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谣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群体心理的反映与表现。辛亥年社会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谣言在苏北社会大行其道,其内容不仅涉及与民众利益攸关的户口调查,诸多"革命话语式"的传闻也引起民众的恐惧与惊慌。为安定苏北地方秩序,地方官绅通过告示、宣讲以及武力胁迫等方式来消解谣言。辛亥革命前后苏北地方谣言的繁兴以及地方官绅民三方对谣言的反映,是辛亥鼎革的一个缩影,为研究社会转型时期国家政权控制与社会民众之间关系提供了绝妙视角。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辛亥革命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为标志,开国元勋蒋翊武在武昌首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蒋翊武为推动长江流域革命,长期经营两湖地区,在确定首义地点、运动新军、组织建设,以及促进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晚清兴起的移风易俗思潮,到民国初年出现了高涨的形势和全新的局面。在新式知识阶层的共同推动下,移风易俗、革故鼎新,成为全社会流行的时尚。辛亥革命后,长沙迎来了一个"民气勃发,思潮泉涌,革新观念,亦如春笋之怒生"的时代,长沙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发型改观;放足运动深入展开;西式服饰盛行;婚俗革新、新式婚礼流行;建筑风格发生较大变革,等等。但由于中国封建文化成熟发达,传统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根深蒂固,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仍然表现为古老习俗与近代文明之间的不断冲突与融合,表现为固守传统和鼎新革故的抉择与彷徨。长沙的社会风俗也在保守与革新的反复拉锯中不断趋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世以来直至今日的焦点事件,完全在于她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结束根深蒂固的传统制度,开启以民主政治制度为保障的现代化实践,是辛亥革命完成的时代使命。从这点讲,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之关键。近世以来,中国问题变得如此复杂,其间受到多重干扰,但是现代化始终是中国社会寻求进步的主线,深入考察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内在因素及相关问题,辛亥革命是一个很恰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与长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有改革进取精神和革命斗争传统的长沙,是辛亥革命的重点地区之一。这里产生了与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并称的卓越领袖黄兴;黄兴和宋教仁、陈天华、谭人凤、蒋翊武、秦毓鎏、吴禄贞、刘揆一、刘道一、焦达峰、杨毓麟等全国著名的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而20世纪初至1911年长沙所发生的一系列革命事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更有大批长沙籍革命志士,追随孙、黄,前赴后继,在长沙或全国其他地区的反清革命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宜昌光复,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在湖北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实际行动响应、支持了武昌起义,在湖北辛亥革命史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论述宜昌光复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及其对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几年来,清末新政史的研究经历了从否定到被肯定,然后逐渐被捧高的过程。与此同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却愈来愈低落。其实,从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其本身内容看,尽管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它对于中国社会的促进及其在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中的作用却难于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辛亥革命是非进行不可的,并注定将推翻帝制。辛亥革命既是民族革命,同时又实行了政治革命,它是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基本事件,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之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关于辛亥革命的讨论,有暴力革命说、软着陆说;有偶然说、必然说;有共和说、宪政说等等。就长沙辛亥革命而言,它是一场暴力革命,革命的主力新军和会党以武力起义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在长沙的统治,建立了以革命党人为核心的湖南军政府。长沙立宪派在清末政治改革失败后,由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转向为赞同共和,他们与革命派一起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共和成为革命党与立宪党共同的选择。长沙辛亥革命看似军事机密泄露而偶然引起,其实革命前社会的变局,以及长沙革命党人艰苦卓绝的理论宣传、组织建设和武装起义的实践,决定了长沙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九十年前那场翻天覆地的辛亥革命,是一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伟大革命。而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对这一段历史虽有所表现,但重视不够,也缺少研究.本文作者从各方面搜集了一批新资料,为研究整个辛亥革命文学史提供了新思路,也填补了近代文学后期研究中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10.
张翼 《世界博览》2011,(19):37-41
对于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而言,任何内部的政治动荡都是列强趁隙而入,扩张势力的好时机。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英、俄、日、美、德、法等六国各怀打算,蠢蠢欲动……  相似文献   

11.
九十年前那场翻天覆地的辛亥革命,是一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伟大革命.而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对这一段历史虽有所表现,但重视不够,也缺少研究.本文作者从各方面搜集了一批新资料,为研究整个辛亥革命文学史提供了新思路,也填补了近代文学后期研究中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几年来,清末新政史的研究经历了从否定到被肯定,然后逐渐被捧高的过程.与此同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却愈来愈低落.其实,从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其本身内容看,尽管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它对于中国社会的促进及其在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中的作用却难于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辛亥革命是非进行不可的,并注定将推翻帝制.辛亥革命既是民族革命,同时又实行了政治革命,它是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基本事件,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之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为中国奠定了全面近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长沙是辛亥革命重镇,辛亥革命遗迹、遗址较多。这些遗迹、遗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若对其加以挖掘与利用,将大大提升长沙城市的文化内涵、文化品味,以及海内外的影响力。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切实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辛亥革命遗迹。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是辛亥革命发展到最高峰的标志。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是前所未有的大事变。辛亥革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列宁所指出:在辛亥革命中,“数万万人民正在觉醒起来,追求生活,追求光明和自由”,“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民国《马关县志》众多撰稿者的心目中,1908年的河口起义和三年后的辛亥革命地位都不高,极少成为关注和歌颂的对象,特别是河口起义反而被多数撰稿者当做"叛乱"对待。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这场革命虽然推翻了让人不满的清王朝,但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进步,反而使国家和社会在革命后陷入了长期军阀混战、匪盗横行、经济和各种社会事业走向衰败、民不聊生的境地,在此背景下,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对这场革命评价不高自然在情理之中。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回顾革命十年、二十年后经历者和见证者的感受,对于革命及其作用的理解无疑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7.
回顾百年中国现代化的全过程,可以用"变"与"新"来概括:百年现代化的实践过程和特点是"变",而百年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和特点则是"新"。新政、新民、新文化就代表了百年思想文化的进路[1]。基于此思路,薛其林博士主编了《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全面地揭示了长沙在"变"与"新"这一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陕西辛亥革命史研究集中在整体、宏观研究,政治人物研究,同盟会、会党、新军等研究三个方面。学术界需要继续大力挖掘史料,扩展内容,创新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推动陕西辛亥革命史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两湖自古为荆楚之地,无论是历史、地理还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于民风、民俗、语言,两湖都有诸多相通相似之处。至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志士联系紧密,团结合作,互相支持,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主义诗篇,其革命精神也有许多共性,主要表现为:高扬爱国主义大旗,宣传反清革命;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和甘洒热血视死如归的“楚人反抗的蛮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是20世纪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国共两党是20世纪的中国政坛两大党,本文拟从革命领袖、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三方面重点考察辛亥革命与国共两党关系的渊源,由此透视辛亥革命在20世纪中国巨变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