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气体抗溶剂法制备乙基纤维素微球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超临界流体制粒中的气体抗溶剂(GAS)法进行了改进,并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0.1~10μm乙基纤维素微球,同时对GAS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溶液浓度、温度对微球粒径大小影响显著;压力对粒径分布影响显著.此研究为运用GAS法制备粒径较小,具有缓释、靶向、黏附等功能的乙基纤维素含药微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溶剂超临界CO2雾化萃取法制得了乙基纤维素微粒.研究了溶液喷口流速、溶液浓度、温度、压力对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工艺参数,可在较大范围内调控微粒大小,所得微粒平均粒径为0.64~10.83μm.随着温度和溶液浓度的增加,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增加;随着压力和溶液喷口流速的增加,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减小.  相似文献   

3.
双氯芬酸钠缓释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双氯芬酸钠缓释徽胶囊,通过考察包封率和载药量确定其制备工艺,并对微胶囊的形态和释放度等理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有机相中乙基纤维素的质量浓度为3×10-2g/mL,水相中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质量浓度为3×10-3 g/mL,双氯芬酸钠与乙基纤维素的投料比mEC:mDS为1:1,搅拌速度900 r/min时制备出的微胶囊形态圆整,粒径范围6~24μm,药物包封率达25.12%,在人工肠液中可平稳缓释达8 h.  相似文献   

4.
研制了氯化钾-乙基纤维素骨架缓释片并优化处方.以乙基纤维素10(以下简称EC)为缓释骨架材料,并以氢化植物油为润滑剂,乙醇为黏合剂,流化床制粒并制备氯化钾-EC骨架缓释片.在处方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选择对缓释片释放行为影响较大的三个处方因素-EC微丸用量、氢化植物油用量、压片压力,以累计释放度为指标,利用正交实验设计L9(34)对缓释片进行优化,将自制的乙基纤维素-氯化钾缓释片与市售产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3因素中压片的压力对氯化钾-乙基纤维素骨架缓释片的释放度影响最大,最佳处方组成为5%EC占比48.75%,6%EC占比48.75%,氢化植物油2.50%,压片压力设置为30kN.自制的氯化钾-乙基纤维素骨架缓释片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并优于市售产品.  相似文献   

5.
α-淀粉酶的微胶囊化与酶缓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乙基纤维素微胶囊包埋α-淀粉酶,研究了膜相乙基纤维素浓度、芯材与膜相体积比、明胶浓度和干燥温度对芯材包坦率及微胶囊粒径分布的影响。根据芯材释放动力学方程探讨了α-淀粉酶通过微胶囊壁微孔的缓释性能,测定了渗透系数。  相似文献   

6.
建立气体饱和溶液微粒形成技术的实验装置,研究在N2辅助下利用该装置获取脂肪酸(月桂酸和肉豆蔻酸)微粒,探讨预膨胀压力、预膨胀温度和喷嘴直径对脂肪酸微粒的粒径以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用N2取代CO2可以获取平均直径约10~50μm,形貌基本上为球形的脂肪酸微粒.对两种脂肪酸微粒化的研究表明,在实验考察的压力范围内,微粒的平均粒径随着预膨胀压力的增大而明显减小,其粒径分布随压力的升高而变窄.对月桂酸微粒化的研究表明,随预膨胀温度的升高,微粒平均直径略微增大,粒径分布相差不多.对肉豆蔻酸微粒化的研究表明,微粒的平均粒径随着喷嘴直径减小而减小,其粒径分布随喷嘴直径减小而变窄.  相似文献   

7.
缓释骨架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红 《科技信息》2008,(33):31-31
骨架型缓释制剂由于制备简便,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而骨架材料的合理应用是药物达到缓释的一个重要条件。本文主要介绍了乙基纤维素、HPMC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8.
通过静电喷雾,将乙基纤维素(EC)溶解于二氯甲烷(DCM)中制备成EC微粒,探索了EC质量分数、注射速度、电压为2.5%、注射速度为1.5mL/h、电压为17.5kV和接收距离为15cm时可得到形态好、平均粒径为7.68μm、分散均匀的圆片和接收距离对微粒形貌及直径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EC微粒的形貌,并分析其粒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EC质量分数状EC微粒。EC质量分数过低或过高、注射速度过低或过高均可增加微粒不规则程度,增加电压可使EC微粒粒径降低,微粒粒径随着接收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膜乳化-复乳化法制备载蛋白高分子微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乙基纤维素(EC)为微球材料,牛血红蛋白(Hb)为模型药物,采用膜乳化-复乳(W1/O/W2)法制备了载蛋白高分子微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考察微球形态及内部结构.激光粒度仪测定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结果表明,膜孔径是决定微球粒径的主要因素.微球粒径随EC浓度和初乳相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随着初乳相体积分数的增大,微球表面微孔数目减少,但孔径增大。当操作压力稍大于膜乳化初始临界压力时,可制得粒径单分散的栽蛋白高分子微球。这一结果对制备粒径单分散的栽蛋白高分子微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羧乙基纤维素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硝酸铈铵 ( CAN)为引发剂 ,在 N2 保护下 ,羧乙基纤维素与丙烯酰胺进行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羧乙基纤维素接枝率、接枝效率的影响 ,得出反应较佳条件 :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的 0 .75wt% ,反应温度 40℃ ,Am( wt)∶ CEC( wt) =1 .5∶ 1 ,反应时间 3小时。以该接枝共聚物为载体制备了药物布洛芬缓释片剂 ,通过测定药物片剂布洛芬在模拟人工肠液中释放速率 ,表明药物片剂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转炉煤气显热回收过程中被高温颗粒引燃危险性,自行设计了激光辐射加热氧化铁颗粒引燃转炉煤气实验平台.以转炉煤气/空气混合物压力及温度变化为引燃判据,研究不同初始温度及粒径颗粒引燃混合物的规律.结果表明,转炉煤气/空气混合物存在引燃敏感浓度,当受辐射颗粒粒径相同、初始温度为100℃时混合物敏感浓度比35℃时上升了5%;初始温度为35,100,200℃时,粒径1.5 mm的颗粒引燃温度比0.5 mm的分别下降137.6,145及134.5℃;颗粒粒径为0.5,1.0及1.5 mm时,初始温度为200℃时的引燃温度比35℃时分别下降了19.8,11.6及16.7℃.研究结果对高温转炉煤气进入换热器前设置除尘粒径限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烧结多孔壁面发汗冷却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有效的热防护技术,分别采用均匀青铜颗粒和不均匀青铜颗粒烧结而成的多孔板作为实验段,对平板发汗冷却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发汗冷却能有效地减少壁面和高温流体之间的换热;颗粒直径越小,相同条件下的冷却效果越好,但是需要的压降越大;在相同的压降下,不均匀颗粒多孔板中,直径大的一侧压阻小,相当于增大了注入率,因此壁温下降幅度更大。合适颗粒直径的选择与孔隙率、压降和强度的要求有关。  相似文献   

13.
根据渗流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捕集理论,深入分析了陶瓷闰尺寸对陶瓷过滤介质压降,渗透率和过滤效率等性能的影响,为合理选择陶瓷过滤介质的陶瓷颗粒尺寸提供了理论依据,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当假定粒子为球形,陶瓷颗粒装填方式为单珠装填时,陶瓷介质的渗透率与陶瓷颗粒直径的二次方近似成正比,而压降与陶瓷颗粒直径的二次方近似成反比,当不同的陶瓷颗粒混合使用时,其数量和直径大小应该保持一定的比值,否则将会破坏粒子间的排列方式,影响过滤效率,对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陶瓷过滤元件的过滤介质来说,陶瓷颗粒直径为20μm左右是适合的。  相似文献   

14.
丝网过滤器压降解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壁流式不锈钢丝网过滤器一维结构模型,建立了过滤体内一维气体流动模型,并推导出解析解,根据解析解建立了过滤器过滤初期压降模型及过滤后期压降增长率模型,压降模型反映了丝网结构参数,过滤体结构参数,微粒大小及废气性质对过滤体压降的影响,此夺降模型简单有效,是丝网过滤器优化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不同尺寸Fe3O4磁性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水溶液体系中用溶胶-凝胶的方法通过改变各反应物的浓度制备不同尺寸的Fe3 O4磁性颗粒,用X-射线衍射(XRD)、X-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衍射(ED)对不同大小的颗粒进行了结构和形貌的表征,此外还运用了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其进行磁学特性测量.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制备不同粒径的立方尖晶石结构的Fe3 O4磁性颗粒,并且粒径不同的Fe3 O4磁性颗粒形貌、磁性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微细鳞片石墨分散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沉降法研究了微细鳞片石墨在水介质中的分散行为,考察了12种药剂对微细鳞片石墨的分散效果,通过测试加入分散剂前、后颗粒表面Zeta电位、悬浮液粘度的变化及颗粒间相互作用能的计算,研究了分散剂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表面活性剂对微细鳞片石墨分散效果不佳,高分子化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聚丙烯酸钠是微细鳞片石墨的良好分散剂,加入分散剂使颗粒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变大,提高了悬浮液的稳定性,降低了体系的粘度,分散剂的最佳质量浓度为500mg/L,合适的pH值为8.5~10.5;疏水性石墨在水介质中的分散行为不符合经典DLVO理论,颗粒表面疏水化作用对其分散和聚团起主导作用,分散剂通过增大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杂质泵叶轮中固体颗粒运动规律的实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高速摄影对杂质泵离心叶轮内固体颗粒的运动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试 验中采用多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颗粒的密度和粒径越大,颗粒运动会越趋于 叶片工作面。试验数据的统计结果为叶轮叶片设计参数的选择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乳状液粒度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水乳状液的粒径分布是乳状液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文利用MS 2000 Micro激光粒度仪研究各因素对乳状液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剂的加入使乳状液细微化,但活性剂的浓度对乳状液的粒径大小影响不是很大;矿化度的升高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增大。聚合物的加入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变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乳状液的粒径增大,且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9.
A laboratory test of the electrification phenomenon in wind-blown sand flux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measured data in the wind-tunnel tests show that the wind-blown sand particles acquired a negative charge when their diameters are smaller than 250 μm and positive charge when their diameters are larger than 500 μm, which confirms Latham’s assumption that the large particles in wind-blown sand flux acquired positive charge while negative charge developed on small ones. In the meanwhile, the measured data also show that the average charge-to-mass ratio for wind-blown sand particle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article diameter and the wind velocity, and increases with the rise of height. The electric field in wind-blown sand flux is mainly formed by the moving charged sand particles. Its direction is vertical to the Earth’s surface and upward, which is opposite to that of the fair-weather field. The electric field increases with wind velocity and height increasing.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electrification phenomenon in wind-blown sand flux.  相似文献   

20.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测阳离子脂质体及其与DNA复合物的结构。将一定量的阳离子脂质体以及阳离子脂质体/DAN复合物滴加到新解理的云母片上,干燥后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阳离子脂质体在云母片上形成的颗粒为球形或椭圆形,粒径分布较为均匀;阳离子脂质体/DNA复合物在云母片上的颗粒形状不规则,粒径分布不均且比空白脂质体的粒径大。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快速有效地观测脂质体以及脂质体/DNA复合物的粒径、表面形态等,为分析脂质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基因转运效率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