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20,(4):36-37
正1月29日上午,西藏自治区决定自即日起,全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至此,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均已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是什么?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其中,一级响应属于最高级别的响应。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2.
食品安全监管是对社会食品安全风险的公共治理问题,作为食品安全社会性规制的一部分,舆论监督如何面对食品安全公共危机,一直是国内外及社会各界关注和思考的热点。程景民、薛贝著《食品安全公共危机的舆论监督》一书通过对国内外食品安全舆论监督特点及做法的比较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公共危机中舆论监督的规律性,力图从体制和框架层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公共危机舆论监督框架,延伸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视角。该书对于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提高政府面对食品安全的危机意识,完善保障食品安全和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近期会同相关部门起草了《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及说明,并在6月28日前公开征求意见。据悉,北京还将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报告、举报制度,将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作为统一的社会报告、举报电话。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的情况看,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是事关人命乃至  相似文献   

4.
正为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做好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要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指示精神,我们建议筹建国家卫生与健康博物馆和国家应急医学教育科学园,这对于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医学科普研究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一次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所造成的伤害,远远大  相似文献   

5.
正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5月24  相似文献   

6.
正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繁造访人间,迎战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将是长期的挑战。在过去数十年,全球化的不断提速戏剧性地改变了全球的疾病谱。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催生并加快了各种社会与经济巨变。经济一体化、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人口迁徙、社会分化、环境退化乃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现行的一部规范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行政管理法律。本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35种,其中甲类2种(鼠疫、霍乱),乙类22种(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艾滋病等),丙类11种(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等)。随着实施过程中国内疫病情况的改变,于其后又将原属丙类的肺结核与新生儿破伤风二病提为乙类。另外,2003年4月由于SARS肆虐,又在本法管理的病种中增添了原本没有的SARS,并规定其控制措施按本法第二十四条(一)款执行(即强制管理)。因此目前本法管理的传染病实为36种。在管理原则上实施区别情况分类管理,即对两个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及SARS病人实施“强制管理”,对其他乙类传染病实施“严格管理”,对所有丙类传染病只实施“监测管理”。本法共分7章41条,是在前两个法律基础上充实和完善起来的,第一个是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传染病管理办法》,此办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乙两类仅18种。第二个是1978年国务院颁布的《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该条例将管理的病种由甲、乙两类18种增加为甲、乙两类25种。这两个行政法规在我国实施前后共30余年,对我国主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特别是在消灭天花、控制鼠疫和其他一些危害严重传染病的流行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制定本《防治法》奠定了基础。本《防治法》在此基础上,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求,于1985年着手修订,历经4载,于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迄今又过了14个春秋。另一方面,根据本《防治法》的规定,随后又制定了本防治法的《实施办法》,共7章76条,进一步阐明了《防治法》中相关要求的具体实施细节,于1991年12月6日发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者由国内传出,我国政府于1957年12月23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条例》。经过近30年的实践,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补充与修订后,制定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此法于1986年12月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并自1987年5月1日起施行。本法共6章28条,对立法宗旨、主管机关、检疫、传染病监测、卫生监督、法律责任等分别作出了规定。依照本法规定,在我国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以及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的口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实施传染病检疫、监测和卫生监督。本检疫法规定的传染病是指国际“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前者包括鼠疫、霍乱和黄热病,后者包括斑疹伤寒、回归热、流行性感冒、疟疾、脊髓灰质炎及天花。除这些病种外,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务院还可确定和公布其他传染病为检疫传染病,卫生部还可确定和公布其他传染病为监测传染病,例如已增加了登革热、艾滋病、肺结核等等。为了更加完整地实施本法,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又于1989年3月6日发布了本检疫法的《实施细则》,计12章114条,大大增强了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对违反本法的单位或个人,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者罚款。对因违反本法规定而引起检疫传染病传播或者有引起传播严重危险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8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附注:刑法第178条的条文为:“违反国境卫生检疫规定,引起检疫传染病的传播,或者有引起检疫传染病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2003年5月7日我国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以第376号令公布施行的一个针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条例。这里所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因此制定本条例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能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这些事件的发生或发生后可能造成的种种危害。条例分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报告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理、法律责任及附则等共6章54条。条例明确提出在处理此类应急事件中应遵循的方针和原则,即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与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为了全面落实实施本条例过程中的组织保证,条例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条例还规定,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报告制度、举报制度、信息发布制度及有关法律责任等。  相似文献   

8.
由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健康危机已成为现代性危机的重要表征.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厘清科学技术与生命健康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尤为必要.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生命困境体现为由科技异化导致的卫生环境问题、卫生意识问题、卫生体制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则必须深刻剖析生命的主体结构、生命活动的展开形式及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9.
2001年英国爆发的口蹄疫、2002年冬季到2003年春季的非典、2005年爆发的禽流感……这一系列事件对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各个层面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情况不佳,整个社会发展仍需面对十分严峻的挑战。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吴群红教授就是这份挑战的应战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3,(2):59-61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的高发疾病,死亡原因主要是患者在医院外突发心血管急性事件(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等),失去:宝贵的早期诊断救治时间。预防控制社会上的心血管急性事件,是当今各国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共建、共有、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背景下,对基层城市社区自治能力的探究十分必要。本文运用微信民族志法,基于公共传播分析框架对W市S小区的集体行动进行追踪考察。通过S小区微信群的分析,发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S小区微信群中多元主体入场、公共内容沟通增加和自组织行动产生。社会资本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网络扩张、社会信任萌发和集体规范体系形成。基于集体行动和社会资本理论,分析认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S小区增长的社区社会资本为集体行动提供交流、动员和监督平台、降低行动风险和供给行动制度。本文尝试在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检验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下社会资本变化对集体行动的促进作用,展现了社会资本在提升社区自治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食品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防控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致害性变异导致食源性疾病突发频繁、损失严重;二是新的微生物物种的出现加重和突出了食品安全问题;三是细菌的耐药突变导致培育出一些刀枪不入的超级细菌等严重的问题;四是食品中微生物高通量、精准鉴别诊断技术的落后的急需;五是关键技术和试剂盒被国外垄断知识产权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09,(11):4-5
2009年4月13日,在墨西哥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一时间密切关注此事,发出警告,把这一事件定义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之后,甲型流感快速蔓延。为让读者了解并积极参与预防此病,本刊选摘了一组稿件。下面是CCTV(新闻会客厅》节目的选录。  相似文献   

14.
20 0 3年 7月— 9月 ,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第2 0 4— 2 0 6次学术讨论会 ,与会科学家针对SARS预防与控制、低氧与健康、航天编队飞行及空间虚拟探测技术等备受科学界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SARS预防与控制  虽然SARS的流行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 ,但它还可能卷土重来 ,因此十分有必要对SARS的流行特征、SARS预防控制中的经验和教训等从科学层面上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和交流 ,并探讨应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  香山科学会议继“SARS病毒与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第 2 0 3次学术讨论会 (中国…  相似文献   

1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有限性、态势变化模糊性等特质对风险沟通提出更高要求。专家作为风险沟通的核心参与者,面临着认知、语言表达、传播和污名化等多重困境。构建“政府主导型”风险沟通应本着及时、坦诚和开放的沟通理念,并辅之以通俗易懂的内容和多元的沟通形式,如此,可为专家赢得风险沟通的先机和空间,在降低公众认知成本的基础上引导其理性行为决策。此外,通过相应制度安排来约束和鼓励自媒体参与风险沟通,也有助于将危机情境转化为科学传播的有利契机,为公众参与突发事件治理提供智力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3,(18):24-25
血吸虫病仍是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大型水利工程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及流动人口的剧增,将可能导致钉螺面积回升和人、畜感染机会增加,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1,(16):21-22
近年来,由肠道病原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无疑已成为日益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肠道病原菌不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也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7,(11):59-59
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突发重大事故风险控制与应急技术研究及试点”课题(编号:2004BA803805)中,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围绕城市突发重大事故风险控制与应急技术,在工业重大危险源评价与监测技术、城市重大事故演化机理与重大风险监控技术、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技术以及城市应急辅助决策支持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称CFETP)是针对我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薄弱和流行病学人才培养不足而建立起来的以实际训练为主、应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这种工具,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每期2年,培训重点是如何运用公共卫生实践技术发现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达到促进公共卫生和人群健康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的迅速蔓延,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应急医疗和社会治理之外,应急知识和语言服务的重要性.以词表开发和术语管理等形式提供的术语支援是应急语言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是保障精确沟通、顺畅传播的必要条件.文章从应急语言服务视角出发,利用Sketch Engine语料库工具,从COVID-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