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对某再生水厂两级生物滤池脱氮工艺的甲醇投加量进行优化,在2年的实际监测数据基础上,采用线性分析拟合得到甲醇投加量与进/出水总氮质量浓度、水处理量、日均温度等因素的相关方程,为一线工人确定精准投加甲醇量提供了便捷的操作指导。实际运行1年后,出水指标全部合格,甲醇-总氮去除比达4.16。采用以上优化措施降低了脱氮过程中甲醇的投用量,节约了甲醇投用成本。 相似文献
2.
胶体氯化银抗菌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抗菌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AgNO3溶液中添加NaCl溶液,形成胶体悬浮液,利用化学沉积法制备胶体氯化银膜。在胶体氯化银膜表面分别添加大肠杆菌(E.coli)和青霉菌(penicillium)孢子悬浮液,在近紫外条件下,研究胶体氯化银膜的抗菌性能和光催化特性。结果表明,胶体氯化银膜在近紫外条件下,能够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对大肠杆菌和青霉菌显示了强大的杀菌特性。经聚氯乙烯(PVC)固定的胶体氯化银膜,在低光强度下经连续30个批次的光照杀菌,对大肠杆菌和青霉菌杀菌效果几乎没有变化,证明胶体氯化银膜在近紫外条件下的杀菌稳定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再生水的概念,阐述了再生水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再生水在煤化工企业的使用情况和再生水深度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地下水滴灌为对照,分析研究再生水滴灌后土壤中氮素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地下水滴灌,再生水滴灌后初期土壤表层的NH4+-N质量比大幅度增加,但从灌后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于灌后第9天降到灌前水平,且在各土层分布均一,无明显的向下淋洗趋势。再生水滴灌处理下各土层土壤中NO3--N的质量比普遍高于对照。各处理土壤中NO3--N的质量比沿剖面变化趋势一致,即从表层到底层NO3--N质量比逐渐增加,说明NO3--N有明显向下淋洗的趋势。但在100~150 cm深度处,NO3--N质量比开始降低。采用再生水滴灌种植黄瓜,生长季末停止灌水后不同深度处(0~50 cm,50~100 cm,100~150 cm,150~200 cm)土壤中NO3--N的质量比较生长季初分别增加38.20%,44.67%,34.94%和30.88%。 相似文献
5.
以喹啉为代表,考察了氮化合物在Ni-Mo/Al_2O_3加氢催化剂上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喹啉仅以N原子吸附;而在高温高压下,除了N原子吸附外,无N的芳环也要发生吸附。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石墨烯基银抗菌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石墨烯基银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抗菌机理研究.在石墨烯基银抗菌材料的应用方面,展望了该类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型烟气脱硫脱氮吸附催化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褐煤为主原料研制出能同时进行燃煤烟气脱硫脱氮的吸附催化剂--褐煤基吸附催化剂,研究了影响褐煤基吸附催化剂性能的因素,确定了褐煤基吸附催化剂制备的工艺流程及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原料配比、干馏温度、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影响褐煤基吸附催化剂性能;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褐煤基吸附催化剂的转鼓强度为94%~96%,碘吸附率为38%~54%,脱硫率为88%~96%,脱氮率为70%~94%.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处理了排放的废水.然而,改善废水处理工艺是必要的,以便使处理后的废水能重复使用.膜技术已成为从不同的废水中回收再利用水的最佳选择.介绍了超滤膜、反渗透膜、微滤膜和纳滤膜的特征,阐述了这些膜在再生水中的研究近况以及膜污染的类型和清洗方法,最后展望了膜工艺在再生水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载Zn白炭黑抗菌剂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取白炭黑载体,在一定条件下将具有杀菌性能的Zn2 附着在白炭黑载体上,制得含Zn2 杀菌活性成份的无机粉体抗菌材料。运用ICP、FTIR和SEM等手段对材料中抗菌离子含量、抗菌离子与载体的结合方式以及抗菌白炭黑的形态结构等进行了表征,并利用菌落计数法对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载锌抗菌白炭黑结构较白炭黑松散,且分散性好;Zn2 是通过离子交换方式结合到白炭黑上的;改性后的载锌抗菌白炭黑的杀菌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0.
PCR-DGGE在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PCR-DGGE技术,介绍了PCR-DGGE的技术优缺点,并结合当前的废水处理新技术,尤其是在新型脱氮工艺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废水生物处理中PCR-DGGE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可拉伸材料的出现解决了智能设备的刚性问题,使得智能设备能够实现柔弹性。综述了超薄材料、织物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可拉伸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包括超薄材料、织物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介绍了可拉伸材料在可拉伸电极、储能设备及晶体管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指出可拉伸材料存在材料导电性和拉伸性的平衡问题、可拉伸电极的不透气性和舒适度较差问题,探讨了其未来发展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硝酸银、高分子多糖、聚醚胺、交联剂制备棉用银系抗菌剂,通过对比实验确定了银系抗菌剂最佳配方。通过焙烘,将制得的银系抗菌剂交联固着在棉织物上,讨论了棉织物常规指标的变化以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整理后棉织物白度略微下降,毛细管效应大幅增加,拉伸强力基本不变,抗菌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王俊宏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46-50
介孔SBA-15分子筛因具有较大的孔径、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厚的孔壁,在催化、吸附、分离、药物控释以及化学传感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介绍了介孔分子筛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就SBA-15基功能材料在吸附应用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最后展望了SBA-15功能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采用脲基Gemini表面活性剂(L-12,L-14,L-16)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蒙脱土进行改性分别得L-12-MMT,L-14-MMT,L-16-MMT,CTAB-MMT,并通过FT-IR,TGA,XRD,SEM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不同条件对除草剂双草醚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表面活性剂改性蒙脱土的层间距由1.238 nm分别扩增到2.316,2.472,2.666,1.944 nm;随着CEC(阳离子交换容量)、改性蒙脱土用量、接触时间的增加,双草醚的去除率(R(%))也随之增加.采用1.6 CEC改性蒙脱土,当其用量为0.12 g,去除率趋于稳定,R分别为90.9,94.7,97.7,95.2,而未改性的蒙脱土的R仅为11.7;接触时间达到60 min时,吸附趋于平衡,R趋于稳定.由吸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了其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方程,平衡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7.66,138.27,154.73,139.05 mg·g-1.该研究有望为农药污染水体的净化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浓乳液模板法制备三聚氰胺-间苯二酚-甲醛多孔树脂,将其热解后得到了可用于二氧化碳吸附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研究了浓乳液模板的分散相体积分数和三聚氰胺含量对多孔碳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浓乳液模板分散相体积分数为90%的条件下制备的多孔聚合物具有丰富的通孔结构。经过热解后,得到了兼具无机碳骨架和有机氮活性位点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热解温度和三聚氰胺含量对多孔碳材料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最高可达到3.32 mmol/g,同时表现出良好的选择吸附性和再生性。 相似文献
17.
抗菌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开发新型的抗菌复合材料 ,开拓传统材料的应用范围 ,掌握抗菌材料的研究方向 ,选择剖析了典型的抗菌材料。从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方面 ,讨论了材料的特性与抗菌功能相结合的常用途径。通过分析和对比 ,对已取得的关于抗菌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归纳出制备抗菌复合材料的一般工艺过程 ,探索研制具有良好综合性能抗菌材料的工艺和方法 ,结合目前实际状况 ,提出了设计和研制抗菌生物材料的思路 ,为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抗菌复合材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无机抗菌材料及其抗菌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功能材料领域,以抗菌杀菌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材料,尤其是具有无毒、抗菌功效持久等特点的无机抗菌材料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介绍了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机理、抗菌特点以及该类材料的应用领域与前景,提出了抗菌材料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提高红外隐身涂料的性能,采用微胶囊技术对相变材料进行封装,将其制成红外隐身涂料并应用于军事目标中,以控制目标表面热惯量及表面温度,消除或降低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差别,从而实现对背景红外特征的模拟.根据一般目标表面温度和相变材料所满足的条件,分别以聚酰胺为囊壁材料,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石蜡为囊芯制备了3种不同相变温度的微胶囊相变材料,经过性能测试符合预期要求.并将其制成红外隐身涂料后涂覆在卡车模型上,结果表明,在荒漠丘陵热图背景下,明显提高了目标的红外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城市再生水作为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水源,冬季工况下,锅炉补给水预脱盐系统出现严重污堵现象。为考察预脱盐系统污堵成因开展试验研究,对城市再生水进行水质分析检测,对系统内部污堵物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系统内部黏泥以有机物为主,且城市再生水中COD、BOD、NH3-N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进而导致微生物滋生,造成系统污堵。可采用以BAF或MBR工艺为主的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提升水源水质,确保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