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A股市场流动性统计特性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造了一个综合深度和宽度的指标来度量上海、深圳 A股市场的流动性 ,在这个指标的基础上 ,研究了上海、深圳 A股市场 1 0年来流动性的变化趋势 ,同时 ,对上海和深圳市场 A股市场流动性做了对比 .  相似文献   

2.
涨跌幅限制与流动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给出报价驱动机制下的股票流动性的计算方法,提出指令驱动机制下的股票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计算方法,并运用这些度量方法,从不同角度实证研究了涨跌幅限制对流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整个市场而言,涨跌幅限制不仅没有限制流动性,反而增加了流动性;对个股而言,涨跌幅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流动性;对ST股票而言,涨跌幅限制为5%时期的流动性大于涨跌幅限制为10%时期的流动性,说明过小的涨跌幅限制存在流动性干扰和过度反应现象。因此,在增加市场交易透明度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涨跌幅限制,特别是对小盘股、绩差股、信誉低的上市公司继续实行涨跌幅10%的限制,而对大盘股、绩优股、高市值股和信誉高的上市公司放宽或取消涨跌幅限制,有利于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3.
A股与B股市场价格发现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同一个公司的股票,如果在不同的市场上交易,其价格发现效率可能存在差异.采用共同因子贡献法和信息份额方法对同时在我国A股和B股市场交易的股票的价格发现效率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B股对境内投资者开放之前,A股与B股市场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现象;在B股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后,这种"市场分割"程度有所减弱.在B股市场开放前,共同因子贡献法的结果认为上交所和深交所均为A股信息主导的,同时,信息份额法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在B股市场开放后,共同因子贡献法得到的结果为上交所的股票69.52%的信息是由A股市场揭示的,深交所则为70.29%;信息份额法得到的结论则分别为64.81%和62.47%.对于A股(B股)对价格发现的贡献的动态变化,两者的结论也一致:共同因子贡献法和信息份额法均认为:B股市场开放后,A股市场的共同因子权重和A股市场的信息份额均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4.
我国B股折价问题作为证券市场分割的异例,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注意到投资者情绪和股票流动性在股价上涨和下跌两个方向的不同作用,本文分别对A股和B股建立了价格不完全揭示信息的理性预期均衡资产定价模型,来研究投资者情绪和噪音交易者行为对B股折价的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结论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A股不知情者的情绪与B股折价正相关,A股噪音交易者行为与B股折价负相关,B股噪音交易者行为与B股折价正相关,同时,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系统性差异也是B股折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李帅  熊熊  张维  刘文财  寇悦 《系统工程》2007,25(8):21-27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在香港市场发行H股股票,A+H的股票发行方式愈加普遍,A股市场与H股市场的指数构成趋于相似,两个市场有进一步整合的趋势。本文分别利用Hasbrouck的信息份额模型(I—S)与Gonzalo-Granger的永久短暂模型(P—T)分析了上证指数与H股指数、H股指数期货之间的价格发现机制。研究表明,上证A股综合指数对我国的股票市场共因子的价格发现起着主导作用,H股现货和期货市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共同有效价格的发现仅起次要作用。本文认为,我国股票市场的特定信息首先发生在境内,因此境内市场信息流动应该会引导境外市场,这同“本国/本地偏好”假说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李潇潇  卢磊 《系统管理学报》2016,25(6):1016-1022
主要分析不完全理性投资者的心理(过度自信)与A-B股溢价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A-B股价格均衡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当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程度越严重,A、B股的价格越高,但是A股价格比B股价格提升的更大,表现为A-B股的溢价越严重。通过构造度量投资者过度自信程度的指标,实证检验了国内有信息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程度与A-B股溢价存在正相关的理论关系,并且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对溢价影响不仅与整个市场情绪有关也与公司的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7.
上海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度量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先分析了市场流动性的定义,给出了流动性指标的一种新的度量方法,然后,首次描绘了上海市场弹性和影响力的日走势图和分时特征图.最后,研究了交易量、股票价格、波动性和流通盘的大小与各项流动性指标的影响,通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数据进行实证,表明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量、股票价格、波动性和流通盘的大小对流动性各项指标都有显著的解释能力;上海交易所存在“股本小的股票价格较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A、B股互-自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沪、深市A、B股之间的领先-滞后效应.横截面自相关的分析表明在考虑了周末效应和GARCH现象后,A、B股之间不存在领先-滞后现象,A、 B股之间是即时正相关的.这说明虽然B股交易量明显小于A股,但A、B股在反应市场信息方面是同步的,任何企图从这种领先-滞后效应中套利的想法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的集成度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市场风险度量方法没有考虑由于变现资产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针对指令驱动市场提出一种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集成度量方法,该方法使用连接函数构建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联合分布,能够兼顾这两种风险的非正态特征和它们的相依性.在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中,度量了不同规模公司股票的集成风险.与集成风险度量方法相比,传统VaR方法将低估或者高估风险;而对于个股,只有选择最优变现期或最优变现策略才能最小化集成风险.  相似文献   

10.
实证检验了多重上市的股价异常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重上市的股价异常效应并非市场过度反应的结果,而与A、B股的市场分割、发行价格与原股票价格的差异、上市前后流动性的变化紧密联系。另外,A股市场多重上市的股价异常效应主要表现在招股公告前,B股市场多重上市的股价异常效应则主要表现在招股公告后。从股东构成、时间因素、散户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心理方面探讨了以上不对称反应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中国电子交易市场现货买卖流动性不对等的特点. 基于固定合约、电子交易市场的期权交易和现货交易三种交易方式,研究了单一生产商、单一零售商和第三方电子交易市场组成的多渠道供应链均衡决策问题,讨论了生产商的固定合约最优定价策略和零售商的多渠道最优采购策略,分析了不对等的现货流动性对供应链均衡策略的影响,并通过数值算例分别讨论了现货买入流动性和现货卖出流动性对参与者行为的影响. 结论表明,现货流动性的提高可以带来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升;零售商更偏好现货买入流动性好的市场,并随之减少合约订购量和期初总预定量;而现货卖出 流动性好的市场则对生产商更为有利,会同时抬高生产商的固定合约定价和零售商的合约订购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止损交易对市场中交易者行为及资产价格的影响,基于多主体模型方法,构建了一个加入止损策略的多主体市场模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当市场中止损阈值被触及时,极易触发连续的止损交易,造成交易者之间的行为级联。这种交易级联会引致交易者行为的趋同性增强、市场中的买卖订单失衡、市场价格的异常崩跌和流动性黑洞。  相似文献   

13.
在强制碳减排政策下,企业希望通过寻租等手段逃避减排责任的动机强烈,而现行的环境规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过多的寻租空间.构建基于SWARM的碳交易市场仿真模型,模拟不同寻租环境下碳交易市场排放权交易,从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三个方面衡量市场运行效率,考察碳排放权免费分配方式下,不同寻租环境对碳交易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寻租行为会通过改变初始配额的分配总量和结构,影响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性,但对市场价格波动没有显著作用.寻租行为对市场运行效率"不降反升"的影响反映出初始配额免费分配法并不能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减少政府对碳交易市场的干预,从免费分配方式向定价出售或拍卖方式过渡,不仅能明确价格信号,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还能从源头上切断企业寻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引入4因子仿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并通过采样卡尔曼滤波方法解决非线性系统中的最优估计问题,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的流动性溢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上交所中长期国债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并且估计出国债的流动性溢价规模,与国外均值水平相比,国内溢价水平偏低,10年期国债的流动性溢价水平低于5年期和7年期国债.进一步考察国债流动性溢价的时变特征发现,上交所中长期国债存在新券溢价效应,流动性溢价随债券年限的增加而递减.针对以上特征,从债券市场交易机制与投资者行为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以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债券市场,为合理定价和套利交易做出指导.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计算机仿真构建了基于投资者策略的跨市场金融平台,提出了异常波动下交易限制措施对市场质量的评价体系.从股指期货交易限制的角度,研究在现货市场异常波动期间管制措施对期货和现货市场质量的影响,并比较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管制措施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对于股指期货的交易限制措施在短期内有效,但中长期内无法发挥股指期货基本功能.另外,交易限制的短期效果在一个新进杠杆资金较少的市场上是最好的,而在中长期市场中适当增加的投机和套利活动能抵消交易限制措施的效果,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使市场更快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异常波动下的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应该是临时性的,在市场企稳后应该及时逐步恢复原有的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16.
Zeng  Qingduo  Zhang  Qiang  Liu  Shancun  Yang  Yaodong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2022,35(5):1863-1874

This paper presents a rational expectation equilibrium model to explore how the financial contagion occurs between the unlinked markets that do not share common fundamentals. In the proposed model, the authors assume two of the three risky assets share no common fundamental factors, but are connected by one intermediate asset via cross fundamentals. Through this channel, investors transmit fundamental risk from one asset to another by dint of the cross fundamentals. This mechanism causes liquidity comovement and subsequently becomes a source of market crisis: Through the contagion mechanism, an initial liquidity shock in one asset can result in a drop tendency in liquidity and price informativeness for another asset. Such comovement in liquidity offers a new explanation for idiosyncratic assets in financial contagion.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上证指数构建了基于信息扩散的风险因子,检验了其与指数收益率之间的实证关系;并对比了传统ARCH-M类模型中条件方差对收益率的解释力度.结果表明,基于信息扩散的风险因子能够更好地解释上证指数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定价和波动特征,并且对股指收益率具有更好的解释/预测效果.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波动作为信息的载体是有价的,佐证了中国股市定价机制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出现了从投机市、政策市逐渐向基本面回归的转变,同时也捕捉到了股市波动特征自2014年以来出现的一些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证券市场日内流动性的综合度量、特征与信息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是一个包含量、价、时的多属性概念,现有的度量方法只涵盖了流动性的部分属性.本文综合考虑股票交易数量、价格波动性和交易时间, 提出用单位时间内价格波动一单位所能吸收的交易量来度量日内流动性的新方法.进而用这种方法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日内模式,建立对数自回归条件流动性(LACL)模型对流动性建模,探寻拟合和预测流动性的最佳模型并分析流动性的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表现出与传统指标类似的显著的日内模式; 残差项服从Weibull分布的LACL模型(WLACL)拟合日内流动性、买方流动性和卖方流动性序列的效果最理想; 流动性过程是一个均值回复过程, 当前时刻的流动性对未来期望流动性有影响, 其影响呈Weibull形式衰减.最后, 通过核平滑估计得出个股在不同时点的流动性分布, 应用相对熵度量流动性分布的变化作为市场在交易中吸收的信息含量的代理变量, 发现10:30~11:30市场吸收的信息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19.
在给出了内生流动性风险内涵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证券市场异常现象的不断出现,指出研究内生流动性风险及其控制策略的重要意义.分别从最优指令递交策略和最优交易执行策略两方面介绍了内生流动性风险及其控制策略研究的现状.最后,指出了内生流动性风险控制策略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研究方向,以期未来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钢材交易市场拥有三种类型:现货、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它们的价格信号对基本面信息的反映能力如何,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呈现何种动态演化趋势,是产业链成员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热点.依据向量误差修正原理和条件异方差模型,分析过去的市场信息对多个市场动态条件协方差阵的影响,建立时变信息份额模型,研究中国钢材市场长区间价格发现功能的动态演化.研究显示:热卷板期货上市前,电子交易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优于现货市场;期货上市后,电子交易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都对价格发现过程有所贡献.现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呈现较好动态演化趋势,多数时期对价格发现过程的贡献大于其它两类市场.尽管电子交易市场在价格发现过程中的角色由主导者演化为从属者,但其功能发挥较稳定,亦不时具有最先反映基本面信息的能力.在中国钢材市场,保证金水平高低、交易量多寡,以及流动性强弱,都未显示出与价格发现功能有方向性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