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总结了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建设中的一些问题:问责主体的实质性缺位,问责内容的异化,问责类型的交互替代或混淆,问责标准缺乏客观、公正性,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缺失。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胡啸威 《科技咨询导报》2011,(5):225-225,227
我国现行行政问责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政府职权划分模糊;政府信息公开有限;问责法制程序不完善,范围和对象不明确;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环节薄弱;公共行政文化缺失,因此要严格划分权责界限;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问责程序,明确问责范围和对象;增强公民参与问责的意识;加快公共行政文化的建设等,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执政理念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行政问责制是问责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规范。本文将从行政问责制的目的、功能、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的相关法律分别对行政问责制逐一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4.
在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中,一些因失职、渎职而被问责的官员却在极短时间复出,这引发了公众的普遍质疑,严重影响了行政问责制度的威信。建议找出官员复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其消极影响及原因,并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构建责任意识主导的行政文化、制定被问责官员复出的专门法律、完善被问责官员复出机制,这是解决当前我国官员复出失范现象的必由之路,更是巩固十八大以来反腐成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我国1982年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行政领导决策制度。保证行政首长更好地行使职权,在个人决策失误或造成重大不良后果时追究其责任,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行政首长问责制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并从行政首长问责制的责任主体困境、问责范围困境、问责的程序困境、问责的文化困境以及问责的配套制度困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百杰  李姝丽 《科技信息》2010,(32):55-55,57
对高职教育的问责,就意味着对校方的所作所为做出一个合理性的说明。我们应综合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明确高职教育问责制的主体,在科学、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实现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7.
张婷婷  崔苏菁 《科技信息》2009,(28):I0062-I0062,I0064
2003年“非典”引起并持续至今的政府“问责风暴”,无疑对我国的责任政府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我国公共行政逐步走上法治化建设轨道,行政问责的重要作用会愈加突出。本文主要总结了2003年以来我国行政问责的实践经验,以及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并且对于我国行政问责的建设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推行“行政问责制”是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01年“非典”以来,在我国兴起“问责风暴”的热潮,为明确行政职责,各地纷纷建立相关问责制度。纵观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法治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在法治化发展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我国“行政问责制”当前的立法实践,及法治化发展的现状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武汉汉阳的“湖北环境污染第一案”引发人们对环境犯罪的诸多思考,文章结合湖北“环境污染第一案”探讨环境监管失职罪的认定与完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仅将人身、财产作为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客体不利于及时打击环境犯罪,这也是该案尘封四年重新立案的原因,从中反映出我国环境犯罪处置的滞后性。二是如何认定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0.
行政问责制自引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的公共行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暴露出其种种弊端。笔者对我国行政问责制与其所处于的行政生态的关系进行阐述,从我国的行政生态的角度解读和思考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11.
问责制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已在我国启动,本文基于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探讨了问责制在我国实施的必然性。要正确理解问责制的内涵并在构建问责制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权力与权利关系问题,摆正权与民的关系,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在正确行使政治权力的同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2.
行政问责制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行政问责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一定的效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路障".本文对此作了初步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对策,从而健全政府职责体系,促进责任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3.
作为编辑学最核心的概念 ,对“编辑”的界定一直处在讨论之中。“编辑”是对编辑活动的抽象 ,但什么才是编辑活动 ?以往对编辑概念的定义往往因为现代出版业机制的影响而过于狭窄。概念要涵盖各种编辑活动的广泛而普遍的特征 ,应该具有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主(体)客(体)二分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主客二分度的重要性及其把握的途径。认为主客二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改造世界能力的提升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以物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将主客体根本对立的观念,都难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保持主客体二者的辩证张力,积极追求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才是解决主客矛盾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15.
安德勒.列费维尔和苏珊.巴斯奈特将翻译纳入文化构建的大视野下研究,他们认为在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及译入语读者之间存在共谋。共谋的翻译主体包含译者中心主体和作者及读者两个边缘主体,三者谋而契合,三位一体。且中心主体和边缘主体就客体诸因素谋求翻译的最佳契合点并主导翻译。  相似文献   

16.
“共同美”现象曾经是美学研究中的热点,本从审美主体、客体以及审美情境诸方面分析了审美活动中的“人的现实”,对美与人的“分离说”以及美的纯碎“形式说”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方法论为共同美寻找理论依据大失之偏颇,进而试图说明,严格意义上的“共同美”是难以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导向是主客体的一项双向交流活动,它由导向主体、导向客体和导向中介构成。导向主体是导向的发出者和实施者,它包涵如下因素:1.导向实体;2导向意识;3.导向意图;4.导向行动。导向客体是导向的对象,它是指:1.导向主体选择并确定的对象;2.能对主体作出反应的对象。导向中介是指连接主客体的媒介,它包括如下类型:1.精神类产品;2亚精神类产品;3.物质类产品;4.主体创设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从“看得见的人”到“看不见的人”这一过程,展示了人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意识的探索。所谓“看得见的人”,指的是黑人个体为证实自我的存在、要求社会的注目而采取暴行的野蛮人的形象,并非黑人真实的自我。“看不见的人”是现代人的普遍困境,具体表现在现代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感丧失这一矛盾上。本文以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作为分析对象,认为通过黑人的遭遇来喻示现代人的普遍困境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小我”与“大我”论实质是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观点认为,“小我”是诗歌伤口能够成立的基本前提,以“小我”写“大我”要力求“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偏废,它对现代诗歌创作与理论建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宋人的诗学阐释中,往往以“风水”之喻,说明“自然”之英旨。其内涵,一方面是主体意识的自由表达,一方面是客观物象的天然呈现,而且这主客体两方面又是浑然契合,不留人工痕迹。是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论的进一步开拓。呈现了自然平淡与艰涩雕绘斗争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