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运用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实现社会交际。特定的环境、方式、对象及目的,要求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社会交际的需要使得语言产生不同的功能变体,我们通常称这种不同的变体为“文体”。如何使用好这些不同的“语言”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语言使用的不合体,给人们的印象就象是穿泳装去参加宴会或穿礼服在游泳的海滩一样。对  相似文献   

2.
语言不仅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主要工具,而且还能折射出使用某一语言(或方言)的人们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人们通常相信,语言是具有某种魔力的,相信语言和它所表达的事物之间具有一致性(同一性)。因此,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对象,人们会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这也就是民俗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语言崇拜。语言崇拜有语义、语境与语用的崇拜。本文试论从婚俗口彩中所体现的语言崇拜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语言作为工具,人们将无法交流和相互理解;与此相对应,文化也通过语言来体现,各种不同的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文化。透过中英植物类词语,可看到不同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的语言对其文化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马来西亚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以增进对马来西亚民族语文的了解。认为马来西亚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特点决定了马来西亚语言上的多样化。马来西亚多语言并存的环境使得语言使用者之间至少通用两门语言。因此,人们在进行交谈时会出现语言交错的现象。人们可以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绝然不同的语言相互交谈。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理论是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从语言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语言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因此,理论大都具有其历史的或适用范围的局限性,理论表面也显得较离散。初学者常感到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语言学知识。本文从语义理论的互补性出发,探析了语言学理论的互补性及其对《语言学教程》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码转换是广泛研究的一个项目。事实上,在实际交流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根据自我判断使用不同语言或方言变体。在某些语言社区中,需要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语言,其他时候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会在句内或句间使用一个特殊的形式—语码转换,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基于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和于国栋的顺应模型,从语言现实、心理动机、社会规约3个方面来剖析微博这一新出现的交流言语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间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语言行为,二是通过非语言行为,后者当然是极其重要的形式,正如David Abercomb ie所指出的“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人们可用其身体不同部位“说话”。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密切往来,人与人交往也日益密切。跨文化交流对人们来说不再陌生。不同的非语言交际的冲突也日益显露。本文将对跨文体交流中的非语言行为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非语言行为,从而正确处理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冲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在语际语语用学领域,人们试图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言语行为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对比分析,揭示语际语使用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特征。文献研究显示不仅不同语言文化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是不同的,而且不同认知能力即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言语行为语用迁移与语用发展不仅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关联,而且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同时也说明,无论学习者语言水平发展到何等程度,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都无法达到本族语者的语用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对语言不懈地探索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识和态度。这种分歧是由于观照语言时所取的视角不同,而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的二重性。语言的二重性不可避免,但其中的功能性占主导地位,局限性微不足道。语言的局限性不仅是语言功能性与无限可能性的必然伴生物,也是语言自身发展与更新的生命力所在。语言的局限性可以得到突破,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超越语言。  相似文献   

10.
在语际语语用学领域,人们试图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言语行为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对比分析,揭示语际语使用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特征。文献研究显示不仅不同语言文化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是不同的,而且不同认知能力即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言语行为语用迁移与语用发展不仅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关联,而且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同时也说明,无论学习者语言水平发展到何等程度,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都无法达到本族语者的语用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思维方式。而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思想工具,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西化在哲学和人们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在造句、表情达意时的用词、结构以及排列顺序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对比,对我们的翻译教学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语言符号是联系人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桥梁,人借助语言符号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而不同的语言符号所指向的在人们心中的事物也必然有所不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异。在对英汉语符意指系统差异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英汉语民族在认识世界方面的不同之处,即世界观和语言哲学观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在此,我们将对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不同所导致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的这些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一种符号,是人们用来传达社会生活中需要交流的各种内容的工具。人们的所想、所说、所做无一不是一定文化的反映。语言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语言的交流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从这个  相似文献   

15.
非语言交际是交际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非语言交际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等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认真探讨跨文化中非语言交际的内容、特点以及差异性形成的原因等,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对民族文化的包容性、认同性,形成与不同文化交流的不同且高效的策略,从而增强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Sperber和Wilson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必然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制约。那么。也就增加了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认知的复杂性。运用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中中西餐桌话语进行推断,发现该理论在解释和推断社交语言中的独道之处。  相似文献   

17.
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汉语和壮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各有它自己的特点,再加上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们由于历史和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不同,所以围绕着成语的比喻与联想作用也就不同。因此,在翻译汉语成语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称赞语回应模式及其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称赞的应答基本上有其特定的模式,由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人们运用语言的不一致性,对称赞语的应答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话题及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关系、年龄等诸因素对称赞回应模式构成必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多种多样的,语言也是形形色色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支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会出现误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表达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际:文化理解的桥梁--文化空缺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空缺词是由于不同民族对文化理解的差异而反映在语言上的一种符号或语义空缺现象。它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与使用该语言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密切相关;文化空缺词又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它留给不同语言民族的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扇窗口。人们通过对其内涵的发掘、研究和阐述,可以增进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从而使跨文化言语交际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