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腾崇拜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少数民族服饰中现存的图腾崇拜遗迹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人们能够较清晰地看到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信仰在其服饰上的投射 ,探讨其中所渗透的民族历史文化及特殊情感可以再现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进化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图案、配饰、手工艺术等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即弘扬了民族文化又丰富了现代设计,但同时也要注意符合现代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源远流长,而人物纹样是中国传统纹样史上较早进入装饰领域的纹样之一。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大多数学者对于人物纹样的研究都是与年画、家具、青铜器、玉器或是漆木器相关,传统服饰中的纹样研究也一般聚集在动物纹样、植物纹样,而对于服饰中人物纹样的研究却是没有前者广泛。江南大学"传习馆"丰富的服饰收藏,为归纳、探讨民间传统服饰中有关"人物纹样"的主题提供了各类素材,从中可以总结出不同题材的人物纹样在传统服饰中运用案列,继而探析民间的信仰与民俗寓意。  相似文献   

5.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原因,惠东妇女服饰纹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本文对惠东妇女服饰纹样的审美特征和表现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楚墓出土的纺织服饰品中发现,其纹样装饰显示出与北方迥然不同的装饰风格。它呈现出的是一个飞动活泼、神秘富丽的神异世界,这个世界富于折线之美、生活之美、飞动之美、信仰之美。  相似文献   

7.
惠安女服饰有独特的地域特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服饰纹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色彩强烈,呈现出特定的文化内涵。通过实地调研惠安女服饰纹样的设计种类、表现手法、色彩运用,论述了惠安女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该服饰纹样的研究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审美具有时代特征性和民族文化性。对数字插画的民族化创新与突破,一方面要掌握好数字绘画的技艺,同时把握好数字时代语境下的插画审美特征。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视觉元素是数字插画创新的丰富资源土壤,要充分研究和利用。本文从彝族服饰纹样元素中所蕴含美的意味与形式,及其装饰审美等方面,来探究民族文化视觉元素,及彝族服饰元素在数字插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苗族服饰纹样构成形式比较独特,大致可归纳为抽象化构成、复合化构成和随意性构成三大类。在此指出了苗族服饰纹样在数码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并论述现代数码服装设计对苗族传统服饰纹样进行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类奇异奇摄动系统边值问题.通过几何奇摄动理论构造了系统的奇异轨道,并用交换引理证明了解的存在性.最后用该方法研究了一个经典半导体模型.  相似文献   

11.
提出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面部民族特征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通过建立中国各民族人脸数据库,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其进行特征提取,构建民族特征的弹性模板用于采集面部全局和局部特征;采用多特征分类器对数据集进行学习,最终对人脸的民族特征进行判别;利用代数特征方法和几何特征方法对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几个民族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82.2%和92.3%。相关的研究工作不仅完善了中国各民族特征和识别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同时也为民族识别提供了新的科学手段,并且丰富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表达主体发育程度不均衡、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表达客体态度消极、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表达方式不合理。这就需要采取措施完善我国的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表达机制:一是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表达能力,培育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表达主体;二是畅通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健全完善网络利益表达;三是营造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表达环境,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利益表达;四是完善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表达方式,充分利用体制内表达方式;五是建立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表达机会公平机制,确保表达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各类矛盾和纠纷其实都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的城市环境不利于少数民族的融入;二是少数民族自身对于既有城市环境的不适应。前者涉及城市建设的模式或目标设计问题,后者涉及少数民族城市化中的素质准备问题。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推进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的两大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4.
刘立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2):176-179,186
介绍了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的特殊性以及语料库在研究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中的作用,指出目前国内仍无以民族语为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因而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和语言迁移缺乏自然语料和数据。据此提出有必要建设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并从建库目的和规模、语料抽样、语料加工与标识、语料库赋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具有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对自然的知恩图报意识,并将义务观、善恶观从人类社会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这些朴素而深邃的生态伦理观是可供我们借鉴、继承和弘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尤其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学校要以创新培养学生能力的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大学生的"四个能力建设"(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开拓创新,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的概念和流程引入到少数民族干部培训中来。并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流程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从全球化的特定时代环境出发,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轨迹、文化形态进行了回顾与反思。通过电影管理观念及制度、电影创作主体、形式等因素的分析,对少数民族电影如何适应全球化语境,并从中求得生存,为实现中国电影文化真正的多元与完整提出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以渔猎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具有崇尚、敬畏、顺应自然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随着生态环境无法承载人类的高强度开发和污染的加剧,三个民族的渔猎活动基本衰退,面临着生存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转型与调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推进渔猎民族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渔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解构中国少数民族:去东方学化还是再东方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识别或中国政府对其境内少数民族的政治构建遭到了来自西方的中国研究专家们的解构。在这种后殖民批评式的拆解中,中国的少数民族承认和包容政治被当做了对于少数民族的歧视和排斥政治,中国的世居少数民族问题被搅混成了侨散居少数族裔问题,中国的民族识别问题被当做了内殖民主义或内东方学问题。然而,刀诡的是,尽管在其笔下中国少数民族被中国政府当做了内部的东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把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承认政治东方专制主义化的取向,在中国学界不仅没有激起有力的批判性回应,反倒生成了许多诸如对少数民族去政治化、民族共治、唯个体公民权利论之类西方学畅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