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血尿酸与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患者148例为实验组,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依据WHO诊断标准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PA)、稳定型心绞痛(SAP)3组;冠脉造影排除CHD的40例为对照组.测定所有患者的血尿酸及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两者与斑块不稳定性、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各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尿酸水平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3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与IMT、冠脉Gensini积分之间正相关(r=0.506,P<0.05;r=0.345,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两者与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临床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提高对冠心病的预诊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及累及血管支数的关系,并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予以美托洛尔治疗后QTd的变化.方法:选择19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且心电图资料完整者,据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49例和冠心病组143例;冠心病组依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分布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并结合临床分析46例冠脉造影结果。结果与结论:冠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为前降支,其次为右冠及回旋支;心肌梗塞、心绞痛冠脉造影的阳性率高,而临床仅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阳性率低;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仅凭ST-T改变,对高心病患者拟诊合并冠心病应慎重。临床无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单以不典型胸痛为表现,冠脉病变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V1、5导联T波的特征及V6导联T波和R波的特征;Tv1/Tv5〉1,V6T/R〈1/10在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分析150例因胸部不适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心电图Tv1/Tv5〉1,V6T/R〈1/10阳性率在CAG阳性及阴性组中的差异,以及随访观察CAG阳性患者中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事件发生率。结果:Tv1/Tv5〉1,V6T/R〈1/10阳性率在CAG阳性组和阴性组中分别为54.0%,14.1%,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在CAG阳性患者中,有Tv1/Tv5〉1,V6T/R〈1/10阳性患者冠脉事件发生率高于Tv1/Tv5〉1,V6T/R〈1/10阴性患者。结论:对于胸部不适的患者,心电图Tv1〉Tv5,V6T/R〈1/10阳性可提示冠脉存在病变,并可预示在CAG阳性患者中,有Tv1/Tv5〉1,V6T/R〈1/10阳性其冠脉事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探讨心电图V1、V5导联T波的特征TV1TV5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分析2012年健康体检3798人中心电图有TV1TV5(V5T/R1/10)者32例正常300例的差异,以及随访观察冠脉事件发生率。在正常人群中TV1TV5者32人,占全部体检人数的0.84%,男87.5%(28人),女12.5%(4人),男多于女(P0.01)。32人中高血压发生率46.8%(15人),均为50岁以上者。心电图TV1TV5与高血压、冠心病呈密切的相关性,并随年龄的增大而发病率增高,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oluble growth stimulator gene 2protein,s ST2)、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Hs CRP)、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7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10例,实验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64例,对照组),ACS患者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56例,均行s ST2、Hs CRP、血常规水平检测,比较各组间血清s ST2、Hs CRP及NLR,分析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s ST2、Hs CRP及NLR均高于SA组(P0.05); AMI组s ST2、Hs CRP及NLR均高UA组(P0.05); ACS组s ST2与Hs CRP、NLR呈正相关(P0.05); s ST2、Hs CRP及NLR与ACS患者在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ACS组s ST2、Hs CRP及NLR与Gensini积分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s ST2、NLR是ACS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结论 s ST2、Hs CRP、NLR的水平随着ACS病情进展而逐渐升高,考虑与冠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s ST2和NLR是ACS冠脉病变程度的预测因子,但s ST2的参考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7.
探究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02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142)与非冠心病(n=60),冠心病组根据冠脉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测定血清尿酸水平,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冠心病组空腹血糖、血清尿酸、TG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HDL-C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P0.05);各病变组血清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血清尿酸水平随病变支数增加呈上升趋势,且病变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发生风险的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杏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  王楠  马丽雅 《甘肃科技》2006,22(2):154-155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和双嘧达莫混合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0例,对照组150例,观察控制心绞痛疗效,心电图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控制心绞痛有效率为84%,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56%,降低血液粘度作用显著(P<0.05)。结论,杏丁注射液具有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及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是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9.
探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1月甘肃省华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9例,以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79.55%(P0.05),MACCE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对照组27.27%(P0.05)。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MAC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王丽梅  史继娥  陈鸿 《甘肃科技》2016,(23):121-123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选取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采用数字法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丹红注射液40m 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口服,1次/d,连用14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情况、以及两组治疗前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及NST、ΣST的变化。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14d后临床症状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达96.0%、78.0%,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14d后的心电图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达98.0%、76.0%,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及NST、ΣS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的次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43例冠心病患者经选择性冠脉造影术划分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并与高频心电图上高频切迹作相关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高频心电描记术的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81.9%,符合率为83.7%,正确指数为66.2%;对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上血管阻塞的结果与其相应导联上的切迹数不呈线性相关,而对心绞痛患者似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Q波上的高频切迹对反映冠状动脉阻塞的可能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并探讨三者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心病(CHD)患者174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68例和ACS组1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9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PCSK9、Hs CRP水平,并检测血常规,计算N/L,同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三者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清PCSK9、N/L、Hs CRP均明显高于SA组(P0.05),AMI组均明显高于UA组(P0.05).ACS患者血清PCSK9与炎症因子(N/L、Hs CRP)呈正相关(P0.05).ACS患者多支病变组血清PCSK9水平明显高于单支及双支病变组(P0.05),N/L、Hs CRP在病变支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Gensini积分分别与血清PCSK9、N/L、Hs CRP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血清PCSK9、N/L可以预测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结论血清PCSK9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促进ACS的发生、发展,血清PCSK9、N/L与ACS冠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可作为预测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葛根素及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确诊Ⅱ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葛根素及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用药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用药.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等指标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葛根素及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绞痛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对于入院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抗凝组,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共5 d,阿斯匹林肠溶片0.3 g,1次/d,3 d后改为0.1 g,1次/d,长期服用;治疗组为葛根素组,葛根素300 mg静脉滴注,1次/d,其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控制症状及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并使C-反应蛋白(CRP)浓度更快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抗凝及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治疗UA疗效优于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人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冠心病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另给予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1+5%葡萄糖500 ml,1次/d,和曲美他嗪20 mg;对照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纯应用曲美他嗪20 mg.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好转明显,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能够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和心电图疗效显著,效果理想,值得应用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和曲美他嚓联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60人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给予基本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30倒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氯吡格雷每天1次,每次50mg口服,并联合曲美他嗪20 mg口服,每日3次,疗程4周,治疗后分别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氯吡格雷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率及心电图改善率分别达96.67%和80.0%,且无明显不良副作用.结论 氯吡格雷和曲美他嗪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晓宁 《甘肃科技》2022,(11):138-141+148
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合并有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较罕见的冠状血管非阻塞型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MINOCA)。经过对糖尿病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与治疗研究,改善对糖尿病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认知及治疗效果。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9年5月收住1名女性患者,年龄69岁,因受凉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入院,入院后主诉其症状为长期胸骨后疼痛,每次发作持续15分钟左右,休息后有所缓解。既往患2型糖尿病15年,平素血糖控制差。心电图检测项目显示为窦性心动过速,V1~V5导联ST段明显升高,V4~V6双相T波,心肌坏死标志物轻度升高。心脏彩超:严重的左室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仅为35%。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多支病变(10-20%)。经过积极治疗,ST段抬高消失,LVEF在一周内升高到45%。最终诊断为由冠状动脉痉挛或微血管冠状动脉功能障碍引发的MI...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评价运动平板实验(Exercise Testin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临床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0例运动平板试验检查患者,男性20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4岁。对运动实验阳性的5例,阴性的2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运动实验阳性的5例中冠状动脉造影4例显示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1例冠状动脉正常;阴性的2例中l例为小血管病变,l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结论运动实验是早期诊断冠心病重要的检查,运动实验阳性冠心病可能性大,多为大血管病变。实验阴性冠心病可能性小,但不能完全排除冠心病,少数为小血管病变。应结合临床表现及高危因素,对可疑患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ACS患者496例,根据冠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340例,多支病变组156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并发症及治疗情况;记录入院患者首次测得的实验室指标: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GH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低密度脂蛋白(HDL、LDL)、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Tn)Ⅰ、脑尿钠肽(BNP)、D-二聚体.结果多支病变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左前降支病变、左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冠脉TIMI血流0级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住院天数、最大支架长度、总支架长度明显长于单支病变组,溶栓治疗率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患者TC、TG、LDL、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Mb、Tn水平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Glu、GHb、HDL、Scr、CK-MB、BNP水平在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左前降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冠脉TIMI血流0级、高血脂及D-二聚体水平是早发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临床诊治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对于入院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抗凝组,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共5d,阿斯匹林肠溶片0.3g,1次/d,3d后改为0.1g,1次/d,长期服用;治疗组为葛根素组,葛根素300mg静脉滴注,1次/d,其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控制症状及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并使C-反应蛋白(CRP)浓度更快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抗凝及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治疗UA疗效优于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