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安宫牛黄丸炮制特殊,以"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础、"阴阳五行"理念为依据,对药材逐味使用不同于其他同质产品的辅料及技艺进行深度炮制,如朱砂特殊的水飞及后续工艺、珍珠用豆腐蒸制等。其制作技艺也非常精良,合坨时需经"打百锤""圈百日"等独特工艺。制作药丸需特殊的手工推丸技艺,挂蜡技术十分讲究火候与手法,经特殊手段外裹的金箔具有镇静安神的独特疗效,同时对于保持药力不散至关重要,属于几百年秘而不传的古法绝技。  相似文献   

2.
蕲簟,是李时珍家乡蕲春的"蕲州四宝"之一,曾为贡品,被唐宋诗词竞相吟诵.目前,蕲簟已经消失,其制作工艺也已失传.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湖北蕲春县蕲州镇王要村刘家咀明代墓葬中出土的蕲簟、湖北蕲春竹类样品制成的竹炭进行超微结构比较分析,发现蕲簟和水竹的部分纹孔均呈1~2列纵向排列,推测明墓出土的蕲簟原植物(蕲竹)即为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Oliver及其近缘种.进一步对古代诗句中蕲簟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出土蕲簟与诗句中描述特征基本一致,并结合出土蕲簟断面超微结构分析,对蕲簟加工工艺进行了探讨,为复原蕲春历史名物"蕲簟"文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美人鱼的传说由来已久。据说最早是兄弟二人在加勒比海对面海域中捕鱼时,捕到一头大虎鲸,剖开其肚子发现一条上半身似人下半身是鱼的怪物的残骸,于是海洋有"人鱼"的说法就传开了。早在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古书中就有美人鱼的记载,并说它能发出人声,巴比伦人认为它是"鱼神";我国古代也有关人鱼的记载。传说美人鱼身体  相似文献   

4.
正据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由此可见,经脉乃是人体之根本,不可不通。源于光绪年间的"沙袋循经拍打疗法",是将经络学说与武术技法相结合,用30多味中药经过特殊工艺炮制成药沙装入沙袋,利用沙袋沿人体经络运行路线,进行多批次、多人次、循环拍打使经络得到疏通的中医物理自然疗法。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是丝绸之府,是古丝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义乌古称"乌伤",与古代丝绸之路有一定的联系。据古书记载,最早发明蚕桑丝绸的女子"马明王"就出生在义乌。民间流传的《祈蚕歌》唱道:"马明王菩萨到府来,到你府上看好蚕;马明王菩萨出身处,出世东阳义乌县……"义乌虽然深处内陆,但远在明清时期,就有义乌人出海下洋从事丝路贸易。2014年9月26日,中国国家主  相似文献   

6.
<正>平遥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伤寒时瘟金庄家,胎前产后道虎壁。"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在山西乃至冀、鲁、豫、陕、甘等地均久负盛名,是中医妇科学发展传承史上的典型代表之一,医术传承29代,历时近千年。王氏中医妇科有着较为完整的中医妇科学术思想体系,有诊治妇科病的独特思维方法,有历代传承的秘方验方,有特殊的中药加工炮制以及制作丸、散、膏、丹的技艺,有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和内  相似文献   

7.
有了文字,人们就可以"看见"思想,记录语言。人类从此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流。7万年前,古代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图案和标记传达信息。1993年,南非国家博物馆考古学家克里斯托弗·亨塞尔伍德发现了两块保留有7.7万年前的古人刻画的抽象符号的石头,这是人类通过符号表达思想的最早证据。人类祖先在亚欧大陆的许多洞穴中和岩壁上留下了大量的神秘符号,人们推测它们可能被用来表达某种精神领域的活动。古代北美印第安人在科罗拉  相似文献   

8.
正说起人类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传染病,乙肝绝对算得上名列前茅。乙肝病毒的发现历史KP Discovery我国古代虽然没有"肝炎病毒"之说,但是从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病毒性肝炎很可能是一个古老的病种,因为早在汉代,当时的名医张仲景就在他的著作《伤寒杂病  相似文献   

9.
2 000年前,酒令=法令! 饮酒游戏在古代被称为"酒令",据史册记载,最早萌芽于西周后期,距今已近3 000年.但当时酒令的宗旨是节制人们饮酒,是一种森严的礼仪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绘制壁画最早的国家之一,近年在甘肃秦安县大地湾发现的地画,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是我国最早的绘画艺术,春秋时代,已有在建筑物内绘制壁画的文字记载,秦汉以来,出现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宫廷壁画和殿堂壁画。《新华文摘》1982年第5期  相似文献   

11.
月光与植物     
众所周知,植物生长要靠太阳.可你知道植物生长与月光也有着密切关系吗? 科学家发现,月光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些长期未经月光照射的树林,往往木质松弛,树干细弱易脆,半数枝叶干枯.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古代金属工艺装饰中,有一种称为"鎏金"的技艺,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冶炼文化的巅峰技法。鎏金工艺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镶金方法,也称火镀金,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我国古代金工艺的光辉成就之一。传统鎏金技艺起源于战国中期,在汉代得到了初步发展,唐、宋、元、明、清逐步发扬光大。位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与五台山佛教寺庙群之间的朔州.因为历代信众供奉鎏金铜佛像,使传统鎏金技艺在朔州  相似文献   

13.
正鎏金技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开创研究、不断探索总结才创造出的工艺。是传承两千多年的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主要是将金和水银混合成"金汞剂",涂抹在铜或银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附着在器面不脱,用于提高器物的光亮性和色泽度,从而增强金银铜器的观赏效果,谓之"鎏金"。始于战国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璜,用七块玉石和两枚鎏金的铜兽制成,是已发现的最早的鎏金器物。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最早记载"太原"的文献中,首推《尚书·禹贡篇》和《毛诗·小雅·六月》.前者是为"既载壶口,治滩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后者则为"薄伐严狁,至于太原".虽然二者指的太原都还不是现在的并州,但这应该是最早明确提出"太原"这个词的记载.  相似文献   

15.
6号陵的陪葬墓编号为M182,是一座阶梯墓道土洞墓。清理墓道时,在距地表深度2.2米和5.4米处,先后发现两个由4根长方木组成的"井"字形方架,应该是仿唐墓的"天井"。在填土中出土了二十余块绿釉陶罐残片。在墓道与墓室之间,有甬道相连,在甬道外的墓道两侧各立一长2.15米的长方木,上端雕有人头身像。墓室呈方形,圆转角,穹庐顶,高3.5米。可惜的是在顶部正中发现  相似文献   

16.
何志国 《大自然探索》1995,14(3):116-121
本文对1993年在四川绵阳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人体漆雕进行了研究,将其体表绘出的红色线条与《黄帝内经·经脉篇》、长沙马王堆、江陵张家山等汉墓出土的古经脉佚书记载的经脉作了比较,证明漆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直观、形象表现经脉的实物,比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王惟一制作的针灸铜人早1000多年。  相似文献   

17.
墨铜矿的晶体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善  曹正民  陈衍景 《科学通报》1996,41(24):2261-2263
墨铜矿是由硫化物层(S层)和氢氧化物层(H层)沿c方向交替排列而成,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可代表一系列类似矿物的结构特点.墨铜矿的超晶胞结构模型最初由Evans和All-mann于1968年建立,其后,为数不多的文献在承认该结构模型基础上,从组成、选矿、人工合成及类似物相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近来将其作为一种新类型的间层矿物来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对采自河北寿王坟、涞源和甘肃金川3个铜矿床的墨铜矿样品进行了电子探针、X射线和M(?)ssbuer谱测量,对寿王坟样品还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1 实验结果与讨论1.1 电子探针分析25个测点的探针分析结果表明:(1)主量元素为Fe,Cu,S和Mg,含微量Al;(2)不同产地、不同样品及不同测点的探针成分均变化较大;(3)计算的晶体化学式中n值(表示S和H层的失配程度)偏离理想值较大.化学组成的不稳定性是墨铜矿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表明结构基元层局部堆垛较不均匀,或在层平面上S层和H层的失配度较高.1.2 穆斯堡尔谱分析根据M(?)ssbuer谱的测量和分析,我们认为高自旋的Fe~(2+)占据S层四面体位置,且配位化学环境不完全等同,谱参数为IS=0.42~0.48mm/s,QS=0.81~1.28mm/s,H_i约为24T;低自旋的Fe~(3+)占据H层八面体位置,IS=0.32~0.36mm/s,QS=0.44~0.59mm/s;可能弛豫作用造成磁  相似文献   

18.
根据资料记载,我国的染织工艺在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蜡染也是其中一门古老而颇具规模的工艺.根据<礼记>等文献的记载,丝织、染色在西周时期都设有专官主管,由此可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成熟了.从出土文物来看,我国发现最早的蜡染文物是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蓝色蜡染毛织物,时间大约是公元396-581年.  相似文献   

19.
关中盆地黄土地层中竹子植物硅酸体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厚远 《科学通报》1994,39(24):2257-2257
在对我国黄土地层各种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中,仅在半坡遗址堆积物中发现过靠吃竹根而生存的中华竹鼠(Bhizomys sinesis)的骨骼残片,但至今尚未发现过竹子植物化石的直接证据.近年来植物硅酸体的研究逐渐弥补了花粉分析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关中盆地的渭南剖面(3万年来)、宝鸡剖面(13万年来)的黄土地层样品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并与现代竹亚科、芦竹亚科、画眉草亚科等几个禾本科亚科植物硅酸体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在渭南S_0地层及宝鸡S_1地层发现竹亚科植物硅酸体.  相似文献   

20.
具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少年儿童能不用眼睛而用耳或身体其他部位辨认搓揉成团的纸张上的文字图形。这种辨认机制比辨认展平纸张上文字图形的机制更复杂,更难理解。我们在研究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图象显示过程时发现一些迹象可能有助于理解辨认纸团的机制.例如在用折迭样品进行测试时,有的受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