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绍宽传略     
刘绍宽先生(1867~1912),字次饶,号厚庄,浙江平阳县白沙里刘店(今属苍南县)人。先生从小勤勉好学,少年时在张家堡从舅父杨仲息学刀,已经崭露头角。17岁科举县试第一名。后从金诱斋学古文,从吴承志治考据,并拜来衡和马相伯为师,游子孙治让之门,得以博览群书,淹通世务。1896年补禀生,次年举投贡。其时维新思潮席卷全囚,先生受到影响,力主革新政治,废科举,兴学堂。!898年他在平阳城关创办龙湖书院(后改为平阳县学堂)。1904年,又在孙冶让的支持卜,借好友陈子荣东渡日本,访问教育界人土,考察了东京大学及各地农村小学…  相似文献   

2.
<正> 王焘,唐·(眉阝)县(今陕西省(眉阝)县)人,约生于公元670~755年。曾祖王珪,是唐太宗的宰相。他本人在唐代官府图书中心——弘文馆管理图书达二十年之久。后来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戒律,被贬守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等地。王焘幼年体弱多病,因而对医学发生兴趣。他在弘文馆的时候,有着很好的读书条件,加上他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下了二十余年的功夫,整理了大量的前代医学文献。在他被贬期间,其志弥坚,其功益苦,复经十年的努力,终于在公元752年(唐天宝11  相似文献   

3.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号霁山,宋瑞安府平阳县林坳(今属浙江苍南县)人。为宋元之际卓有成就的著名爱国诗人。1993年春,我应浙江古籍出版社约,从事林景熙诗文集《霁山集》的整理校注工作(定名为《林景熙集校注》,列入该社重点书目“两浙作家文丛”之一  相似文献   

4.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他同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古文家,世称“三苏”,同属“唐宋古文八大家”(另五人是:韩愈、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曾巩)之列。少聪颖,通经史。二十一岁举进士,二十六岁应中制科。宋神宗(赵顼)时,王安石变法,他站在旧党立场上,反对新法。因此,迭次谪贬,先后外放到杭州(今属浙江省)、密州(今属山东省诸城县)、徐州  相似文献   

5.
一 罗福星(1884—1914),字东亚,号国权,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人(今蕉岭县)。出生于南洋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一个华侨家庭。8岁随祖父到台湾,12岁回到祖国,中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08年被聘为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1910年担任巴达维亚华侨中学校长。在上述两地任职期间,积极从事革命宜传工作,动员华侨参加国内的反清革命斗争。1911年春,  相似文献   

6.
沈括,北宋钱塘(今杭州)人。沈括一生,一面从事政治活动,一面进行科学研究,在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史学、文学、音乐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他是中国以至世界古代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政治活动家和科学家。沈括的伟大成就,是他从小刻苦自学的结果。他读书很多,但并不迷信书本,善于独立思索,常常以自  相似文献   

7.
唐甄(1630—1704),原名大陶,字铸万,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市)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启蒙思想家。唐甄一生磋砣,在积30年时间写成的《潜书》中,论及教育的有《尚治》、《得师》、《讲学》、《劝学》、《太子》、《诲子》诸篇。他从反封建专制和宣传民主思想出发,以重教育人作为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富民的一项重要举措.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祖国教育文化,光大传统美德,无疑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丁福保(1874-1952年)是20世纪前期中日医学交流史上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考察了他在中日医学交流方面的工作:详细介绍了丁福保1909年赴日考察近代医学和进行医学交流的情况;对丁氏翻译日文医学著作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通过对丁氏医学译著的种类、数量、质量和传播情况的分析,着重探讨了他在引进近代西医学和日本学者用实验方法研究中医药的成果方面所起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天论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中山(今河北正定)人,因他做过太子宾客,所以又叫他刘宾客,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于中小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二岁(七九三年)时与柳宗元同时考中进士,后做过太子校书等小官。三十一岁时做监察御史,认识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并与柳宗元、韩愈等讨论学术,研究诗文。公元八○五年,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王叔文是唐顺宗的近臣,深得顺宗信任。  相似文献   

10.
唐初四杰之一,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卢照邻在武则天临朝之始,正当盛年时不章投水自尽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洪阳(今北京市附近)人,他早年被人陷害,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