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思思 《科技信息》2009,(18):275-275
本文介绍了影响雨水口设置的多种因素,经过计算得出在雨水口型式确定的情况下,雨水口的设置间距随道路宽度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任务就是及时地汇集并排除降水形成的地面径流,消除地面积水对人们的影响和减少积水对路面及路基结构的破坏,雨水廿就是道路排水系统的重要构筑物。本文说明了影响雨水口设置的多种因素,从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和布置位置等参数说明了市政工程设计中雨水口布置的常见方法。并以清远地区为实例说明了雨水口布置间距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雨水口是城市道路上收集雨水的排水设施,在进行城市道路及排水工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在道路上合理设置雨水口,本文从多方面对城市道路雨水口的设置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雨水口是城市道路上收集雨水的排水设施,在进行城市道路及排水工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在道路上合理设置雨水口,本文从多方面对城市道路雨水口的设置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道路硬化面积的迅速增加,雨水的下渗难度增加,地表雨水汇集速度快,地表径流量大,从而导致城市局部地区排水不畅,形成积水甚至内涝,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经济损失.该文主要阐述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如何根据雨水口的汇水面积和形式确定雨水口的数量,根据道路设计合理布置雨水口的位置.以便及时收集地面径流,避免因排水不畅形成积水,影响道路交通和行人安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道路坡度(横坡1%~2%、纵坡0.3%~5.0%)和径流量(0~70 m3/h)对雨水口泄流效率的影响,搭建了比例为1∶1的试验平台,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泄流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径流量越大,纵坡越大,泄流效率越低;横坡每提高0.5%,雨水口的泄流效率约提高10%。将孔口出流方程对数据进行拟合所得公式与其他文献提出的经验公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对标准型平篦式雨水口,前者的拟合效果更好。基于拟合公式,提出雨水口布置的设计思路,推导了布置间距的计算公式,并将其应用于雨水口布置间距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环保型雨水口是控制道路雨水径流面源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初期雨水污染有突出的减控效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环保型雨水口复杂的径流污染调控过程,目前尚缺乏合理和系统的模型概化手段,因而难以有效评估其径流污染调控效果.在全面梳理常见的环保型雨水口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将环保型雨水口概化分为弃流型、截流入渗型和人工填料型3类,考虑不同类型环保型雨水口复杂的径流调控与污染物削减环节,针对性地开展水量水质耦合模型构建,并利用设计降雨数据进行模型试算与效果评估.模型试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模拟均匀降雨、单峰降雨、双峰降雨和间歇降雨条件下的雨水口外排过程,满足水量平衡与污染物守恒.利用模型模拟能定量分离环保型雨水口不同环节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评估了3类环保型雨水口径流调控与污染物削减的效果.相关成果能为环保型雨水口的规划设计与效果评估提供有效的模拟技术支撑,进而促进海绵型道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具有上下两层结构的城市洪水综合试验平台,使用三维超声多普勒流速仪(ADV)测量较大水深条件下雨水口周边流速与紊动强度的三维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当来流水深较大时雨水口中心会出现一地漏漩涡,来流与漩涡共同作用引起雨水口周边流速显著增加.漩涡中心处流速相对较大且流速纵向分量与来流方向相同侧平均流速大于相反侧,各试验工况条件下最大流速均位于雨水口下游边缘附近.雨水口引起的漩涡增大了水体的紊动强度,紊动强度的平面分布与流速平面分布较为类似,工况2条件下平均湍流动能由水槽进口处0.004m2/s2增加至雨水口下游边缘处0.145m2/s2.水体剧烈的紊动效应使底床摩阻的影响相对减弱,流速沿垂线呈常数型和线性型分布,不符合明渠水流对数型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路面排水(雨水口)设计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智强 《厦门科技》2001,(Z1):30-31
提出布置于道路截水点的雨水口间距计算方法,避免工程实践中的盲目性,促进城市道路路面排水设计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的雨水系统规划与设计的随意性较大,致使雨水口布置不合理,路面雨水不能快速排除,从而形成水膜或积水,间接影响路交通安全并造成过多的雨水渗入路面,影响路面结构性能。对天津市区内各等级道路汛期路面积水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天津市城市道路雨水口布置的现状与弊端,对不同道路等级的城市道路路面雨水计算参数进行整理,针对每一等级道路列出相对应型式的出水口;针对不同道路纵坡,分析计算其相对应的较为科学的雨水口间距;给出道路最低点雨水口位置确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北方平原城市雨水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北方平原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河道水位顶托、夏季降雨集中以及雨水口的收水情况,对集流时间、汇水面积、径流系数、暴雨重现期、淹没流速、雨水口等几个市政雨水管网设计中的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选取最佳值,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李六生 《科技信息》2009,(24):294-295
针对北方平原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河道水位顶托、夏季降雨集中以及雨水口的收水情况,对集流时间、汇水面积、径流系数、暴雨重现期、淹没流速、雨水口等几个市政雨水管网设计中的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选取最佳取值,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卓敏  丁春梅 《科技信息》2010,(31):I0017-I0017
从完善城市排水系统、雨水口设计、防洪标准、行道树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城市市政排水系统的防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目前雨水利用存在的径流污染情况,从雨水污染源规划-地表径流处理-雨水收集口的设置-雨水汇处理的一个完整的雨水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城市雨水作为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的开源节流方法,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能达到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时,需要合理确定地面集水时间。近年来推行的海绵型道路建设改变了以往路面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通过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化带、溢流雨水口等多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共同作用,延缓雨水进入管渠系统的时间,使海绵型道路的地面集水时间较普通道路发生了较大变化,不适合直接套用以往的工程经验数  相似文献   

16.
考虑城市暴雨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特点,选用合适的地表径流系数计算雨水口汇集的待排水量.将暴雨在雨水口汇集、管道传输和泵站排出的过程看作为一个多级串联的排队系统,同时根据城区不同重要等级确定其排水等待时间约束,通过计算防汛泵站及管网的建设与运营费用,构建以总成本和最长排水等待时间为双目标的城市防汛泵站选址模型.通过嵌入禁忌搜索算法改进遗传算法,求解复杂的防汛泵站非线性选址问题.实际案例分析表明多级排水理论可以较好地模拟城市排水系统,也指出排水泵站数量、泵站地址及暴雨重现期等对城市排水系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地指导城市立交桥区的排水防涝改造,降低内涝风险,以深圳市某立交桥为研究对象,构建高分辨率城市内涝模型,采用地表积水实测资料进行模型率定及验证,模拟立交桥洞在雨水口防堵、下凹式绿地以及两者的组合措施改造前后不同降雨情景下的积水情况。结果表明,1)高分辨率城市内涝模型可以实现城市立交积水动态变化过程的准确模拟;2) 5年、20年和100年重现期降雨情景下,立交桥洞内涝严重,积水时空变化速率快,当降雨重现期为100年时,最大积水深度和面积分别高达1.52 m和1833 m2,积水深度随时间和空间的最大增长速率分别高达0.04 m/min和0.23 m/10 m;3)组合措施的内涝削减效果优于不同改造措施单独使用时的削减效果,100年重现期降雨情景下,单独采用雨水口防堵和绿地下凹措施,仍然存在0.6 m以上深度的积水,而组合措施可使内涝积水深度小于0.5 m,内涝持续时间缩短至30 min内,可有效地缓解桥洞内涝。  相似文献   

18.
从北京市交通干线13处有代表性地点的雨水口及雨水井中取得砂样,研究其粒径分布、真密度及沉降速度等沉降性能,采用标准筛分法分析其粒径分布,使用浸液法分析其真密度,使用显微设想法分析其沉降速度,获得交通干线雨水中砂粒的沉降性能基础数据,为后续雨水管道用沉砂池的设计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炜宁 《科技资讯》2009,(18):140-140
现代景观要素的细部设计很重要,一个景观的好坏不仅要看结构,也要看细部,从台阶的尺寸,雨水口的处理,到镛装图案建筑的立面种植方式都很关键,要反复推敲。道理很简单,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既然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抓紧时间学习,相信戒目的景观设计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车载信息服务影响下驾驶人的注视特征,设计并实施实车实验,采集驾驶人注视点数据,分析不同条件下注视点分布范围与位置。使用车载信息服务后,驾驶人对前方道路区域的注视面积显著减小,驾驶人注视点位置更接近于地面,前方道路区域平均注视比例显著减小,注视持续时间则无显著变化。比较车载信息设置于不同位置时注视分布变化,结果发现:设置于位置1时,注视分布面积与前方区域注视次数比例变化最大;设置于位置3时变化最小;设置位置2时,变化居于前两种情况之间。上述现象表明,使用车载信息服务后,驾驶人获取前方道路信息量减少,前方道路区域相对其他区域的重要程度有所降低,但信息提取难度无明显差异。此外,车载信息系统适宜的设置位置排序分别为位置3、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