb定年方法,结合锆石CL图像特征、显微包裹体分布和微量元素组成,得到丹凤含柯石英斜长角闪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496.9±2.5 Ma,并同时得到451.7±4和425.8±3.3 Ma两期叠加变质事件年龄.丹凤斜长角闪岩锆石包裹体中柯石英的发现以及年代学研究结果与前人在邻区斜长角闪岩锆石包裹体中微粒金刚石的发现和490.4±5.8 Ma峰期变质年龄的获得,以及秦岭岩群已有榴辉岩和超高压长英质片麻岩普遍获得的~500 Ma的峰期变质以及~450和~420 Ma的后期构造事件叠加完全一致,表明北秦岭构造带的秦岭岩群在~500 Ma的早古生代确实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存在巨量陆壳物质的深俯冲.  相似文献   

10.
11.
李克定 《科学通报》1991,36(23):1837-1837
北祁连臭牛沟组定名至今,已近70年的历史。臭牛沟组及其所含巨大长身贝类和袁氏珊瑚化石,长期成为我国维宪晚期生物地  相似文献   

12.
13.
许继锋  张本仁  韩吟文 《科学通报》1996,41(19):1771-1774
秦岭造山带分隔着中国南北大陆,这两个陆块在地质历史时期可能分别是冈瓦纳与劳亚大陆的一部分。因此,研究秦岭造山带可对两个大陆的分界作出限定。秦岭造山带可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构造单元,它们曾被认为分别是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的大陆边缘。若北秦岭确是华北陆块的大陆边缘,它们应具有相同的组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岩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的“块体效应”,不同的陆块具有不同的铅同位素组成。本文通过研究北秦岭地区元古宙基性岩的铅同位素组成并与两侧陆块相同时代的基性岩作对比,发现北秦岭地区的岩石不同于两侧陆块且具有独特的高放射成因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它是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的分界(带),据此本文还讨论了北秦岭的归属及其与秦岭古洋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女山玄武岩中麻粒岩捕虏体的发现与意义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周新民 《科学通报》1992,37(13):1198-1198
笔者从位于安徽嘉山县城明光镇之北35km的女山碧玄质火山碎屑岩中,采集到156块壳源捕虏体,从中发现为数不少的麻粒岩。本文报道对这些壳源捕虏体所作的岩石学初步研究,并结合HQ-13地震测深剖面资料,提出女山地区粗略的地壳-上地慢岩性分层柱状剖面。  相似文献   

15.
刘贻灿  刘理湘  古晓锋  李曙光  刘佳  宋彪 《科学通报》2010,55(24):2391-2399
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薄片观察, 在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变质火山岩中发现新元古代侵位的浅变质花岗岩. 对其中两个浅变质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初步的岩石学研究. 结果表明, 这些浅变质花岗岩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它们的形成时代分别为(726±6)和(758±12) Ma, 并且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形成时代一致. 结合前期发现的(635±5) Ma浅变质(橄榄)辉长岩, 证明北淮阳带至少存在两类新元古代侵入岩, 即726~758 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 Ma的变质辉长岩. 这些新元古代岩石出露于变质的奥陶纪岩火山岩带(原“定远组”)中, 二者之间为构造接触以及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 并且它们与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二期大规模新元古代中、晚期基性岩墙群和花岗岩的时代以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原岩时代一致. 这进一步证明, 它们可能是印支期华南陆块发生俯冲的初始阶段最早被拆离、解耦的岩片, 并在南、北陆块汇聚、碰撞及造山过程中被推覆到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浅变质岩系之上.  相似文献   

16.
杨秀清  张旭升 《科学通报》2021,66(23):3032-3044
新元古代铁建造(iron formations,IF)主要形成于成冰纪(约717~635 Ma),而埃迪卡拉纪(635~541 Ma)IF比较少见,且该时期海洋环境争议很大.北祁连塔里干沟铁矿(IF)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于约600 Ma陆源碎屑沉积建造之中,IF呈块状和浸染状构造,半自形-它形结构,主要以菱铁矿为主,可见...  相似文献   

17.
位于中蒙边境地区的索伦山蛇绿岩带,是古生代存在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闭合之后形成的索伦山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索伦山蛇绿岩的研究,对认识古亚洲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时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次工作采集索伦山蛇绿岩带硅质岩样品,对其进行了放射虫化石的分选与鉴定.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北部靠近中蒙边境线的索伦山蛇绿岩带硅质岩中发现早二叠世放射虫动物群,包括5个属6个种,其中有4个未定种和1个新种:Pseudoalbaillella bulbosa,Ps.solonensis Wang sp.nov.,Stigmosphaerostylus sp.,Ruzhencevispongus sp.,Cenosphaera sp.,Latentifistula sp.等.Pseudoalbaillella bulbosa这个种在日本、泰国、智利、北美西海岸和中国华南等地发现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硅质岩相地层中,在中国作为早二叠世早期的一个带种,成为广海相硅质岩相区石炭系与二叠系分界的标志.这套放射虫硅质岩属索伦山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该动物群的发现为索伦山蛇绿岩形成时间持续到早二叠世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些新证据证实了古亚洲洋在早二叠世时仍存在,古亚洲洋通过俯冲消减最终闭合应是在早二叠世之后.  相似文献   

18.
北祁连山玉石沟地幔橄榄岩中富CH4流体包裹体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苏犁  宋述光  王志海 《科学通报》1999,44(8):855-858
研究了北祁连山玉石沟蛇绿岩底部地幔橄榄岩橄榄石中早期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它们主要以CH4为主,次要组分为H2,N2,H2S,CO2,C2H4,C2H6和C3H6,不含H2O,CO和SO2。这些甲烷高度富集的流体可能来源于深部地幔,该发现对全面认识地幔流体,特别是古大洋地幔的流体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家骥 《自然杂志》2017,39(5):358-364
距太阳仅39光年外有7颗类似地球大小的行星,它们正围绕一颗质量只有太阳质量8%的恒星运转。这些行星的轨道和木星的4颗伽利略卫星的轨道差不多大,围绕恒星转动的周期只有一天半到十二多天。它们都很可能是石质行星,有可能存在液态水和大气,其表面至少有部分区域具有宜居条件。更多这样的行星正在被发现,它们和上述行星在韦布太空望远镜发射并投入科学观测运行后,将成为其优先观测目标。那时,就可以对这些行星是否存在大气以及如果的确存在大气的话对其大气成分得出结论,极有可能因此发现在某一颗或者几颗太阳系外的行星上确实有生物存在的迹象。  相似文献   

20.
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首次预测希格斯粒子存在的50年以来.科学家终于宣布。世界上最期望已久的粒子终于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被检测到。在瑞士日内瓦附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礼堂内,充满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口哨声和欢呼声。这一突破意味着解释所有已知粒子以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力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可望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