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变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是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6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及Hardley Center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①近50年来云南降水量夏、秋减少,春、冬季增加,年降水减少;②云南年、四季降水有着明显年代际变化趋势;③相关分析发现,全球、北半球平均气温升高有利于云南春季、冬季降水增加,不利于夏季、秋季及年降水增加;④云南年降水量、春季降水、夏季降水及秋季降水都存在一个或多个显著性突变点,而冬季降水没有检测出突变点;⑤近50a来云南降水量变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年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基本为西增加东减少型,春季降水为全省一致增多型,夏季降水几乎为全省一致减少型,冬季降水滇西南减少其余大部增加. 相似文献
2.
<正>彬县位属渭北旱塬沟壑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地带,位于东经107°49′-108°22′,北纬34°51′-35°17′。海拨高度715-1501米。总面积1183.2平方公里。其中残塬沟壑区面积968.6平方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1.8%,境内塬梁起伏,沟壑纵横。年平均气温9.7℃,平均湿度54%,平均降水量579.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而蒸发量为1288毫米,是降水量的2倍。土壤以黄蟮土和黑垆土为主。 相似文献
3.
陕西渭北旱塬近43年气候暖干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 1 95 5 - 1 997年陕西渭北地区 5个县、市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对近 43年来陕西渭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近 43年来 ,陕西渭北地区温度、降水的变化呈明显多重周期波动 ,年平均气温上升 ,降水量减少 ,变旱趋势明显 ,气候呈暖干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山东省3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路面蒸散发经验公式和水量平衡关系计算得到山东可利用降水量,分析了山东可利用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48年来,山东年及四季可利用降水量总体上均呈减少的趋势,特别地,年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显著.2)山东可利用降水量除冬季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年际变化明显外,其余季节和年可利用降水量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3)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年及四季平均可利用降水量基本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全省大部地区年及四季可利用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特别地,鲁西北和半岛部分地区年和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显著.4)在全球气候偏冷期,山东四季及年可利用降水量均偏多;在全球气候偏暖期,除冬季略偏多外,其他季节和年可利用降水量均偏少. 相似文献
5.
6.
邱剑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Z2)
应用福建省9个代表地面测站气温资料,对1961—2001年月平均气温、月极端最高气温、月极端最低气温以及1981—199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0℃积温和≥10.0℃积温(0.1℃)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1—2001年比1961—1980年的月平均气温、月极端最高气温、月极端最低气温均有所增高,尤以月极端平均最低气温增幅最大,福建省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大规模的利用自然资源,化石燃料的肆虐利用等因素导致温度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暖。若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来进行分析,温度的升高产生的一系列因素对于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主要的作用。温度升高导致中国部分地区降雨的增多,部分地区降雨过少,山顶冰雪融化加快,从而促进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气候变暖主要对中国这几类地质灾害的影响比较大,如斜坡地质灾害(崩、滑、流的加剧),土地退化地质灾害(沙质荒漠化、沙尘暴)等灾害。气候变暖对中国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本文针对气候变暖导致这几种地质灾害加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分析各种灾害可能在中国发生的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吕梁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概况,分析了1960—1999年吕梁气候变暖的主要特点,探讨了气候变暖对吕梁农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近期气候变暖的原因导致近期气候变化的原因不外乎气候的自然波动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气候的影响非常小。进入20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剧烈,就其整体趋势而言,则气候开始变暖。许多研究者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氢化氮、甲烷等含...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从气候变暖对人居环境产生的影响,人居环境如何适应气候变暖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气候变暖与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在气候变暖的情形下,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胤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4)
1 基本理论土地资源的适宜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的内在自然经济属性对发展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适宜程度的大小以具体作物的生态条件特征来衡量,而与某种农作物生长适应之间的关系协调与否,既是表明土地资源对某种利用目的的适宜程度水平,又 相似文献
12.
利用陕西省1980-2006年的97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分析陕西省1980-2006年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陕西省1980—2006年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降水量的线性回归线斜率为-0.5。从季节分析各季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知道:春季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夏季降水量值比较大而降水变化幅度较小,秋季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冬季降水量变化则与夏季相反。将陕西省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个区,分析各区的年际降水相对于整个陕西省年降水量的变化。陕南1980—2006年降水量呈现趋势为1983年-1999年陕南地区降水量略高于整个陕西省,其降水量波动与整个陕西省降水量波动情况大体一致;陕北1980—2006年降水量呈现趋势为1980—1989年和1995—1999年陕北地区的降水量变化呈现大幅波动,其他阶段降水量较平稳。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约束下的干旱区绿洲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水与绿洲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是绿洲存在的关键因子.研究绿洲城镇化过程中的水资源问题,揭示其对本来就脆弱的绿洲水环境的影响强度、机制和规律,为克服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及其对绿洲环境的危害,为绿洲城镇化的健康、稳定和合理发展以及加强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绿洲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最终实现绿洲现代化,有着现实的、长远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就绿洲水资源的特点及其与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在论述绿洲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水资源对绿洲城镇化的影响和绿洲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适度的城镇化有利于绿洲水资源问题的好转.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TM彩色合成图像为主要信息源编制成的陕西省1:5×105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对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的八大类型,运用数理方法,算出了比较确切的面积数值,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结构格局和分布规律.此研究为省级有关部门决策和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陕西省人均粮食及人均耕地变化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近50余年的绝大多数年份为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递增期,且不同时段的增幅不同;粮食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的时期,对应人均粮食的增长时期;(2)1978—1998年绝大多数地、市人均粮食递增,且地域差异明显;(3)近50多年来全省耕地面积总体逐年递减,近10年来减少之势加剧;同期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造成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各地、市人均粮食绝对增量与其相对增量之间呈正相关,人均粮食增加量占粮食增量的份额整体偏低;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及控制人口是增加全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利用米脂县1949—2005年的统计年鉴及线性回归模型方法,分析GDP随年份的变化及人口数量增长趋势,以GDP、人口数量数据及预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耕地面积与GDP、人口数量的二元线性函数关系,并预测2010年耕地面积为18 583.91 hm~2,比1949年减少25 556.09 hm~2,比2005年减少6 198.09 hm~2。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森林旅游狩猎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陕西省11个正式运营或正在建设的狩猎场的分布、自然概况、主要狩猎动物种类和狩猎经营发展现状.分析了这些狩猎场在建设和运营期间积累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为猎场建设、经营管理、狩猎管理、资源监测和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袁新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Z1)
论述了安徽省降水量不均匀性的主要表现特征—区域分布不均、季节变化明显和年际变化大;并对造成本省降水量不均匀性的原因,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