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诗学传统认为,诗歌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美学精神,它既渴求艺术审美,合乎伦理道德规范,又兼及个体情感,其内容贯穿着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的始终。在明清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钱谦益基于“诗言志”传统提出的诗学主张有深刻的合理性,是对中国传统诗学传统的批判继承,对明清之际的诗坛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2.
幽默是智慧,是自信,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在引人发笑的同时,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了解英语幽默的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语幽默;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对幽默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先生的比较诗学理论,从语言和美学两个向度显示出中西诗学理论的差异:西方文化以逻辑推理把握世界,东方则通过具体经验体悟世界。西方诗歌传统主要是表现智性认识.而中国古典诗歌重在形象感受。东西方文化发展存在错位现象,英美现代诗具有与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学和语法上"汇通"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移民作家的代表,张翎的小说具有双重映像--既是对五光十色的移民生活的深入透视,也是对自我的理性观照.张翎喜欢用大舞台大背景去展示人物的情感命运的生死沉浮的极致,再用女性的温柔、基督精神将他们从绝境中救赎出来,在普通人性的熔炉里搜求神性之光.其中塑造的医生与牧师形象寓意丰厚.  相似文献   

5.
凡高在他的绘画世界里提炼出了许多隐喻般的元素,从作品<星月夜>中看的出,他是一位生命之根本受到侵蚀的人.通过造型语言、色彩语言、生命意识三种绘画语言解读凡高的<星月夜>,我们进一步走进了他的艺术世界,走进了他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原始人类知道死亡但想超越之,其途径有四,其核心为死亡—复活观念。死亡—复活观念在古阿拉伯神话中,还产生了凤凰涅槊的形象。中国神话中,也有死而复生的灵禽。《天问》数句便说到了一个鸟在火中复生的神话。王逸、丁晏、闻一多、姜亮夫、黄文焕、黄拱辰、钱澄之、林云铭、蒋骥、刘梦鹏、胡文英、蒋天枢、林庚诸家对“阳离”一词各有所解。而以《山海经&;#183;海外东经》郭注及《周易&;#183;说卦》为据,“阳离”一词的真义却另有所指。  相似文献   

7.
论黄庭坚诗学实践的基本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诗学实践课题”这一概念,并论述其内涵。文章认为黄庭坚诗学实践的重要特点是面对诗史、自觉地寻找诗歌发展史中的课题。这种自觉的课题意识使黄庭坚能够于中唐以降各派诗学取其所长并矫正偏差,达到了新的融合,使诗歌发展史复归本位。  相似文献   

8.
从其朋辈的赞誉及《红楼梦》自身来看,曹雪芹具有深厚的诗学素养,这恰促成了他借小说以“传诗”的创作意识。具体而言,曹雪芹常常借小说人物之口来表达他的诗学见解,并通过他们的诗歌创作来践行其诗歌理论主张,可以说良好的诗学素养已成为曹雪芹小说创作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曹雪芹对《沧浪诗话》、《原诗》等诗歌理论著作及《唐诗品汇》、《后村千家诗》及《千家诗》等诗歌选本的深入研读与借鉴。同时,他对唐寅的诗作也不乏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韵文新书架     
蒋寅编译《日本学者中国诗学论集》于2008年8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这部论集是根据蒋寅教授历年翻译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编选的,十七篇文章大致按内容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宏观论述,第二组是有关诗歌史或诗人研究的专论,第三组是关于诗歌意象和语词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古代诗学范畴多来源于观人学。“英”、“雄”、“英雄”就是其中之一。观人学的标志性著作《人物志·英雄》从语义发生学角度阐释“英雄”概念,将人的才性析解为聪明(英)、胆力(勇),认为“圣人淳耀,能兼二美”,达到“化境”。古代诗学的“英雄”及其衍生范畴如英分、雄分、诗胆、诗力、魂魄、变化乃至于“才胆识力”等,都是在运用观人学原理探索诗歌规律中不断升华与深化的,反映了中国人的英雄崇拜意识与生命意识,从而使得古代诗学更加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总体诗学:新世纪比较诗学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诗学发展的事实说明,总体性正是诗学之所以为诗学的本体、属性;总体观念或称全球视野也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精义和优势所在;总体诗学更是比较诗学向更高学术层次的发展;建立总体诗学的工作还具有为中国诗学争得在世界诗学中应有地位的特殊意义。中国学者在建立总体诗学的工作中大有可为,其辉煌业绩或许正是世界比较文学中的"中国学派"真正出现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以自恋理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自恋人物的自恋情结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三类:首先,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以此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扰.其次,通过镜像所呈现出的自我爱恋和分裂人格.最后,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无论这些自恋人物如何不同,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即对自我身份感到困惑,渴望保持完整自我,为此,他们选择通过幻想或伪装来逃避现实矛盾,或是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宋代赵次公的《杜诗先后解》,除字词的音义、典故的出处之外,还增加了诗学批评与研究的内容。受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等创作理论的影响,赵次公注释中的研究内容包括杜诗的用典之法及诗格、对仗、倒装、句眼等诗歌技巧等方面。其中,对用典的分析包括专用、借用、直用、翻用、用其意、展用、倒用、抽摘渗合而用、用事之祖孙、暗用、化用、贴用方面。赵次公《杜诗先后解》寓批评于注释中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诗学阐释,在诗歌注释史上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朱彝尊是明清之际名的学家之一,影响有清一代诗风词风。从学发展史和艺理论演变史的角度,纵向概述在朱彝尊生前及身后对其进行研究的情况,并对其诗学思想、词学思想作细致的学术梳理和评述是必要的。目前并对朱彝尊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李东阳的诗歌既有台阁体的面貌,也展现出其创作的转向,诗风渐趋沉郁、硬瘦,宗杜是他重要的诗歌主张。李东阳的诗歌创作中还有一种倾向,即欣赏、学习宋代诗人,李东阳的诗学主张兼顾宋诗,而他作于不同年代的两批集句诗则印证了其宗宋的诗学观念,说明其创作转向宗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陆游推崇梅尧臣诗的"平淡",但对"平淡"诗美的涵义和价值认识不够全面、深入,遂不免以琐屑题材、庸常情感信笔入诗,写出一些平熟、粗率之作。分析陆游的诗歌,可知他的"诗中三昧"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内涵,不是成熟的诗学概念。"诗外功夫"并非只强调"现实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或是"江山助诗",它还包括养气、读书等所有诗歌技巧文字之外的积累。陆游承袭传统的"厚古薄今"诗歌史观,对晚唐诗和宗晚唐的诗歌创作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独特的思想体系与发展途径,且在世界数学史上曾几度辉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又逐渐显示出传统数学发展的局限性.形成这样的局面既与人们对理论体系的认识有关,也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有关.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数学从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程的分析,剖析直至清朝中国数学落后于世界主流的原因,旨在明前人之鉴,醒后人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所谓“神州陆沉、宗社丘墟”的历史境遇中,传统诗学内部成长了一种强调人格挺立、情感廉贞的精神与审美诉求,召唤乱世中的忠诚与坚守,召唤坚硬、阳刚、倔强、精气饱满的诗性与主体性,即使在哀歌式的吟唱背后,也隐含一种豪情和悲怆,一种文化的自挽与自励,彰显出诗学特征和情感特征的高度一致,“道德的正义”与“诗歌的正义”的合而为一,高亢、纯洁、激昂、压抑、悲恫,此所谓“遗民诗学”是也。王国维以生命诠释并且亲证了这种“遗民诗学”,其精神变迁与情感归属,表征着近代历史的复杂,以及此一沧桑境遇中人道的艰困与暧昧。  相似文献   

20.
《漳州师院学报》2022,(3):33-41
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创作中存有大量闽籍小说作家及其作品,这是明清时期地方小说创作的独特现象,也是明清闽地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文言小说作家的籍贯、生平及其作品的体裁、内容、存佚情况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明清时期这些闽籍文言小说家身份多为士子文人,思想传统,学养具有家族与师友传承性。这些文言小说作品在题材与思想内容、文体选择与艺术成就方面既有对传统的承袭,又表现出走向通俗化、现实化的新趋势,体现了明清时期闽地小说观念的发展流变,在古代小说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