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汉语课程体制改革思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高校涉及汉语教学的有关专业,都将其设置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种课程。我们以为,这种古今汉语分置的教学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有悖于“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通识教育理念。因而,我们应该打破这种课程设置格局,注重语言知识的内在有机联系,分别设置“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和“语法学”、“修辞学”诸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专业口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2.
技术科学作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大学教育中,技术科学居于核心地位并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趋势的加剧,导致以“社会-人-技术-自然”综合体为对象的两大交叉科学诞生。社会科学研究的精确化和定量化趋势催生了社会技术科学的繁盛,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技术科学学科。这不但丰富了技术科学的知识体系,也使得理工类院校课程设置有了新的参照体系。知识产权课程作为新兴的课程门类,兼具了社会技术课和公共技术课两重特征,应成为理工科高校重要的技术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与知识产权课程的定位相适应,课程的设置也需要随之变革。应由原来只作为了解的辅助类课程,成长为学生必须掌握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欧化”,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汉语的“欧化”突出地表现在文字改革上,它包括语音、词汇和句法等三方面的改革。汉语的“欧化”,是中西文化运动中,汉语及其文化体系适应西方文化整合的结果;是现实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汉语走上开放体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由于学科意识强而课程意识淡薄,我国高校教学长期以来多是以学科的旨归作为课程的立足点,学科的知识体系成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课程基本上只是知识型课程、教法基本上只是知识灌输法,这种过于看重知识的教学致使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养成沦为知识教学的“副产品”。针对这一状况,本文从师专中文专业的教学中提出了课程分型定位教改的思想,并着重论述了理论型课程与技能型课程的突现对于增强学生发展后劲和克服师范毕业生“教学不应期”问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和“制度创新系统”三部分构成,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在“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仅仅依靠加大对高校各种创新要素的投入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学科意识强而课程意识淡薄,我国高校教学长期以来多是以学科的旨归作为课程的立足点,学科的知识体系成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课程基本上只是知识型课程、教法基本上只是知识灌输法,这种过于看重知识的教学致使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养成沦为知识教学的“副产品”。针对这一状况,本文从师专中文专业的教学中提出了课程分型定位教改的思想,并着重论述了理论型课程与技能型课程的突现对于增强学生发展后劲和克服师范毕业生“教学不应期”问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用脱节是当下国内高校课程教学体系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例如,在法律服务国际化环境下,很多高校都设置了法律英语专业,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为部分学生将来从事涉外法律事务奠定基础。但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以及教师复合能力较为欠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以ESP理论来研充和探索法律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实现互动教学模式,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把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是一次成功的“学用结合”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8.
知识观既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又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20世纪后期,在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是对现代主义知识观的批判、反思和超越,这种知识观的转型为我国高校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和体系的选择与编排、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前,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存在教学管理难度较大、缺乏过程性评价支持系统、评价效果转化度不高等问题,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的完整性、精准性和发展性。应深入解读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相关政策,针对课程特点开展教学评价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评价载体,建立多主体协商共建的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尝试──“三段教学”法初探赵建平中等师范学校《现代汉语知识》,是中等师范学校语文必修课之一。如果说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的话,作为工具课的现代汉语知识课就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在中师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地位。199...  相似文献   

11.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的知识体系,是青海新发展定位中地区建设人才必备的知识体系.为了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入手,就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包括教材内容的重组整合,引入“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用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法,以及构建注重学习全过程的形成性考核模式,为理工科概论性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国内部分高校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培养与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尚有差距。“教学、表演、编创”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是以课程横轴和能力纵轴为载体,围绕教学、表演、编创能力培养,建立多维度的课堂知识结构。课程横轴主要以基本功、发展简史、舞蹈文化、教学法以及剧目表演、分析、编创等知识体系构建。以此来探索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为其他高校中国古典舞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简要回顾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在“知识一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的缺陷,提出应当在“信息一创新”型人才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全新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课程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邹志娟 《科技信息》2012,(20):472-472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尝试改革目前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较为脱节的旧有“三段式”教学模式,开设广西区产业情况相关特色课程的知识群教学模式、商业化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工作站”与设计竞赛为主的技能教学模式,培育具有专业知识群、创新技能型的合格工业设计师人才,让广西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恰当地满足企业对设计师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广西工业,带动我国西南部及广西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的课程价值观最先是以社会价值为主导,近代以后又增添了知识本位的重要砝码。长期以来传统课程价值观严重地制约着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致使高校课程目标唯知识论定位、课程结构与设置不合理、课程实施方式呆滞局限、课程评价方式刻板片面。高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坚持"以文化引领知识"为原则,改革课程设置与结构体系;改革实施方式,重视学生主体参与的核心地位,加强实践课程的训练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描述当前理工大专课程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措施。认为理工大专的课程改革应当依据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全面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舍弃过时的、陈旧的知识体系。精选和充实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改革课程设备的各个环节,同时建立健全完备的课程评估反馈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体育教育观出发,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切入点,探索了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它包含了“班级体育课教学”、“选项分组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活动”三大体育,“教学”为主线贯穿于三大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背景下对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创新方法类课程因具有知识点多、难度较大、教学手段单一等特征,往往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授课难题,以致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基于新工科课程新要求和应用型高校建设新导向,采用“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健全考核机制、完善考核体系”的综合性策略,系统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VR)驱动的创新方法类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以便实现对“以教学为中心”知识传授方式、“灌输式”培养方式、“期末一考定成绩”考核方式等瓶颈的精准突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型”学习,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及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为适应这些需求,电子科技大学“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组”从课程体系建设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文中结合作者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完善专业培养体系为切入点,对“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课程内容体系、实验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的探索性工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信号与系统”是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双语教学及知识拓展训练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