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时代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和布衣文人姜夔爱梅成癖,创作了许多咏梅诗词。他们的这种爱梅情结是与所处时代环境及其生平际遇和抱负息息相关的。两人的咏梅词都普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均重神韵而轻形质。但由于个人境遇和艺术主张的不同,他们的咏梅词在语言特色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许多文人都写过咏梅诗词,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时代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和布衣文人姜夔也爱梅成癖,创作了许多咏梅诗词。他们的这种爱梅情结是与所处时代环境及其生平际遇和抱负息息相关的。由于词特殊的抒情功能,从中更能感受到诗人寄寓其中的复杂情感。处于同一时代的两位诗人有不同的心路历程,从侧面反映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处境。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咏梅诗的高峰期,梅花自宋以后,文人对其认识发生了变化,审美意趣得到深度的开拓发展。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对其咏梅诗的分析,能窥视北宋初期咏梅诗的发展情形及趋势。对梅氏的咏梅诗进行分类,并将他的咏梅诗置于其整体诗歌的创作中和咏梅诗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来阐释其咏梅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4.
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在陆游的“镜湖诗”中,关于绍兴地区市镇的描绘比比皆是,对当时市镇的类型、特点、发展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农村社会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有着具体而生动的反映,这些作品为我们深入认识当时江南小城镇的发展形态和水平提供了宝贵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宫臻祥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4):94-95,98
南郑是诗人陆游践行人生理想之地。为此,他留下了三百余首诗歌、十首词来记录南郑那段令他魂牵梦绕的生活。这些"汉中诗词"闪现着诗人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杨昇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4):116-119
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在陆游的“镜湖诗”中,关于绍兴地区市镇的描绘比比皆是,对当时市镇的类型、特点、发展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农村社会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有着具体而生动的反映,这些作品为我们深入认识当时江南小城镇的发展形态和水平提供了宝贵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杜晓峰 《科技信息》2009,(31):I0141-I0141
二胡演奏是一门舞台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艺术,"演"与"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把二者把握好、拿捏好,才能使二胡的演奏水平得以质的提高,才能把二胡这门音乐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才能称得上二胡演奏。  相似文献   

8.
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灵活、准确的手法解管物理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加深所学理论,发展学生逻辑和综合思维能力以及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一题多化”可谓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选择王夫之与金圣叹的诗论思想为比较,是因为二人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两种貌似不同的诗学理论:金圣叹以分解法论诗,强调诗的起承转合的文法;而王夫之则反对格套法式,主张情景交融,即景会心之作。但这两种相对的诗论,实则共同体现了古典诗论的基本精神,即有法与无法的体用不二之说,是乾坤之道在诗学领域中的体现,终而同归于易,二者互参,更可加深对古典诗学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通过“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形象而准确地刻画了香菱、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等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这种借一事而巧写数人的艺术手法,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的逐步深化。认真研究“诗味”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白族长诗《鸿雁传书》是大理白族民间“思妇”诗。用功能主义的观点解读,长诗因是那个时代白族人民艰难处境的现实写照而流传至今;长诗中的“思妇”因承载了白族人民的孝道思想、美好心灵而为白族人民世代传唱,并被赋予夫妻团圆的幸福结局;长诗因是白族人民古往今来的情感需求、情感宣泄而历久弥新。长诗说的是民风、民俗,唱的是民心、民魂。  相似文献   

14.
"张良诗"是历代诗词中以张良及其相关事件为核心或主题的一系列诗词的简称,在这些诗词中,作者突出地将诗词的主题聚焦在"博浪沙刺秦"、"黄石公授书"、"辅汉帝王师"以及"弃世归隐"这四组事件之上。历代文士通过对张良及其相关事件的吟咏,充分表达了他们深沉的历史情怀以及对自我人生的理性思索。  相似文献   

15.
"五陵"是西汉统治者在关中设立的五个陵邑,两汉时期地位特殊。"五陵"诗是唐代诗人感受"五陵"的沧桑变迁而书写的诗篇,在唐代的不同时期,诗歌呈现不同的风貌,各有侧重。然而,在"五陵"景色的描写中寄寓文人惆怅,在"五陵"王气的追述中展现爱国情怀,在"五陵"往事的回望中抒发人生思考,是唐代"五陵"诗基本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攀枝花诗群"作为一种地域诗歌现象,其命名和由来承载了地域风情、历史风尘和时代风貌,百里钢城、移民身份和攀西风物的熏染铸就了它"钢铁"激越、"乡愁"情怀、风物传奇等内涵特质,成为攀枝花这座移民城市的精神之光。而在转型背景下,新一代攀枝花诗人群体的创作心理转变,促使"攀枝花诗群"创作呈现出"大我"与"小我"的和谐共生、地理身份淡化、性别书写突显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习心得,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19.
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记梦”的诗归纳为写报国之壮志、兴亡之感伤、相思之苦情、悼亡之悲思、揽胜之旷怀、游仙之幻想、思乡之愁绪、念友之挚意、忆昔之深慨、生命之咏叹十个层面,认为这是古代诗人思想的反射,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折光,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中的“白日梦”观点的最佳诠解。  相似文献   

20.
陶诗兼有“平淡”、“静穆”与“金刚怒目”两种迥然相异的风格,如何评品并判断其价值的高低,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试从陶渊明其人的矛盾性格入手而论其诗,阐述前者仅为其表,而后者方是本相之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