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分析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筑的关系及其文化传承意义,讨论了传统建筑的保护策略和城市发展与传统城市文化命脉传承的关系问题.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新的建筑应注意传承城市的地域文化传统,保存城市历史文化的命脉,保持古建筑群的用途和功能,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保护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2.
高徽南老师的《民族文化、文学与教育散论》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阅读了整本文稿,我感到本书以"散"拓展了思维空间,以"论"揭示了民族文化之"理"、民族文学之"理"和民族教育之"理"的真谛。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长期工作在边疆高校教师心灵的回声。  相似文献   

3.
徽州“三雕”艺术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俏梅  齐皓 《科技信息》2008,(29):128-128
徽州"三雕"是作为徽州建筑文化群中一个基本元素,以其悠久深远的历史溯源、崇儒尚"理"的思想内容、精巧多变的艺术特点、质朴淡雅的生活空间以及吉祥和谐的文化内涵,向人们显示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4.
先秦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强调宗法秩序的礼乐文化,目的在强化不同阶层对封建统治秩序的认同与尊重。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戏曲萌芽,最初既带有娱神和娱人的色彩,同时也受到礼乐文化的制约。而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戏曲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焦循作为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一方面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戏曲的礼乐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形成了偏好"真实感人"的审美倾向,进而揭示了戏曲中礼乐内涵的认知作用,强调戏曲通过呈现历史与情感的"真实",实现"礼"之示范和"乐"之感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古琴"一词最早见于北周庾信的诗《幽居值春》,而到了唐代"古琴"已是常见之词,后沿至明清而不绝。"古琴"一词蕴含着诸多文化因素:有社会变迁的缘故;有文学与语言的发展变化;有古琴自身历史发展的原因;更有其它中外乐器不断交流冲击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应当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建筑文化观",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加速建筑文化与环境、与民族、与社会、与时代的交融进程。  相似文献   

7.
大理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之地,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捧及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减弱,极大地威胁着大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基于对大理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调查分析,对大理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曹国平 《科技信息》2010,(30):371-371
"样式雷"家族先后七代工匠,为清朝历代皇帝设计修建了大量皇家建筑,因长期执掌"样式房"而得名。这是历史留给江西、留给永修宝贵的文化资源,亟需利用好这一资源。永修县要从更新发展观念等四方面挖掘样式雷的价值,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县。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中唐儒学运动的核心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一位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的的教育家。韩愈的教育思想是对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教育目标看,韩愈继承儒家的"学以至圣人"之道而发展为"仁智契合"之法;从教育理念而言,韩愈继承儒家"明人伦"的教育思想进而提出了"性三品"的教育理性思考;从教育功能来看,韩愈继承儒家的"化民成俗"的思想而提倡新型的师生关系。韩愈的和谐教育思想对解决当今教学改革中的突出矛盾,探讨教育和谐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融国家政治之轴、民族文化之轴、文化思想之轴、建筑艺术之轴与生态文明之轴等多重价值为一体,是北京历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一张耀眼的"金名片".研究中轴线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合,分析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更加丰富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生态文化内涵,探索面向未来依托中轴线文化遗产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促进人与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11.
每座建筑的历史文化源于建筑自身以及它周遭环境发生的各种人、物、事的变化。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是当地建筑文化互动互构与此消彼长演变的综合表达。这意味着,建筑本身或特定建筑与周遭环境互构形成的"场所",是其整体景观地区的文化载体兼历史标征,让人们拼凑、诠释无从完整重现的过去,也藉此叙述过去、现在、未来的合理或不当。而汉语"古迹"的原来涵义重视"古"而关注在"人、事"之"迹",这涉及华人传统思维方式,是以使用者/参观者的心意为本,带出具有情境感受的建筑之"迹",以"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达"文以载道"之效。这样的观念,对于华人如何追随祖辈传统、活用建筑文化遗产,很有指导意义。而当前真相,一方面是"全球化"对各国国族建构带来"文化同质化"压力,另一方面是"全球化"和"国家体制"孕育的"流动空间",还有国族建构引起的对待少数族群/地方社会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冲击着弱势方原来的传统社会结构与社会价值,动摇其传承空间。这些群体如何认识与叙述自身文化遗产,涉及他们如何诠释与重构自身的历史定位、文化认知与社会生活空间,也涉及群体如何维续或扩大自身不论在物质、形而上领域的话语。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新华  胡凯 《科技信息》2010,(27):199-199,20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道家思想的勇退"出世"、释家思想"行出世之道,怀入世之心"以及中国"和"文化的生命关系思想,对现代生命教育有重大启示。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学问。本文主要从儒道释生命哲学和"和"文化生命关系两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们重要的栖居之所,建筑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渐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建筑的造型、色彩、线条等元素集中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生动地展现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时代的建筑也经过一系列的嬗变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因此,建筑成为我们解读中国历史、了解自身的最佳文本之一。  相似文献   

14.
"妈祖信俗"的申遗成功是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标志,而妈祖祭典则是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弘扬妈祖文化的特殊使命。妈祖祭典历经千年,其文化元素极其丰富,包含了建筑、哲学、宗教、艺术、礼仪等。在现代文化旅游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妈祖祭典文化元素还可以在品牌、语言、生态和教育文化元素方面进行再造和创新,以有助于祭典更好地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5.
董毅 《海峡科学》2011,(5):43-44,47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重要标志之一,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以及多元聚合的地域文化,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充分体现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该文从"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的博物馆"、"近代文士名流的荟萃之地"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11,(4):71-71
李光耀不要"圣地"新加坡内阁资政、前总理李光耀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希望在他去世后,能够拆掉家族住所,而不是使之成为国家圣地。李光耀所指的这一住所位于新加坡著名购物区,建筑本身已有百余年历史。对于这处住所,李光耀说:"由于我的房屋存在,周围房屋不能建设过高。  相似文献   

17.
王莉 《科技信息》2011,(10):I0061-I0061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层面提出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换"的观点,揭示建筑形式背后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以利于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并将传统建筑的有无价值统一转化,使中国建筑文化得以在当代获得新的发展契机。从单体建筑文化的价值转化、群体建筑文化的价值转化和城市整体文化的价值转化三个层面给予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罗明明 《科技信息》2008,(12):210-210
哈尔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多元文化,异域风情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汇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风格。从1898年起,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新兴的哈尔滨吸纳了大量的外国侨民和异域文化,汇集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逐步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建筑特色。这些建筑以"欧式"风格为基调,其它多种艺术风格相结合,使哈尔滨成为中西合璧、古今辉映的建筑艺术城。本文旨在对哈尔滨建筑风格发展进行研究和探索,为哈尔滨建筑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从而指导城市建设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20.
齐光辉  彭茜 《科技信息》2010,(30):373-373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自出版以来就备受关注,这本书涵盖了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内容丰富且直观;论述客观且精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作者特有的"批判"的思想,言辞犀利,内容深刻,值得现代建筑们深刻反思。本文主要列举其中"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并表达笔者对"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赞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