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与教育     
幸福是生活自成目的性的意义,是实现人的本质目的的主体愉悦,是生活主体能够体验且不断追求的生活目标.幸福的理解和大量生活现实问题需要教育;教育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它理当对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指导学生的幸福;教育是学生幸福生活的手段、工具和过程.  相似文献   

2.
幸福两件事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有人说,有了金钱才幸福;有人说,有了地位才幸福;有人说,有了名誉才幸福;有人说,有了成功才幸福;有人说,有了美色才幸福。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回答是:幸福的生活很简单,就两件事——吃饭,睡觉。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吃饭睡觉,就是幸福。"那时候,并不太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年事渐长、经历渐多,注意养生保健,才领悟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吃饭睡觉,多么简单的两件事呀,人活着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幸福生活的理解,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没有波折、一帆风顺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有的人认为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有的人认为要什么就有什么就是幸福的生活……可谓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对幸福生活的理解是——忙碌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前不久,一位在技术部门工作的好友,一脸迷惘地对我说:"每天  相似文献   

4.
健康的意义。有人问赫拉克利特身体健康的重要程度,赫拉克利特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无法表露,文化就无法施展,力量就无法战斗,知识就无法利用。"生命因健康而快乐,因疾病而枯萎。有了健康,才有一切。活着的意义。一个满脸愁苦的病人问安提丰:"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安提丰说:"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下去。"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为了探讨,为了知道自己还不知道的事情。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贵重的财物。毕阿斯出生于古希腊普里埃耶城。一次,当  相似文献   

5.
希望,是想象力的收获,幸福是希望的终值。再美好的愿望也走不出现实的田地,幻想终究被拍扁,插入书橱,回归理性,理出逻辑。企业是人类创造的虚拟体,有中枢、有组织、有机体,人的追求就是企业的追求。人把自己的希望放大,并植入其中,期盼收获放大的幸福。希望也在此落定、进入凡尘,幸福被套上经济的外衣就是财  相似文献   

6.
现代城市中,个人能力和社会凝聚力对市民的幸福至关重要。学习型城市建设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和社会凝聚力,来实现个人和城市发展,进而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强个人能力和社会凝聚力:确保每个公民和居民有机会接受并获得基本技能;鼓励并让每一个人能够积极参与所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保障性别平等;创造安全、支持、包容的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7.
试论幸福     
生活于建设“四化”之际,处于改革开放之时,每个人都企求生活也现代化,企求生活幸福.岂止今人!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企求自己的生活过得美好、舒心,他们将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生活美其名曰“幸福”,终身不懈地去追求它,为它而奋斗.因此,古来思想家们都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同本性.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幸福呢?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由于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生活经历的差别.以及由此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差别,特别是对人的本性的理解不同,因而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同,众说纷坛,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健康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健康是生活的最终目的。健康是提高生命的基础,健康是生命真正的春天。健康是社会最大的财富,健康是人生的无价之宝。全家的健康,才能给家庭带来天伦之乐和富裕幸福;全民的健康,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国家兴旺发达;健康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学习、劳动、贡献,即生活是否幸福;健康和国家、民族、家庭、个人及至全人类的命运密切相关;健康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和谐幸福;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最宝贵财富;健康是永恒追求的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9.
韩升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2):96-101,111
公共权力是一种维持、调整和发展社会生活基本秩序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力量。公共权力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这是公共权力道德维度的理论基础。积极发挥道德的作用,对于公共权力异化的克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公共权力的道德指向是善的实现,而善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加以理解:实践描述层面上,具体的善就是确保主体的权利实现;价值规范层面上,最终善就是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人生活的终极目标,旅游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旅游发展的初衷就是要服务于人的旅游和幸福生活的需要.但在消费社会里以消费为目的大众旅游逐渐背离了旅游发展的初衷——让旅游者成为消费者、旅游活动成为消费活动,从而遮蔽了旅游之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旅游发展幸福悖论的实质是“旅游发展”和“人的幸福”这二者之间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错位.从旅游发展中的异化现象入手,论述了旅游发展幸福悖论的内涵,提出了旅游健康发展的伦理价值指引:为了破解旅游发展的幸福悖论,必须确立人的幸福是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树立以发展伦理价值原则为指导的新型旅游发展观,践行合乎伦理的旅游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说“俭”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由来已久,本义当为自我约束、自我克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放肆,突出人的内在修养。由此引申为节俭、俭省,是说人们生活消费的节约、俭朴而不事奢侈浪费,这其实就是一种生活观和消费观。这种观念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再让人们回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是不可能的,但人们追求生活美好、幸福,不断改善生存质量的任何时候,倡导节约俭朴、摒弃浮华奢侈却永远不失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育源于生活,最终又必然回归并服务于生活。德育通过回归生活,采用亲切可感的形式引导学生实现个体德性的超越,进而引导个体追求鲜活的德育化生活体验,最终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德育观,从而过上健康、幸福、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综合的表现就是幼儿愉快、健康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生活课程就是要关注儿童幸福,努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应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融合的统一体。我们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找人生幸福的注脚。禅宗和儒家在人生现实追求上的不同,源于其各自的理论学说不同,这也决定了在实现幸福的道路上各自采取了不同的途径。但是,在寻找幸福的真谛中,禅宗和儒家得以交汇的地方是寻找幸福生活的圭臬。他们都强调了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认为天地与我一体是理想的境界。佛教的心灵安宁和儒家的"内圣外王"生活追求都是生命寻找诗意栖居难以割舍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幸福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总是追求幸福的。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拥有创造人生幸福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其幸福感却在弱化。人生目标追求的过度物质化,使大学生的幸福感变得片面化;理想信仰追求的混乱,使大学生的幸福感变得无根化;生命情感的异化,使大学生的幸福感变得疏离化;人生责任的缺失,使大学生的幸福感变得虚幻化。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幸福性原则应该培养大学生过安静生活的能力,重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充实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引导大学生走责任化、个性化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6.
斯宾诺莎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而哲学的宗旨则是引导人们寻求幸福。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斯宾诺莎更以追求全人类最高幸福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他把理性主义贯穿于其幸福学说中,力图倡导一种“放弃迷乱人心的财富、荣誉、感官快乐”,追求自然永恒的必然性知识,以求得心灵与自然融合的理性主义幸福观。他关切的是怎样使得世人以上帝为楷模过纯正的生活,通过对上帝的理智的爱,臻于幸福之境。  相似文献   

17.
"安全工作不是中心,影响中心"。不发生安全问题一切都好,一旦发生,中心工作就要停下来,查隐患、挖根源、补漏洞,这些都是亡羊补牢的工作。理想、事业、家庭、幸福等一切都建立在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只有自由健康的活着,学习、创业、享受生活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8.
张琴  刘桂芬 《科技信息》2007,(10):16-17
先秦道家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他们主张顺其自然、清静无为、“见素抱朴”的幸福观,认为合于道或自然,顺从人和物的天性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动乱不安,残酷黑暗,他们无法反击也不愿同流合污,只能在现实生活中采取消极的避世态度,转而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做到无为、守弱、不争,无欲,以达到逍遥自由的人生幸福最高境界。他们这种幸福观念,对于我们调节心理状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今天的社会主义幸福生活仍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大量描写了死亡现象,并深切地表达了他对于死亡的态度,作品浓缩了他的死亡意识。他认为,人类本就生活在死亡之中,生与死是并行不悖的,对待死亡不要太认真。然而,正是死亡崭露了生命之存在的意义,是死亡让活着显得完满。这就是其对于死亡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20.
在企业这个组织内培养员工建立正确的人生幸福观和让员工有幸福感是企业管理的新课题,企业家除了提供给员工物质报酬外,还要提供给员工精神报酬,这是对企业管理更高的要求,毕竟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西方管理学更多的是关心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和员工的外在表现,要想做到幸福管理,必须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人手,走中国化幸福管理之路,传统的儒家哲学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人最重要的是追求物质外的精神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