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将Fe3O4与温敏性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共聚物[P(NIPAAm-co-Am)]复合,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磁性温敏复合微球,并研究了其在60kHz,6.5kA·m-1交变磁场作用下的磁热性能和药物缓释行为.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3O4/P(NIPAAm-co-Am)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磁热性能,20min内即可使自身温度升高到温敏聚合物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约为42°C.复合微球在连续和间歇磁场作用下的药物释放行为显示,间歇性施加磁场能够延长药物的释放周期,而且能够有效增大药物的积累释放量.因具有良好的磁热和药物缓释性能,所制备的聚合物微球有望同步实现肿瘤热疗和化疗药物的可控释放.  相似文献   

2.
采用乳化分散-化学交联法,以那格列奈(nateglinide)为模型药物,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那格列奈壳聚糖微球,考察各种条件对所制备微球的理化性质和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微球球形规整,粒度分布均匀,呈黄褐色,平均粒径2.054 m,载药量为9.12%,药物包封率达48.9%.XRD分析结果表明,微球内部药物主要以无定形聚集态存在.体外模拟释放结果表明,微球有良好的平稳缓释性能.其释药速率随着壳聚糖浓度增大而减慢,在酸性介质中略大于在弱碱性介质中.  相似文献   

3.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纳米SiO_2微球各组分因素的不同水平进行优化组合,将各水平组合制备成相应的微球,以微球SiO_2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佳组分因素的水平组合.通过考察、表征和比较这些微球的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等指标,同时结合载药微球-利福平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释放试验,分别进行纳米SiO_2微球组分对微球制备、微球表征和药物释放影响的评价.获取的最佳水平组合为A1B3C3D3,即纳米SiO_2粒径10 nm、PLA 80 mg/mL、明胶40 mg/mL和二氯甲烷:丙酮=2∶2.该水平组合制备的利福平纳米SiO_2微球外观圆整,大小均匀,粒径可控,其载药量、包封率均在60%以上,且体外释放稳定,符合药物缓释的要求.实验结果也显示,聚乳酸含量为载药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两种溶剂(疏水与亲水)的比例,以及孔径和稳定剂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微球在药物合成及释放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利用传统的高剪切乳化技术如相分离法、沉淀法等制备出的微球存在尺寸分布广、结构不可控的缺点。本文研制了一款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全自动连续微球制备仪,该仪器以ARM系列STM32F407型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其各个执行模块的动作,同时单片机与触摸屏PC机进行数据交换处理,实现了全自动连续制备微球的功能。测试结果表明,仪器连续工作80 h工作稳定,且制备出的微球粒径均匀、结构可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口服药物控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以格列吡嗪为模型药物,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具有恒速释药性质的微球.通过考察微球的收率、包封率以及体外释放特性,研究了载体材料、材料与药物比例以及药物释放环境对格列吡嗪控释微球释药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醋酸纤维素为载体材料,选用合适的配方,可制得具有零级释药动力学的格列吡嗪控释微球制剂,并且该制剂可以根据需要的条件在12 h或24 h内释放完毕.不同条件下微球的药物释放曲线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在0.981~0.999之间.  相似文献   

6.
阿维菌素缓释微球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PLA)为载体,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了一种具有缓释性能的阿维菌素微球,研究了PLA的粘度及配比对微球制备以及释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LA用量的减少,微球的粒径逐渐减小,释放速度逐渐加大;随着PLA粘度的增大,载药微球的表皮粗糙度加大,空隙也逐渐增大,释放加快.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载药微球外观为单分散球体,表面粗糙,粒径为10~100 μm.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微球内的药物含量并计算其包封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证明药物被微球有效包裹.  相似文献   

7.
磁性高分子微球是利用微胶囊化方法,使有机高分子与无机磁性粒子Fe3O4结合起来形成的具有磁响应性的高分子微球.对以聚(甲基丙烯酸-co-丙烯酰胺)(P(MAA-co-AAm))为高分子基材、四氧化三体(Fe3O4)为磁性内核通过化学方法制备的 P(MAA-co-AAm)/Fe3O4磁性复合微球性能进行了表征.扫描电镜(SEM)照片显示,复合微球呈现明显的交联结构特征,分散性较好.将茶碱负载到P(MAA-co-AAm)/Fe3O4磁性交联复合微球上,对其药物释放情况研究表明,在pH值为7.4的碱性缓冲溶液及去离子水中茶碱释放速率较快,在8 h左右达到释放平衡; 而在pH值为1.4的酸性缓冲溶液中,茶碱的释放缓慢,表明P(MAA-co-AAm)/Fe3O4磁性复合微球有很好的pH值响应性.因此,载药交联微球在酸性胃液和碱性肠道液中能够自动调节药物释放速率,具有靶向药物释放效果,P(MAA-co-AAm)/Fe3O4交联磁性微球可做为靶向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8.
载有溶菌酶微球的凝胶埋植剂的释药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体内长期缓释,将药物制成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微球,再将微球分散于甲基纤维素反向温敏凝胶骨架中,制成微球-温敏凝胶复合埋植剂.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考察复合体系对模型药物溶菌酶的控释效果;通过凝胶色谱和扫描电镜,考察单独的微球以及在复合体系中的微球降解过程,分析凝胶介质对微球降解特性的影响;采用Peppas经验式来描述释放机制.结果表明: 在微球-凝胶复合体系中,溶菌酶可平稳释放30 d以上,无突释;药物释放是由载体溶蚀和药物扩散作用共同控制的.  相似文献   

9.
在支架材料上引入具有控释行为的生长因子旨在结构与功能上模拟细胞外基质能.制备了一种载荷bFGF-PLGA微球的胶原海绵缓释体系,探讨其在体外对bFGF的释放性能.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作微球,将微球与胶原海绵复合;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和载荷微球胶原海绵的表面形态结构;利用ELISA法测试微球中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微球和载荷微球胶原海绵中bFGF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球表面圆滑,载药量为0.059 9%±0.001 9%,包封率为79.9%±2.8%;载荷微球海绵的突释率为14.6%,低于微球本身20.0%的水平;而且载荷微球海绵的体外释放bFGF时间比微球本身更长.载荷bFGF-PLGA微球的胶原海绵缓释体系在体外能够稳定地缓释bFGF,具有较小的突释率,有望发展成为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海藻酸钠/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海藻酸钠(SA)聚阴离子及壳聚糖(CS)聚阳离子电解质的性质,以顺铂(DDP)为模型药,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海藻酸钠-DDP缓释微球,根据静电吸附原理合成SA/DDP/CS复合载药微球.研究微球对药物分子的包载能力及释药特性.结果显示,制备的微球圆整,载药微球表面致密且分散性好,微球粒径在11.0~58.8μm之间,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载药微球的载药率、药物包封率和药物体外释放性质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载药微球缓释效果明显,减少了药物的投放量和投放次数,降低了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氟苯尼考/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了氟苯尼考/壳聚糖纳米微球,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表征了该纳米微球的微观结构和形态,并通过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分析该载药纳米微球的形成机理.结果显示:当氟苯尼考与壳聚糖的质量分数为3∶5、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1时,氟苯尼考/壳聚糖纳米微球对氟苯尼考有较大的包封率(64.5%)和载药量(44.0%),并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45.5 h内释放79.2%),作为氟苯尼考的缓释剂型是可行的.药物释放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低皂乳液聚合,制备了粒径略高于100.nm的聚合物中空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貌,借助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对其包埋与释放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研究SeMet硒化物的可控缓释系统.以CS为壁材、SeMet为药物模型,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SeMet/CS纳米复合微球,以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合原子荧光光谱、IR、热重分析及SEM对产物的形貌、结构及性能进行评价和表征,并对其体外缓释和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生长等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0.1%的投药量、2%的交联剂用量、50℃交联10min)制备的SeMet/CS微球,形貌优良,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31.94%和0.54%,体外缓释硒的性能良好,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微球缓释时间增加而增加.SeMet/CS缓释硒复合微球有效避免了硒的突释效应,实现了硒剂量的把控,可作为硒化药物或硒补充剂应用于医疗、食品和精细化工等相关行业.  相似文献   

14.
以P(NIPAM-co-20%MAA)高分子凝胶微球为模板,成功制备了CuS-P(NIPAM-co-20%MAA)硫化铜-高分子复合微球材料.研究表明,复合微球呈现出较为粗旷、清晰的表面结构,且发现其表面形貌受控于硫代乙酰胺(TAA)在酸性介质中缓慢分解释放H2S气体的速率.研究为可控合成金属硫化物-高分子复合微球的表面形貌提供了一条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盐酸阿米替林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盐酸阿米替林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分散-化学交联法,以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thylene glycol diglycidyl ether,EGDE)为交联剂,制备了盐酸阿米替林壳聚糖微球,考察了其理化性质和释放性能.EGDE 两末端为环氧基团,与氨基反应生成-C-N-键从而起交联作用.所得微球球形规整,呈乳白色,释药速率随CS浓度增大而减慢,在酸性缓冲溶液中略大于碱性缓冲溶液中. 研究结果表明盐酸阿米替林-壳聚糖微球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6.
合成乳酸OCA和扁桃酸OCA单体,用DMAP引发乳酸OCA和扁桃酸OCA开环共聚合成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聚扁桃酸共聚物,通过调节聚合共聚单体的比例,可得到分子量从3 62011 800 g/mol不等的共聚物,实现了分子量可控的目的.使用1H NMR、GPC、DSC、TEM、XRD等手段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所得共聚物的热力学性能、降解性能等均得到改善.并对轮状病毒进行负载制备成载药微球,对其降解行为进行研究,为药物控制释放提供一类新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7.
选用壳聚糖和镁铝层状双羟基氢氧化物(水滑石)为材料,采用自组装包埋的方法制备核壳结构的复合药物载体微球。分别用以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壳聚糖微球与以共沉淀法制备的水滑石在一定条件下生成壳聚糖微球包埋水滑石的复合结构载体。所用模拟药物为具有抗炎作用的黄芩素。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红外(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药物体外释放等方法对最终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与缓释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黄芩素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的包裹下插入到水滑石层间,形成载药水滑石,再整体被壳聚糖微球所包埋形成核壳结构的复合载药微球。通过这种复合药物载体层层包覆药物的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模拟药物黄芩素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8.
生物降解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控制释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具有生物降解性和血液相容性的聚乳酸(PLA)为载体材料,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多肽-蛋白质药物的模型化合物,分别用相分离法(PSM)和溶剂萃取法(SEM)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50-90μm的PLA/BSA微球。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BSA用量,载体中明胶的加入及载体材料的构型对BSA释放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PSM和SEM制备的PLA/BSA微球的包埋效率分别为94.1%和35.2%,含明胶和不含明胶的PLA/BSA微球在12d内BSA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47.0%和84.9%,用上述峡谷种方法制备的PLA/BSA微球均具有可控释放BSA的功能,含明胶的PLA/BSA微球具有更长的BSA释放周期。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发一种stent涂层材料,使其具有一定的肝素缓释效果,以期对stenting技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预防有所助益,通过对玉米醇溶蛋白-肝素微球的制备方法、微球粒径控制、体外肝素的释放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醇溶蛋白-肝素微球粒径可控,并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0.
改良复乳法(W/O/W)制备聚乳酸载药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乳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渗透压在制备微球过程中对微球形貌、突释效应和释药性能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PLA-CEZ呈现完整的球形.体外释药曲线显示,表面多孔的载药微球具有明显的突释效应,此后是缓慢释放阶段.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微球的结构来控制头孢唑啉钠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