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混沌时间序列的自适应正交小波神经网络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非线性混沌时间序列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正交小波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预测算法.根据来自非线性序列模型的期望输入输出数据,利用小波框架理论建立初始的小波神经网络.采用正交化逐步选择方法对于初始小波神经网络进行结构优化,从而建立最精简的网络模型.同时引入在线学习算法在线修改网络权值和小波神经元的参数,从而提高模型的自适应能力和泛化能力.通过对时滞Mackey-Glass超时间序列和时变Lorenz混沌序列的预测,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高速公路短时行程时间预测模型的精度和鲁棒性,同时缓解过度训练带来的过拟合效应,构建了基于小波神经网络和马尔可夫链的组合预测模型,并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方根误差三个指标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行程时间突变之后,组合预测模型较其他模型都有着更高的预测精度;同时,该模型在预测行程时间突变点时不存在延迟,说明其在高峰时段内有着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强的预测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变形监测是安全化、信息化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建筑物设计、施工和运营整个过程.本文基于小波分析、BP神经网络、小波分析与神经网络结合的相关理论,借助MATLAB编程,建立了改进的BP神经网络、辅助式小波神经网络、嵌入式小波神经网络3种变形预测网络模型.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利用建立的3种模型,分别应用累积沉降和期间沉降不同模式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两种小波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高预测精度和更快的收敛速度,且训练样本数目越多,模型精度越高,预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的中国能耗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中国能源消费数据分析,结合小波分析与神经网络理论方法,建立了相应的中国能耗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并以此预测出未来中国能源消费需求总量.通过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有较高的精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预测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武器装备研制阶段费用预测方法及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武器装备研制阶段的费用预测方法.建立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推导该模型的预测算法.应用一组美军反舰导弹数据进行仿真预测.结果表明,小波神经网络方法比传统BP网络方法平均预测误差减小了1%,收敛速度加快了3倍.  相似文献   

6.
在结合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ANN)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隐层自构造小波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通过有限的经验数据学习,建立了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量与其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关系,并将其应用于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当中.研究表明,该网络训练时间不到0.5 s,预测精度高,预测结果可靠,对今后保证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安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解(wavelet-decomposition)的数据输入格式-径向基神经网络(data input format-radial basis functional neural network)超短期风速组合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将风速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小波分解,减缓风速时间序列的波动性,然后将分解后的低频、高频部分分别建立数据输入格式(风速输入矩阵),并通过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最后通过自适应叠加得到最终预测结果.结合宁夏某风场实测数据,将该预测模型和其他三种预测模型的仿真实验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表明该组合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原始数据存在干扰以及BP神经网络和深度置信网络(DBN)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小波与DBN相结合的负荷预测模型.该方法主要是先将原始负荷数据进行小波降噪,将降噪后的数据用来训练DBN模型,最后用该模型进行负荷预测.分别对比BP、DBN以及小波与DBN组合模型对负荷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值的差异,仿真结果表明小波与DBN组合预测模型预测曲线趋势和真实值的一致性最好,从数据中得出BP、DBN以及组合模型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3.862、13.656和10.477,说明小波与DBN组合模型对负荷预测的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交通流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果蝇算法的混合小波神经网络模型.首先,选择果蝇优化算法对小波神经网络的初始参数进行调节,解决了小波神经网络预测对初始参数敏感的问题.其次,将迭代次数和当前解的情况作为搜索半径和种群规模的动态调整因子,对果蝇算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果蝇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和局部收敛速度.最后,鉴于小波神经网络预测误差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使用误差补偿法将调参后的小波神经网络与其他模型进行组合,进行二次误差提取.实验证明,所有混合模型均提高了交通流预测的准确度,其中,与随机森林模型的结合预测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向乘客提供较为准确的上下车时间参考,解决长距离预测中误差累积明显的问题,构建基于双层、双注意力、双向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的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模型,提出一种基于行程数据的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方法.以广州市B2路、 560路公交车工作日的实际运行数据为例,对该预测方法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由该模型所预测的行程时间,其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8.09%,在长距离到站时间估算上,15个站点的预测误差可保持在4.00 min左右.  相似文献   

11.
卡车路段行程时间的实时动态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建立卡车路段行程时间预测模型传统方法的不足,考虑到高度非线性的露天矿运输系统有别于公路交通系统,针对卡车运行时间的随机性,采用多因子预测,阐述了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原理和方法对卡车路段行程时间预测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建立了预测模型的基本结构,描述了行程时间与其影响因素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原理的行程时间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2.
提出BP神经网络融合模型.该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初始数据产生模块、BP神经网络数据融合模块、融合结果分析模块.选择四个参数作为该模型的输入变量,其中路段交通流密度和交通量由线圈数据提供,而行程时间估计值与浮动车样本量由浮动车数据提供,并且给出选择这四个参数的依据与原因.最后选择杭州市的一条主干道作为目标路段,采集该路段上的406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模型对准确度评价的相对误差仅为4.86%.  相似文献   

13.
基于融合技术的道路交通状态判别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道路交通状态判别精度,提出基于浮动车检测与感应线圈融合技术的道路交通状态判别模型。该模型包括3部分:1)浮动车模块:利用安装在出租车上的GPS定位设备得到道路3部分的行程时间;2)感应线圈模块:利用安装在道路上的感应线圈以及交通信号参数得到道路的行程时间;3)数据融合模块。利用神经网络将以上两模块的结果作为输入从而提高道路交通状态判别的精度。该文利用7 000多辆装有GPS模块的出租车、100个安装在广州市主要道路口上的固定检测器以及广州市电子地图,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50个数据的均方误差为0.1 s。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路段短时交通流的预测精度,选取路段平均旅行时间作为预测指标,建立了一种基于极端样度上升(extrem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对交通流数据的分析,在考虑交通流时空特性的基础上,分别构建目标路段时间序列训练集、测试集以及时空序列训练集、测试集,然后基于XGBoost模型以及构建的训练样本集建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以及时空序列预测模型,并利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预测,最后将模型预测结果与线性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基于XGBoost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能够对路段未来时段平均旅行时间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其中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均方根误差为5. 32,时空序列预测模型均方根误差为4. 82,均低于线性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且相比于仅考虑时间因素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同时考虑时空因素的预测模型得到的误差更低,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车辆悬架振动模型,创建了车辆悬架平面简图,并根据牛顿定律推导出车辆悬架振动微分方程式。引用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对传统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将改进粒子群算法用于优化BP神经网络PID可知结构。通过MATLAB软件中对车辆悬架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进行仿真验证;同时,与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车辆悬架采用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悬架行程、轮胎位移和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较大,车辆整体振动幅度较大;而采用改进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悬架行程、轮胎位移和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较小,车辆整体振动幅度较小。采用改进神经网络PID控制车辆悬架,能够抑制路面噪声激励对车辆振动幅度的影响,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赵钰锟  顾文龙 《科技信息》2011,(27):I0059-I0060
通过对AGV运动学模型进行分析,针对AGV在未知环境中的避障问题,将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形成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对AGV行驶环境进行分析,将障碍物信息输入控制器,从控制器输出数据中找出避障最佳路径,利用模糊神经网络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提高AGV避障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行程时间预测做为智能交通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道路导航、乘客出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方法很少考虑到交通拥堵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时空特征深度学习模型,模型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去学习行程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距离以及交通拥堵状态信息,通过注意力机制从通道和空间上两个角度去捕获影响行程中路段通行时间的异常信息,采用双层的长短时记忆网络去学习行程中的路段序列信息,最后通过多任务的学习机制从路径和路段两个角度出发去预测路径通行时间。本文提出的方法与DEEPTRAVEL模型相比,预测精度在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提升了8.23%和20.79%。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旅行时间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交通卡数据的乘客个体路径选择模型,克服了传统路径选择模型只考虑群体路径选择的弊端。通过分析轨道交通刷卡出行的特点,建立了乘客旅行时间模型,确立了各旅行时间要素并分析了其独立性。对出行要素进行了估计,计算出路径旅行时间,提出了乘客个体的出行路径选择模型。以北京地铁网络为案例,分析了乘客个体的路径选择,并用实际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短时公交到站时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国公交运营特点,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电子票务收费系统收集的车辆实时信息,建立了路段和站点补偿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分别预测车辆的路段行驶时间和站点停留时间.路段预测模型的输入是所有重合线路的站点行驶数据,改变了现有预测模型只采用单线路数据的不足.以济南市一条实际公交线路为例,利用VISSIM模拟专用道和非专用道两种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