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2.
《檀香刑》是莫言走向民间写作立场的发轫之作,其实,在它之前的众多重要作品中,同样蕴涵着民间写作的特征。这在他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叙事风格、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5,(5):11-15
随着魔幻现实主义的的传入,中国文坛呈现出魔幻写作的繁盛景观。而莫言在这种魔幻的影响下进行创作,却走出了影响的焦虑,按照中国的审美情趣与民族文化积淀来呈现魔幻,凸显出自己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一方面,莫言营造的魔幻意象明显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立足于高密东北乡这片神圣的土地,以佛教、鬼神观念等本土文化作为表达方式。可见,莫言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基于本土文化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5,(3):14-17
莫言认为"我的小说是大于政治的",他在创作中力求摒弃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努力站在人性的角度写作,最终"突破了阶级、政治界限"。本文以莫言早期小说为例,分析了意识形态在其中的复杂表现,指出主流意识形态在莫言小说中并未退场,而是以一种作者不自觉的暗示方式存在着,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小说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看到的只是鲜花和掌声,却很少有人关注莫言内心的情绪---孤独。莫言从童年时就有着深刻的孤独体验,这种孤独体验对他的人生以及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可以说孤独一直伴随着莫言的成长、成名,正是因为孤独,莫言才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与生活的进行亲密对话,可以说是孤独成就了莫言。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小说比喻的结构形式较之传统比喻没有很大变化,但是在相似点及喻体的选择及功能上与传统比喻大异其趣;他们脱离了简单的类比和替代,颠覆了传统比喻的阐释功能,更多的是为了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陌生化原则驱使新潮作家在比喻上不断求新、求异,莫言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比喻来完成的。其比喻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比喻的异质远距与审美的陌生化;喻体的独立与意象的陌生化。比喻更多地被用来作为莫言自己主观感觉抒发并使特定现实成为自己情感体现的象征和替代物。  相似文献   

7.
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总的走向截然不同,萧红的乡土题材小说对下层劳动的命运观照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阶级视角下表现其悲惨的生活遭遇、化视角下展示其病态灵魂、生命视角下揭示其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固有悲剧。这是一个创作主体内在情感不断介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小说集《晚熟的人》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新书,主要体现了莫言对故乡中人与事的关怀.全书由十二篇中短篇小说集合而成,是莫言近年来感悟乡村变化、书写乡村人事的文学呈现.莫言在《晚熟的人》中的乡土书写呈现在自觉地消解崇高,关注到乡土图景的新变,塑造出形色各异的乡村群像等方面.在新时代乡村的变化之中,莫言拒绝陌生化和旧有...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代著名的乡土作家,莫言不遮蔽乡土世界存在的一切苦难和悲剧性的生存状态,苦难和悲剧是莫言乡土小说始终不变的主题。莫言充满个性化风格的形成有其复杂原因,少时经历、民间故事和传奇以及西方文学在不同程度上对莫言的创作产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论"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期的“乡土小说”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从经济形态之别和基本主题与题材转换,社会关系之别和基本场景与情节转换,价值体系之别和主要人物与主导风格转换这三方面论述“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转换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新文学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并在现当代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乡土创作更多地承担着文学以外的历史责任与理想,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乡土小说创作中一直存在着的问题与矛盾,以及当下乡土创作的尴尬与困境。  相似文献   

12.
墨白的乡土小说以其特有的冷色调,表达着对乡土中国苦难的个性化关注,流露出作家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而对底层生活的怨怒和憎恶。同时,墨白对"先锋"精神的追求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坚持以现代主义的美学理念言说现实,以"地之子"的情怀表达着对故乡"绝望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乡村小说的文化盲点主要存在于对极左专制路线的批判和对延续一个时代的激进政治思潮的反思方面。首先,这一阶段内的许多作品都将一个时代的偏颇与失误归咎于少数人的所作所为,而忽略了时代的偏颇与失误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其次,这一阶段内的许多作品在描写一个时代的狂热与荒谬时存在着概念化的倾向,作品没有完全揭示狂热与荒谬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狂热与荒谬得以存在的女化依托。  相似文献   

14.
湖南是当代乡土文学的重镇。湖南当代乡土小说家,将社会矛盾家庭化,政治冲突伦理化,民风民俗人情化,自然风物人性化,在作品中体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风俗画面和人道主义情怀,在全国和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对湖南文学创作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万春  杨敏 《晋中学院学报》2004,21(2):106-110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异常繁荣,其情感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腐败的政治制度的痛恨与憎恶,对国民性变态的悲哀与愤怒,对故乡与童年的思念与眷恋。由此从一个方面表现了文学家对劳苦大众和祖国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地方史资源,有其理论和实践依据,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具备了相应条件。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应通过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地方史知识、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地方史专题学习、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弘扬地方历史文化的调查创作活动等方法来运用地方史资源。  相似文献   

17.
史诗/反史诗:革命历史小说的内在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时期学中反史诗的创作思潮,以十七年学中的代表题材——革命历史小说为例,从中国当代学自身的发展中发掘其史诗追求与反史诗颠覆的内在悖论,这种内在的悖论主要表现在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功能与小说的想象虚构、时代的史诗期待与读世俗的审美取向等方面。而革命历史小说的这种反史诗追求主要是在民间化资源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历史小说创作领域,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作家主体性的日益张扬,更具人性深度的创作面被开掘,阶级、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逐渐为人性的抒写所取代,"人的回归"主题得到了愈益鲜明的体现,其经历了从隐性显现到狂欢表演,最终走向正常表达的三个阶段。本文结合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学作品,具体分析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总体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地方史过程中查阅档案一定要全面,对重点档案还要不断深入分析,如此才能打开研究的思路。在研究进程中要及时、严谨、准确的收集档案。特色档案的形成过程就是出研究成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