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代是我国传统乐律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仅是因为出现了新法密率这一重要成果,还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律学理论形成了多元的发展格局,标志着中国的律学发展逐渐趋于成熟。本文以王邦直的律学思想为切入点,将多元格局中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律学理论体系分别予以论述分析,从而使我们对于明代的律学研究形成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16世纪是世界音乐律学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的一个世纪,很多光辉夺目的律学成就都产生在这个时期,无论对于中国律学发展史还是西方律学发展史,这一时期都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王邦直等一批律学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和寻找更为完善的律制来适应当前和未来音乐的需要,彰显具有文化特质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明代王邦直《律吕正声》是研究律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律吕正声》对律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它用《周易》中的"用九"智慧,解决了黄钟"往而不返"这个律学难题。《律吕正声》用"用九"解决黄钟的"往而不返",丰富了律学中"黄钟还原"的方法,为切实解决"黄钟还原"提供了又一借鉴,应该引起律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研究弗洛姆的关爱伦理思想,必须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在其关爱伦理思想体系中,他将品格学注入对道德价值的阐释中,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增益,极富特色。  相似文献   

5.
明代著名律学家王邦直的专著《律吕正声》,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乐理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律学观中的乐道、天道与人道;二是"律历同道"观及其对自然之"天"的重视;三是乐律之度量规制与"天人合一"的律学观;四是"天人合一"律学观中的律以辅政思想。"天人合一"包含了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它所追求的终极性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它渗透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许多思想智慧,对当代文化生态建设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律学及其文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律学成就是十分杰出的,而律学产生的年代则更为久远.中国古代律学中包含了丰富的数理关系、精湛而美妙的和谐美,与此同时,律学也折射出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7.
万树《词律》是清代乃至整个词学史上最重要的词学书籍之一。《词律》体现了万树深刻的词律思想,他摒弃了前人制作词谱空疏的弊病,主张严守唐宋词作的四声情况,力主"词无衬字",坚持把诗、曲二体从词中剔除出来,分析中肯深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词学价值与词学地位颇高。  相似文献   

8.
古人认为音律是天、地、人三才所构成的宇宙之根本法则的体现.汉代是律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三分损益法带来的音程不均值问题和十二律还宫困境困扰着律学家的同时也催生了律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易学家、律学家京房从宇宙论"气数一理"和蕴涵周而复始之义的"复"卦的启发下,突破了"仲吕极不生"的束缚,提出了六十律理论,...  相似文献   

9.
王邦直是我国明代著名音乐理论家,其律学思想在我国音乐史上应有重要地位。对王邦直及其律学思想进行研究,厘清其族系生平,探研其音律著述,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及世界音乐史库,而且有利于促进音乐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易学界以"隔八生律"来解释京房易学的纳支问题,但"隔八生律"不是一种生律方法。京房确立纳支起点有其律学依据,但"爻纳支"在相配模式上依据的是音律上的旋宫理论和以十二爻值十二月的卦气理论。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法思想根植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经斯多葛派伦理性自然法思想,最终以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西塞罗为集大成,形成法哲学体系。它涉及法律的应然状态、人作为人的权利、法律与道德、法治等基本问题。它具有诸如神人之间论、探本论、道德法律一体论、批判性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诚实守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全面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人们的交往等,都必须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尤其是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新时期,要努力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执政者的政治信誉,加强国家的法制信誉,要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成才的思想要求和道德标准.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错误的思想观点和道德标准,这与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相去甚远.综观国内外大学生成才的一般规律,"八荣八耻"是大学生成才的思想基石和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因素,从中国国情出发,逐步形成了极富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的社会主义法学思想。他提出的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法制文明成果,将学理与实践相结合,理性思考法制建设,发挥法律强制之效力,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建立"民彝"之律法,确保人民之主权等珍贵思想财富,于当代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儒家法律思想中的合理内核是:宽民惠民的重民思想, 重视教化的教育预防思想, 礼法互补、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相结合的思想以及“身正令行”、强调加强为政者自身建设的思想,这些合理因素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英美法中"精神痛苦"的涵义是研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起点,对比了英美法与中国立法中"精神痛苦"和"精神损害"的内涵,梳理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发展状况,提出了英美法中精神痛苦损害赔偿制度对中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提出的一种新的治国思想。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腐败、贫富差距、社会治安、道德滑坡等诸多社会问题出发,从正确处理“以德治国”与古代“德治”思想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入手,积极探求实现“以德治国”的道德途径,即实行德政与德教,以期对“以德治国”的现实针对性、科学合理性和操作可行性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农民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步伐。通过研究认为,当前贵州农民的综合素质偏低、文化素质不高,科技素质、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偏差,法律意识、生态意识淡薄。在农村加强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贵州农民素质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法律上,精神损害的成因私法大大少于事实但又多于公法;但在事实和理论上,任何对素质、人格因素的侵害或影响都可能构成精神损害的成因.这种理论和事实的分析与探讨,随着时代发展,对精神损害赔偿因果关系的立法选择和法律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基本建构了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学科和道德建设体系。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伦理结构的剧烈变迁,向当代伦理学理论和道德建设实践提出了新挑战。以研究道德冲突、道德矛盾和道德困境等现象、规律和消解理路为旨归的道德悖论研究,不仅与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当代取向具有相应性,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