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鲁迅作为新文学的奠基者,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的小说确立了乡土小说的规范,众多乡土作家在鲁迅和他作品的影响、启发下走上乡土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反封建主题、关注妇女命运、批判国民劣根性,以及人物塑造、结构艺术诸多方面,其他乡土作家均与鲁迅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在悲剧风格上,特别是"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一点上,更有着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取得丰富成果。从研究重点来看,主要是围绕着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与新时期文化以及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继承发展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4.
杨雷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3):48-51
中国现代诗歌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消费文化的侵蚀。消费文化直接介入诗歌创作内部,引起了诗人角色的转化、诗歌读者的缺席等一系列不利于诗歌生存的困难。但是另一方面,消费文化本身的文化社会学意义对诗歌的复杂性、异质性有所影响,对当代诗歌的多元走向提供巨大契机,当代诗歌得以从边缘出发,寻找到了一条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论争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就有关现代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这次论争拓宽了中国知识界的研究领域,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视野,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理论及实践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这场论争仍未能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展开,没有超出知识分子的狭隘范围,缺乏足够的广泛性和实践基础,看不到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6.
田皓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3):59-63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为生态诗歌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唱尊重自然规律、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主题提供了审美视角;“仁民爱物”、珍惜生命的生态价值观,为诗歌表现珍爱生命、体爱万物的人文情怀提供了思想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宁俭勿奢,惠而不费”的生态消费观,为诗歌提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简单生活提供了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杂志发展十分迅速,杂志种类繁多。杂志封面作为杂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被关注和研究。通过对杂志概念的研究界定,分析20世纪20-30年代杂志发展的背景及其原因,并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从而分析出杂志封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并给现代杂志封面设计提供相关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西部地区树木年轮对20世纪20年代干旱灾害的指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内蒙古中部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关中地区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树轮序列之间的关系及用它们来指示极端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的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相邻树轮年表之间以及相距较远的树轮年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表明了区域性和大范围的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在中国西北半干旱区建立大空间尺度上树轮网络的潜力. 在最近150年内,不同地区树木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都有明显的生长下降现象,但是树木生长开始下降的时期及下降的幅度具有区域性的差异.这段时期树木生长的下降反应了可能发生的干旱事件,而多方面的历史记录证实了这一推断.另外,树木生长的区域差异反应了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乡村小说的文化盲点主要存在于对极左专制路线的批判和对延续一个时代的激进政治思潮的反思方面。首先,这一阶段内的许多作品都将一个时代的偏颇与失误归咎于少数人的所作所为,而忽略了时代的偏颇与失误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其次,这一阶段内的许多作品在描写一个时代的狂热与荒谬时存在着概念化的倾向,作品没有完全揭示狂热与荒谬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狂热与荒谬得以存在的女化依托。 相似文献
10.
田中阳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4,29(4):38-41,86
2.0世纪中国市民文化和市民文学是在不断蜕变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重构中获得发展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和融汇构成一百年的艰难,一百年的尴尬,一百年的阵痛,一百年的壮烈。中国古代市民文学中所表现的文化冲突,如“本末冲突”、“城乡冲突”、“义利冲突”、“情礼冲突”等依旧是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基本的文化母题,只是它们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上展现出来的,它们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石竹青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7(2):56-59
香港电影以其自在的生存方式打造了独特的化景观。香港电影深谙大众消费时代的整体特征,将商业与利润作为电影创作的首要前提,直接影响了香港电影化生态的形成。旨在从商品化、世俗化、标准化三个方面研究香港电影的化生态。 相似文献
12.
柳肃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6):51-54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其历史文化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长沙的历史风貌不复存在,众多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被拆除或破坏,严重影响了城市文化生态和城市文化建设。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意义,通过采取有效方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加强成片大范围历史建筑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长沙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相似文献
13.
李大西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
同其他生态形式一样,文化生态的发展也有其特殊的规律需要遵循。当一种文化被认为是美的文化的时候,它除了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之外,也一定展现该文化最令人感动的特质。对这些特质进行发掘,对发展和创造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先进文化以及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凭借数码摄像和互联网等外部技术的成熟和当代人片段化阅读习惯的深层需求,微电影迅速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媒介。微电影的媒介生态位介于电视和电影之间,加上自身系统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微电影的媒介生态特征呈现出和谐健康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花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5):117-119
知识与文化的断裂或分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价值重心偏移,精英文化式微、大众文化膨胀的现状使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文化生态的失衡格局。我们应通过重视校园文化的意义解读,培育校园文化,复归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促进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这几个途径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白庚胜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1,(2):25-27
国家文化主权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所拥有的无可争辩的文化话语权,它包括创造权、所有权、阐释权、享受权和继承权,具有主体性、尊严性、唯一性、发展性、整体性等特征。国家文化主权与原生态文化的安全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关乎我们社会主义价值现的认同,关乎文化自尊、自信、自爱。在多民族文化交流当中,我们时刻都要有国家文化主权及原生态文化安全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席婷婷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6,18(2):107-110
阐述了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该理论分析了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适应与发展的过程,而在相似的环境中有可能产生相类似的文化发展模式。文化生态学不在于寻求适应所有文化和环境的普遍规律,而在于发现不同地区之间特殊文化与环境适应产生的结构与特征。斯图尔德最关注的文化是生计方式。文化生态学理论生命力依然旺盛,可以用来解释当代一个巴西小社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与变迁。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我国民族文化生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从民族文化生态的概念、内容、与旅游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建设与保护以及其他专题研究等方面对民族文化生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这一阶段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是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应满足译语文化的需要。把读者的接受性作为翻译的重要标准。该理论为文化信息的处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本文以该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在影视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洁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9-30
伴随20世纪前期中国高等院校的发展、中国世界史课程的多样性与细化以及中国高等院校"史学系"的诞生,到20世纪20年代,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中国西方史学课程正式开设。留美学人通过讲坛授课、翻译西方史著、编写教材等途径传播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让西方史学成为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使中国史学与世界接轨,对中国西方史学课程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