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我国东北国有林区近20 a的森林资源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虽然该区森林资源总量有所增加,面积和蓄积占全国森林面积和蓄积的比例达到13%和18%,但林种结构、树种结构变化极大,用材林面积比例仅为31.45%,而防护林和特用林占68.55%;落叶松和桦树占51%,水曲柳等珍贵树种仅占2.72%;森林质量严重下降,林分平均胸径逐渐降低,仅为13.2 cm,平均郁闭度0.61;第八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相比,虽然林木采伐总量下降了6.84%,但采伐发生面积却增加了35.12%,原因是采伐小班每hm2出材量下降了42.76%;采伐65%发生在中幼龄林,采伐量占总量的46%,而中小径材量比重达到47%.一些林区已经无材可采,中、小径级采伐量已占采伐量的52%,林相越来越稀疏,采伐径阶越采越小的隐患明显.科学的森林经营措施是加大珍贵树种资源培育,加强森林采伐监管,合理划分林种结构,坚持调减采伐量,使森林资源得到较长时期的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2.
红松是我国的珍贵树种之一,又是东北林区的乡土树种,以它为主的温性针阔混交林是东北东部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红松的材质优异,是大径特用材珍贵树种,享誉中外。根、枝、皮、叶、花、果实、种子均可利用并有较高经济价值。但是,由于对森林的集中过量采伐,红松已所剩无几,加强红松资源的增殖保护与合理利用可收到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介绍了人工增殖抚育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3.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又名果松、海松.是裸子植物门松科松属的常绿乔木,是世界上珍贵树种之一。红松是东北东部山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地带性耐寒树种。它材质优良,树冠圆锥形,丰满、壮丽、老时平顶;枝叶稠密、碧绿。既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又是珍贵的木本油料树种,还可做为城市绿化树种。红松果仁含油率达65%-70%,油的品质不亚于橄榄油、  相似文献   

4.
长白松是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长白松种群数量愈来愈少.通过对长白山长白松天然种群分布状况、伴生植被、土壤特性的调查,分析长白松种群现状;从长白松种群的群落结构、演替特征、天然更新和管理缺陷等方面探讨长白松的濒危机理,提出长白松的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省区,其特性:喜光、抗寒、耐干瘠,适应性较强,是造林的重要用种,而红松,主要分布长白山、完达山及小兴安岭,种子可食用是用材兼坚果两用林。文章对樟子松嫁接红松建立红松无性系用材林和坚果林做了介绍,具体的介绍了在生产忠嫁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估算区域森林碳储量,应用湿烧法测定长白山林区14个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有机含碳率,利用分析树种的单木生物量方程计算林木全株的平均含碳率.结果表明:14个树种的全株平均含碳率分别为色木槭44.56%、山杨48.77%、紫椴49.44%、春榆38.59%、风桦49.76%、白桦45.08%、怀槐45.53%、水曲柳45.37%、胡桃楸45.38%、蒙古栎48.40%、臭冷杉52.20%、樟子松50.26%、落叶松50.79%、红松53.39%,表现为针叶树种含碳率高于阔叶树种;树种全株加权平均含碳率与其器官的平均含碳率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差值在1.39%以内;各树种不同器官含碳率变化范围介于33.98%~53.98%,整体表现为干枝根叶;种内不同器官的变异系数介于1.10%~7.98%,器官含碳率的种间变异系数介于7.60%~11.29%.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表明:同一树种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差异显著性水平不同,没有一定的规律;在器官含碳率水平上,部分树种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国家珍贵树种名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自然》1993,(1)
珍贵树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975年原农林部曾发布过一个关于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珍贵树种的通知,使一些珍贵树种得到保护.但十多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在人工林稳步增加的同时,一些珍贵树种资源急剧减少,一些珍贵的用材林木、经济林木和药用树种濒于枯竭,濒危珍贵树种的种类大大增加.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资  相似文献   

8.
红松是我国的重要珍贵用材树种之一,同时也是东北林区的乡土树种,它以优异的材质和独特的多种实用价值闻名于世。红松不仅能给人们生活提供优质的木材,而且红松的种子又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食品和保健食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种群的调查,分析了各树种重要值及种间联结性,确定了培育的目标林种.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的物种组成丰富,优势树种明显,白桦和蒙古栎在杨桦林中占有绝对优势;红松与白桦、蒙古栎、色木槭、山槐、山梨和紫椴表现为正联结关系,红松与暴马丁香、黄榆、假色槭、毛山楂、山杨和水曲柳表现为负联结关系;主要培育目标林种是紫椴和山槐,应适当间伐暴马丁香、假色槭.  相似文献   

10.
金沟岭林场混交林TWINSPAN分类及演替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WINSPAN分类方法,对吉林金沟岭林场混交林进行了数量分类,并分析了混交林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将研究区域混交林分为7种森林类型,其分布特点是从白杨榆杂阔叶混交林到云冷杉红松混交林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大,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云冷红-椴枫色针阔混交林,其次是云冷红-白杨枫椴针阔混交林,这两类混交林合计比例为554%,该区的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所占比例仅为84%。说明云冷杉红松针阔混交林是金沟岭林场的主要森林类型。演替规律分析表明,7种混交林类型呈现出明显的演替特征。总的趋势是先锋树种由强变弱,伴生树种和针叶顶极树种由弱变强,呈后来者居上的趋势,最终将形成具有稳定树种组成结构的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11.
红松花粉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及开发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是东北珍贵的多功能树种,其花粉是营养全面的药食两用佳品.吉林省现有近11万hm2红松林,花粉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利用.介绍了红松花粉的营养成分和抗疲劳、强体力、抗衰老、增强免疫、美容养颜等多种保健功能.建议搞好红松花粉产量调查,将红松花粉研究、开发纳入长白山生态食品计划,着眼于生产红松花粉第三代系列保健产品,尽早建成长白山红松花粉规模产业.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及化学能研究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及化学能的测定,揭示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能量的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中以针阔混交林生物量最高,人工落叶松林的生产量最高,并得出红松( Pinus korai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的化学能模型,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在植物分类学上属松科(Pinaceac)松属(Pinus)双维管束松亚属(Subgen.Pinus)的一种。它是我国松属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主要用材树种。在南方各省(区)森林蓄积中,马尾松约占半数;并占全国针叶树林面积的14.9%,蓄积量的6.1%。马尾松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隙及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线调查法研究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林中扩展林隙(EG)为57.17%,冠林隙(CG)为19.73%;侧枝填充(CG/EG)在11~20 a对林隙填充作用达到最大,扩散指数Iδ为0.551 7,林隙在红松阔叶林中呈现均匀分布格局;林隙产生速度为0.263个/a,CG干扰速率为0.17%/a,冠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为588.24 a.当EG面积为200~400 m2,林隙形成时间20 a时更新量最高,此后更新总量有下降趋势;林隙内不同位置更新总量变化相似,但更新树种有一定差异.随着林隙形成时间的增大林隙中心阳性树种有减小的趋势,其他位置更新树种以中性和阴性树种为主.当林隙形成时间为21~40 a,扩展林隙面积200 m2时单位面积更新株数量较大,更新量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逐渐减小.随着面积的增大林隙中心阴性树种有减小的趋势,其他位置更新树种以中性和阴性树种为主.  相似文献   

15.
前言长白山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茂密的森林而闻名于世界。长白山林区位于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其垂直分布明显分带。森林面积大、树种多,尚有大片原始森林。林中分布着种类繁多的多孔菌,它们是树木的腐朽菌,又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还原者,其中约38种可以制药,因此,对它们大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关于长白山多孔菌科的报道为数不多,仅见于李茹光、邵力平的论文和著作。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数据,运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中红松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内,红松的平均种内竞争强度为0.269 9,竞争强度随着红松林木径级的增大而减小.总体来说,红松的种内竞争强度高于种间竞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气候变化加剧,未来西南地区针叶林分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进行未来气候下西南地区常见针叶树种适宜分布区研究,为该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未来气候情景下西南地区常见的12种针叶树的气候适宜分布区。【结果】MaxEnt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西南地区12个树种的潜在分布,AUC值均达0.9以上; 2070年MPI-ESM-LR模式RCP4.5情景下西南地区12种常见针叶树种气候适宜区面积分布变化显著,包括冷杉、三尖杉、杉木、干香柏、柏木、水杉、云南松、红豆杉和福建柏在内的9个树种气候适宜区与气候最适区面积增加11.1%~412.8%;银杉和油麦吊云杉的气候适宜区面积分别增加6.0%和32.8%,但气候最适区面积减少了0.8%和3.5%;云南油杉未来气候适宜区和气候最适区的面积则减少24.0%和29.1%。【结论】西南地区针叶林中广布树种的气候适宜区面积会得益于气候变化而扩大,但云南油杉和油麦吊云杉等一些西南特有乡土树种的气候适宜区面积则会因为气候变化而缩小,因此对特有乡土树种的保护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森林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可以反映森林经营的效果。通过对2013年长白山露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概述了该林业局辖区的森林资源现状,并与1995年和200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比较,从各类林地面积、林木蓄积、林种结构、龄组结构和森林起源等方面分析了该林业局森林资源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森林面积增加了4567.3hm2,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47%,森林蓄积净增2 961 133.5m3,用材林部分划为防护林,天然林面积净增6 734.6hm2。  相似文献   

19.
以临江林业局为例,分析了1977—2008年长白山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并提出今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建议.结果表明:临江林业局林业用地面积和有林地面积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林地利用效率逐渐提高.1977—1997年,天然林面积逐年大幅减少,减少率约为37%,而后逐年上升;阔叶林蓄积所占比例大幅减少,针叶林蓄积比例大幅增加,针阔混交林蓄积占比趋向合理;1987年,中龄林面积和蓄积比例均很大;2008年林分各龄组面积和蓄积占比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5种主要森林群落细根现存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长白山5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细根现存生物量的研究发现:不同森林群落细根生物量有较大差别.其中,阔叶红松林细根生物量最高,达到5.9677t/hm^2,其次为云冷杉林(4.6305t/hm^2)、岳桦林(4.3724t/hm^2)、白桦林(4.0008t/hm^2)、山杨林(2.8699t/hm^2);不同森林群落死活细根的比率也不同,云冷杉林死细根含量所占比例最高,达40%以上,而其他群落类型相对较低,死细根所占比率都在20%以下;从不同土壤层次中细根所占的比例看,红松阔叶林在0~10cm土壤中细根含量占总根量的60%以下,其他则都在70%以上,其中白桦林最高,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