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蕾  赵楠 《科技信息》2012,(5):30-30,36
新民居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大事,对于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农民"建得起"房和"住得起"房,新民居建设才能顺利推进。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农村民居发展历程,吸取有益经验,剖析我国新民居建设中的现存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青海东部地区在新民居建设中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地域特色丢失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青海东部地区庄窠式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和多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提出了适用于当地新民居建设的可行性措施,以期运用到当地今后的新民居建设中,使传统民居的生态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得到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薛建业 《甘肃科技》2005,21(9):151-152
阐述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机理,研究了农村民居的抗震措施,对农村民居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好坏,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资料统计,有80%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农村,而且,90%以上的人员伤亡主要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倒塌造成。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民居的抗震性很差,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民居在建房时适当增加投入,采取相应工程抗震措施,可增强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有效地减轻震灾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旅游村镇的民居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民俗旅游方式。村镇旅游是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久居都市的人们提供一个相对悠闲和轻松地环境。通过该文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目前北京郊区旅游型村庄新民居的发展类型,以及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6.
闫凤彬 《工程与建设》2007,21(3):270-272
文章以党的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首先阐述了历史上民居自身的发展规律,针对当前民居混乱的建设状况,指出新时期民居更新的原则与方法.接着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来探讨当下民居更新的可能性,并着重从建造材料和施工工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全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会议精神,甘肃省地震局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居防震保安工作,增强全省城乡整体防震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制定的具体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篇论文通过对民居特色的再认识,提出了以民居建筑文化保护建设为关键,促进相关文化的保护建设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并以此出发,对古城保护和风景区建设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刘新平 《科技信息》2013,(15):428-428
我国地震造成灾害在农村尤为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民居工程抗震设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民居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石谦飞  韩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1):6323-6328,6338
山西省作为我国能源大省,其农村地带幅员辽阔、产能大,耗能亦大。山西传统民居是构成其农村住宅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有助于山西以及全国在农村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以山西东南部典型传统民居作为研究样本来实测并分析其节能状况。考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依附于样本并制定出了山西东南部传统民居节能评价理论与方法。该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当地农宅节能减排工作,也有在实践中完善的空间和推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正迎来一个村镇建设的新高潮,即将和正在营建大量的村镇建筑。为了避免重犯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许多弊病,如千篇一律、呆板沉闷、环境欠佳等,村镇建设应充分发挥传统民居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优势,以利于兴建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良好的新式民居。本文以云南永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初步探讨了我国传统民居与当地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适应关系,及传统民居在跨气候带迁移后与新迁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问题。通过作者在实地所做的搬迁地居住环境的社会调查与实测,对云南永仁县居民跨气候带搬迁后新建民居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和抗震救灾、农房重建、加固改造等工作中缺乏反映农村民居现状基础数据的问题,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68个行政村,对354户村镇民居建筑开展抗震性能的调研。运用分类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调研数据,研究不同结构形式村镇民居建筑的建造习惯与施工工艺,讨论民居建筑在正常使用时和地震后的典型破坏特征,评析中国既有村镇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现状,指出村镇民居在抗震设计、构造、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提出一些提高村镇建筑抗震性能的措施和建议,为村镇民居建筑的建设、加固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杉 《科技咨询导报》2009,(14):237-238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民居作为百姓的立身之本,在此次建设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当前之际,搞好新民居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周学 《工程与建设》2012,26(5):601-60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使得生态住区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建设生态住区成为当前社区建设的主要课题。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徽州人们以其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原生态"思想和简便的方法创造出宜人的人居环境。本着传承和发扬的原则,利用"原生态"思想指导当代生态住区建设的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四川彭州山区农村民居室内居住热环境,降低冬季采暖能耗,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与经济条件,提出了适宜性的绿色被动式建筑设计方案策略,并在彭州市大坪村进行了新建民居工程实践。通过对新建民居的室内热环境进行实际测试及计算机模拟,并与现有砖混民居作比较,结果表明新建民居有较好的保温节能效果,验证了该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新建民居建成使用后,通过居住满意度调查,当地居民对于新建民居的整体满意度达到95%。在此基础上,又推广建设200余户左右,对于我国山地乡村新建民居建筑的节能减排、生态化建设有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分析益阳自然环境的地方经济以及民族建设文化对当地民居的影响,逐步阐述益阳民居特色.  相似文献   

17.
选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杜氏村落,从功能定位、美学追求、发展趋向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文化指向等方面对农村民居建筑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农村当代与传统民居建筑不同的文化蕴涵、美学品格和功能追求,并对农村民居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借鉴传统人文文化,在传承中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既具有民族区域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民间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是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这与农村民居选址不合理,建筑质量不高,抗震(灾)能力不强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国家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总结实际工程经验、归纳专家意见,归总吉林省村镇抗震民居地方建造特色.对东北三省(严寒地区)的村镇抗震民居建造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民居调研入手,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特征,并且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应该遵守的一些生态设计原则和从文化角度的一些要求。  相似文献   

20.
皖南新农村民居发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颖  潘国泰 《工程与建设》2007,21(4):531-533
为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号召,调查了安徽江淮丘陵地带村落的空间形态、农民住宅的基本现状、农民的生活方式,结合上级文件分析了已有的专著和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应农村新生活的住宅形式,力求能够在改善村民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顾及到他们的精神需求,将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的优势相结合,以达到改善农村人口居住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