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园老师问:“你们爱吃蜂蜜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爱!”老师又问:“你们知道蜂蜜是从哪里来的吗?”孩子们笑着答:“蜂蜜当然是蜜蜂酿的呀!”老师也笑了,问:“那么蜜蜂把酿的蜜放哪儿呢?”  相似文献   

2.
一天,主人睡着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又吵吵起谁当老大的事了。耳朵说:“我是主人身上最有用的东西,如果没有我,主人能听得见声音吗?”眼睛说:“光听有什么用,如果没有我主人还看得见东西吗?还不早就掉进陷阱里摔死了。”鼻子正要说话,不料让嘴巴抢了先。嘴巴说:“你还有份说话?主人脸上就数你最没用了。每天在我身上喷臭气,难闻死了。还有每天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像头死猪一样。烦死人了。”鼻子生气地说:“你们都没有我的作用  大。如果没有我,主人还能生存吗?我每天为主人呼出二氧化碳,把氧气传送到大脑里去,主人才能活到现在…  相似文献   

3.
快乐是什么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但是,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年轻人们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成了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年轻人们把老师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相似文献   

4.
养条电脑鱼     
网络上有许多有趣的小游戏,到Http://www.hp.com/go/fish“领养”一条鱼吧,不需要做换水、洗鱼缸这些麻烦的事,只要有点责任心,经常给它点儿关照,它就会给你带来许多乐趣,还可以做屏保,保护你的电脑。设计人员以鹦鹉鱼为范本,拍了100万张以上的照片,通过先进的录像技术和程序设计,使鱼儿灵活地游动起来,它反应敏捷,动作迅速,还会不断凝视你,蛮可爱的样子。电脑鱼怎么养呢?只要每天给它喂一次食,食物会从电脑的右上方落下来,如果你粗心大意,5天都没有喂它,它会不高兴;6到10天后,它就会给你脸色看;如果你残忍到连续饿它两个星期,它就会含恨死…  相似文献   

5.
有个人手心里握着一只鸟,背着手去问高僧:“我手中的鸟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高僧说是死的,他就张开手让鸟儿飞走,让高僧当众出丑;如果高僧说是活的,他就把鸟捏死,然后把死鸟给高僧看——同样使高僧难堪。  相似文献   

6.
《可贵的沉默》讲述了一个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自己孩子身上的真实故事。当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孩子们一如文中的学生默默无语了。“你们想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我们的让孩子走近父母的实践活动,已经拉开了序幕。我相信,只要抓住这个契机,我们的孩子就“再也不会沉默”。  相似文献   

7.
尴尬课堂     
★一次地理考试,考题全是选择题,共75题。结果考高分的不多,但却有一老兄一题未对,考了0分。后来地理老师问他:“你是不是知道考试答案?不然怎么可以全部避开正确答案,只选错的呢?”★初中时,班上有一同学很牛,要么迟到,要么一上课就呼呼大睡,直到下课才醒来。一天,他迟到了十分钟,数学老师看到他就说:“你不能再迟到了,否则你会睡眠不足的啊!”★初二时,同桌感冒流鼻涕,但他忘记带手帕了,就不断把鼻涕用力吸入鼻子里。在黑板上写字的语文老师突然转过身来大嚷:“够了!给我停止!吵死了!”全班一片安静。老师又说:“到底是谁上课时偷吃粉条还…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孙敬修先生有一次看见几个小孩在摇晃小树苗,他沉思片刻,走上去把耳朵贴在树苗上。孩子们莫名其妙,问他干什么。孙老师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他的命根都快摇断了。”孩子们听了,都惭愧地低下了头。然后,孙老师“罚”他们跟自己一起给小树培土浇水。从此,孩子们不但不再摇树,而且还当上了小树的“小卫士”。  相似文献   

9.
看下面那只熊在干什么呢?它好像在撕谁扔下的垃圾吧,嘿,它不呆在自己的地方,跑到人类活动区来捣乱(话外音:嘿嘿,是你们人类不断侵占我们的地盘,我们到你们这里来串串门还不行?),是该叫狗来了,狗狗们会给它一个教训,让它知道不该乱跑到人类居住区来。  相似文献   

10.
现代智慧     
一只乌鸦缺少食物,看见一条蛇睡在孩子和青蛙故事几个孩子在一个小池塘边玩耍,看到水里有许多青蛙,便用石子丢它们取乐,结果打死了好几只青蛙。一只青蛙从水里探出头来叫道:“孩子们,请你们停止这种行为吧!这对你们固然是娱乐,对我们却有生命危险呢!”这是典型的把自己的快乐建  相似文献   

11.
谁最高明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  相似文献   

12.
食物大追踪     
如果我问你:你刚吃的西红柿来自哪里呢?等等,不要回答说在超市里或者其他蔬菜市场,我是说西红柿的起源在哪里,它们最早的野生状态是在哪里。给大家一个线索:它不在中国。怎么样?你知道答案吗?  相似文献   

13.
重要     
一位当老师的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去年夏天,突然下起了小冰雹,他正在给孩子们讲授课文。孩子们看到地上的小冰雹在欢快地滚动,全都把目光投向了窗外。一会儿,冰雹雨停了。他说:“孩子们,既然你们那么喜欢冰雹,那课就讲到这里,去捡冰雹吧。”孩子们蜂拥而出。校长为这件事责怪他,他说:“我觉得孩子们喜欢冰雹比上课更重要。”我们每天都在选择重要,排斥次要。可是,如果我们认为死守惩处方式比孩子的欢笑重要,硬遵课堂教条比赏玩难见的冰雹更重要。那么,我们的爱心就不会重要,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也不重要。我们将会错过多少本该很重要的事。…  相似文献   

14.
第一堂课:学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在护理学校学习时,一天,老师忽然在课堂上对我们进行了一次测验,我很轻松地答完了大部分考题,但看到最后一道题时,我想老师可能是在和我们开玩笑,那道题是这样写的:“我们学校清洁女工的名字是什么?”我曾多次看见过那位女工,也能描述出她的模样,但我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呢?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后来老师对我们说:“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人。每个人对你们都很重要,他们值得你们去关心,哪怕只是向他们微笑一下或问声好。这就是我出这道题要告诉你们的。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鱼在游泳时总是背部朝上,而不是肚子朝上呢?你也许会说:“因为它知道太阳在上方呗。”可上方是什么方向?深水中的鱼根本见不到阳光,这又怎么来解释呢?科学家们曾在水族箱里做过试验:让光线仅从水箱的两侧射入,结果发现鱼会斜着身子游泳,测一下角度,倾斜与垂直方向成45度角。为什么它不把背朝上或完全朝向光源呢?  相似文献   

16.
寄居蟹     
“卖寄居蟹了!卖寄居蟹了!”卖寄居蟹的人在喊。我要妈妈给我买两个寄居蟹,妈妈说:“寄居蟹不容易养,我们还是不要买为好。”在我的胡绞蛮缠下,妈妈终于答应了我的要求。我一回家就为寄居蟹做了个家。我每天回家都会看一看寄居蟹,不是滴一滴牛奶,就是放点肉给它吃,它吃得津津有味,我也心里美滋滋的。可好景不长,买回来的第五天,我一回家,只见寄居蟹一动也不动,寄居蟹死了吗?我怀着疑惑的心情问妈妈,妈妈说:“寄居蟹死了。”我一听到“死”字,眼泪夺眶而出,为了怀念寄居蟹,我把它放在了花盆里。在寄居蟹“死”后的几天里我的心情一点也不好。…  相似文献   

17.
第二届冰心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那天我正在发动学生参加比赛,一个孩子好奇地问:“老师,冰心奶奶是谁呀?”这一问提醒了我,我想,我不妨带孩子们来认识一下这个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于是我故意问:“冰心奶奶是谁,大家想知道吗?”此时孩子的兴趣高涨。我顺水推舟地说:“今天这一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学校电脑室.让你们和冰心奶奶来一次亲密接触。”一瞬间,学生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8.
动物也幽默     
诚实的小老虎一只小老虎慢慢地走了过来,红着脸问小松鼠说,“请问,我可以吃你吗?”小松鼠觉得这个问法蛮好玩的,说:“你是第一次吃动物吗?”小老虎便不好意思了,说:“是的。妈妈不在家了。”“那你以前吃什么呢?”小松鼠又好奇地问道。“……”“什么?说大声点,我听不到。”“吃奶!”说完,小老虎的脸更红了。老鼠吹牛三只老鼠在一起吹牛。甲说:“我每天的夜宵都是吃,几包老鼠药。”乙说:“我每天早上都在老鼠夹子上锻炼身体。”丙叹了口气道:“你们就在这”儿吹吧,我得赶回去了,我床上还:有只猫在等我回去陪它睡觉呢。”小懒人家的狗有个家…  相似文献   

19.
每到放假前夕,老师都会不 您孩子的大朋友:王振刚 而请家长抽出时间与孩子同约而同地给孩子们布置假期作业。 在我给家长布置的假期作业 乐,是让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中,我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为 中,第一项就是让家长给学生创 不要忘记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什么不给家长也布置一些假期作 造劳动机会,因为孩子们缺乏劳 怀、呵护,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业呢?于是,我一边苦思苦想, 一 动技能,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 受到生活的幸福,让每一个孩子边书写着: 己却做不好。每天让…  相似文献   

20.
再怎么力求客观,历史的记录者们也很难摆脱价值取向的影子,尤其是在面向未来的时候。 “你说将来中国最牛的公司,会不会就是IBM中国这样的公司?”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刘韧终于忍不住问自己身边的同事。 “你说呢?” “也许……是吧。”他的回答有些迟疑,不知道是不肯定还是不情愿。 在这迟疑的背后,潜藏着大多数中国人一个共同的疑惑:我们会不会让、该不该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