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2.
3.
4.
通过对栗黄枯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vNPV(Trabala vishnou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的病毒粒子的拉曼光谱研究,讨论了它的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其蛋白质主要为β折叠结构、α螺旋结构以及少量无规卷曲(其中包括β回折)结构.蛋白质中酪氨酸残基多数暴露于分子表面,少数埋藏在分子内部;色氨酸残基大多埋藏在疏水环境中.蛋白质分子侧链C—C—S—S—C—C构型为反式—扭曲—反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栗黄枯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rabala vishnou Nuclear PolyhedrosisVirus)的病毒粒子蛋白(Virion Protein),简称TV—NPV—VP,在不同pH值条件下于银胶中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将TV—NPV—VP在中pH值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谱)与它的一般拉曼光谱(OR谱)作了比较分析。样品在不同pH值条件的SER谱反映了其不同的吸附特征,说明分子的表面几何状态随pH值的不同而改变.TV—NPV—VP和银胶表面的吸附主要是化学吸附.增强机理具有短程特征.  相似文献   

6.
7.
用GrNPV对鱼、蛙、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兔、鹌鹑、鸽、鸡、鹅、狗、猪、山羊、绵羊、牦牛、猴等16种366只脊椎动物,按国际病毒制剂安全性试验标准作了急性和亚急性感染试验,检测了长期接触GrNPV人员血清中对应抗体.结果表明,GrNPV对人体和脊椎动物无感染性、致病性和其它毒性.  相似文献   

8.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茶园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应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在茶园防治茶尺蠖的研究结果。在茶尺蠖发生的第一、五代和有些年份的第二代(气温低于28℃左右),可以EoNPV单独使用,用量为7.25×10~9~1.5×10~(10)PIB/亩;而第三、四代和有些年份的第二代(气温高于28℃)则以EoNPV与20%杀灭菊酯乳油混用,用量各为1.5~3.O×l0~(10)PIB/亩和3ml/亩。布毒器具宜用雾滴较细的喷雾器;使用时期以幼虫2、3龄前为适,提倡于卵孵化期使用。采取上述措施的茶园示范试验中,第一、二和五代防治后第14天死亡率为96.67—100%;第三、四代为77.75—100%。  相似文献   

9.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从1979年入侵以来,对我国林业和园林绿化造成重大危害。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cleopolyhedrovirus,HcNPV)生物杀虫剂能有效控制寄主美国白蛾种群的数量,在生物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环保价值,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从侵染特点、致病性、流行病毒学、基因组特点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综述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以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的膜表面糖蛋白基因gp64作为探针,对经不同内切酶酶切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发现BamHⅠ酶切产生的4.2kb和7.6kb片段呈阳性杂交,经DNA片段回收,将4.2kb片段进行了克隆  相似文献   

11.
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自然罹病死亡的盗毒蛾幼虫中分离到一株昆虫病原物,经鉴定,该病原物为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sNPV),该病毒包涵体多数呈三角形、四边形,部分呈多角形,其大小为1000~2000nm;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单粒包埋型(SEV),其大小为(250~350)nm×(40~60)nm.通过感染试验测定了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毒力,结果显示其LC50为3.34×104PIB/mL;以3×106PIB/mL和3×105PIB/mL两种浓度感染盗毒蛾幼虫,测得LT50分别为5.78d和6.24d.  相似文献   

12.
家蚕NPV在传代细胞中的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对后黄卷叶蛾质型多角体病毒(Hm cpv)进行了形态、超微结构,核酸性质,组织病理及毒力测定等方面的研究,该病毒的包含体呈六角形或园球形,大小为0.42~2.25μm。病毒粒子为正廾面体,表面具管状突起,大小为42~62nm。Hmcpv对后黄卷叶蛾5龄幼虫的LC_(50)为3.5×10~5PIB/ml,1×10~6PIB/ml的LT_(50)为10.4天。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对中国绿刺蛾质型多角体病毒(Ps CPV)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该病毒的包含体呈六角形、四方形或不规则形,有强烈的折光性,大小为0.4~2.8微米。病毒粒子近球形,表面具管状突起,大小为48.2~55.3毫微米。这种病毒对中国绿刺蛾3~4龄幼虫的LC_(so)为1.21×10~5多角体/毫升,具有应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木(木尞)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CpNPV)和用CpNPV感染油桐尺蠖幼虫面得到的病毒CpNPV-Bs,三者经HaeⅢ酶解后的电泳图谱均一致,经HindⅢ酶解后,均获得11条片段。各病毒DNA的总分子量约为57.5×10~6D。本文初步认为BsNPV和CpNPV为同一种病毒。  相似文献   

16.
运用超速离心和Sepharose 2B或6B柱层析技术,纯化了中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NPV)VHA273毒株的多角体、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并将其作为抗原免疫家免,在0.65%和1%的琼脂糖凝胶中进行了免疫双向扩散与免疫电泳。试验表明,VHA273毒株的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虽然各自与其同源抗血清产生沉淀反应,但此二者之间并无血清学关系,试验还表明,VHA273毒株(mNPV)感染中国棉铃虫后产生了大量mNPV与少量sNPV,其多粒包埋与单粒包埋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分别具有相同的抗原特性。由此初步认定,VHA273原毒种繁衍的mNPV与sNPV,在血清学性质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状及毒力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对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状的观察。林间因感染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而死亡的幼虫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纯病毒感染,另一类为病毒和细菌混合染。用不同浓度的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大袋蛾卵,得多角体浓度与死亡率的直线回归方程:y=0.78+0.823x,LC50为1.18×10^5PIB/mL。用10^5,5×10^5,10^6 PIB/mL感染卵,得感染时间与死亡率的关系和LT50,分别为:y=6.  相似文献   

18.
1985年从四川珙县分离到的茶刺蛾病原物,经感染试验,组织病理研究,包涵体及病毒粒子超微结构研究,核酸类型鉴别等,定名该病原物为茶刺蛾颗粒体病毒.另对该病毒核酸作了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热变性试验,测得该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分子,分子量为64.11×10~6d,93.87kb,Tm值为67.3℃,(G+C)含量为32.7%,包涵体蛋白的氨基酸组分中Asp、Glu和Arg含量高,占氨基酸总量的34.12%,His,Cys和Met含量很少。该病毒对茶刺蛾幼虫有很强的感染力,氨基酸在生物防治上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