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采文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7-8,55
根据1952~2010年我国主要年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相关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等指标,找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南京市1993年至2008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南京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日趋协调,但产业结构总体就业效益水平不高.同时提出了关于促进南京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西部产业结构演变和就业结构的演替差距明显存在,探讨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就业结构演替之间的相关性及协调发展问题,找出既有利于经济高速发展又利于解决就业问题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会杰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5):123-125
以山西统计年鉴历年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结构偏离度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两个指标对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非协调的,针对这种不协调的状况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蓝英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24-28
中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互动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从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关系看:第一产业还有大量富裕劳动力急需转出,第二产业将来吸纳劳动力潜力较大,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劳动力空间有限。将来要继续优化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努力挖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演替的偏离度分析发现,西部地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三产业就业结构均比东部地区的偏差要大,显示了较强的不平衡性,这也为西部地区借鉴东部地区先进经验进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启示。同时,对东西部内部典型省份的分析发现,东部内部省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变动趋势与各省具体经济情况密切相关,各省市有一定的差异,说明东部内部各省市经济活跃程度不同。而西部内部各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变动趋势则显现出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高度化导致的就业结构变化和人口城乡迁移,并建立以动态投入产出框架为主干的经济模型,与多维人口预测模型相耦合构成仿真系统,为了对迁移人口的规模及年龄,性别结构作内生化处理,文中提出了一种计算模式。系统对1985年至2000年的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口城乡迁移进行了多种方案的仿真试验并提出有关论断。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协调,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市场化的推进,龙岩市的三大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就业结构的调整却相对比较缓慢。以龙岩市历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高,而第三产业的协调性则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
徐英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6-19,25
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等方面对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提出促进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宝东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5(11):42-45
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发展的机理,并借助产业偏离度等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互动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存在着不一致;(2)近10年来,我省新增就业岗位的66.9%由第三产业提供,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就达1.56万个,比第二产业多0.9万个,而且在现有产值规模下第三产业仍有吸纳就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及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就业吸纳弹性、结构偏离度的考察和分析,以此来研究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但是,其就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第三产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全国31个省级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聚类分析,将重庆进行归类,再将其与同类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作比较。结果显示,重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是十分协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全国31个省级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聚类分析,将重庆进行归类,再将其与同类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作比较。结果显示,重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是十分协调。 相似文献
15.
16.
产业结构是就业的载体,就业问题是决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能否成功的关键。运用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从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出发,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对总劳动就业规模的影响为正,同时,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效应,但是作用效果不大。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山东省、四川省、广东省和浙江省1980-2010年数据,运用协整理论与方法对四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广东省三次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山东省第一产业、四川省第三产业和浙江省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对比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蒲文彬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9-64
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区,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高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究其根源在于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离,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存在严重缺陷,为寻求突破,需从三大产业的优化和调整入手,积极拓展中小企业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空间和成长质量,依托自身优势,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通过不断整合与调整是逐步消除偏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产业结构高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勋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4):155-158
为进一步对产业结构进行质的分析提供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为调整和优化重庆市产业结构提供依据和参考,在明确重庆市就3次产业结构在西部地区的地位的基础之上,分别对重庆市3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及世界各个层次水平国家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比较,从不同角度考察了重庆市3次产业就业及产值结构高度与这些国家的静态相似性,以及动态的变化速度,得出了重庆市目前在经济发展阶段上相当于工业化加速期的结构性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