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及其邻近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普查和时空…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马禹  王旭 《自然科学进展》1997,7(6):701-706
将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普查工作从数量较少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扩大到更为普遍的中-α尺度(MαCS)和中-β尺度(MβCS)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通过对1993 ̄1995年3年夏季GMS卫星红外云图的普查,共获得234个MαCS和585个MβCS,并给出了代表性较好的MCS的地理分布。发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MαCS的多发区以及MαCS存在两种不同的生命史,一种和MCC相同,发生于夜间  相似文献   

2.
温带半湿润地区的草原风沙土是草甸草原黑钙土地带内的幼年土,具有比干旱,半干旱沙区相对湿润的成土条件;流动草原风沙土的物理性状使其具有自我保墒性能,在干旱季节表现出比同区黑钙土更湿润的特征,并且土壤水有效性高;流动草原风沙土经植被固定而发育为半固定和固定风沙土后,逐渐失去自我保墒性能的湿润性;对草原风沙土进行人工生物固沙时,不宜大面积栽植速生杨树片林、否则随着草原风沙土的固定和树龄的增大,会因土壤水  相似文献   

3.
中国陆域近10年地震时空分布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陆域近10年4级以上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1994年1月到2005年2月间的4级以上地震,共计966次。近10年的地震空间分布与中国陆域历史地震分布基本吻合。中国陆域地震活动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及欧亚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与前者相关的地震位于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地区;与后者密切的地震活动集中在中国陆域南海,尤其是台湾省。同时地震活动多围绕断块的周围分布。地震震中较集中地分布在活动断裂带附近、断裂带密集分布地带以及大构造区域的边界地带。地震年际活动的季节统计分析表明,地震高峰期集中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各年地震活动波动性最大,地震距平曲线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曲线协同,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性变化是影响地震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巴州雷暴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巴州11个台站1961年至2005年的雷暴资料,分析了巴州雷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巴州雷暴主要集中夏季、春、秋季较少,冬季基本没有。近45a来,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雷暴日数的变化不明显,进入90年代,雷暴日明显减少。雷暴多发生在天山山区或天山南麓,盆地较少。  相似文献   

5.
利用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对1949—2018年北上热带气旋(NMTC)的主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近70年来,NMTC的频数呈略增加的趋势,进入关键区的NMTC频数随年代总体呈略减少趋势;②北上时段集中在7—9月,8月份最多;③NMTC在整个生命史中,最多的是超强台风,进入定义区后,强热带风暴占比最大,强度在台风以上的NMTC,首次登陆地点一般在浙江及以北地区;④进入关键区以热带风暴为主,强度维持台风级别的NMTC,首次登陆地点一般在山东及以北地区;⑤70年间进入河北地区的NMTC共有8个,其强度与其初次登陆时的强度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⑥对河北造成的影响是远距离NMTC与中纬度西风槽相互作用主要产生暴雨洪涝灾害,而近距离或受其直接影响,风灾可能更多;⑦NMTC造成的风暴潮若与天文大潮叠加,则潮灾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6.
东北温带森林早春类短命植物种类及区系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现有文献资料查阅和统计的基础上,结合早春类短命植物的生长周期特点,对东北温带森林早春类短命植物种类及区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有林下早春类短命植物60种,8个变种,15个变型,分属于8科22属.科的组成以毛茛科和罂粟科为主,包括早春类短命植物49种,占所有早春类短命植物的59.0%;紫堇属和银莲花属植物居多,占所有早春类短命植物的1/3以上.属的区系分为4个类型1个变型,其中北温带分布类型是早春类短命植物的主要成分,包括10属49种,其次为旧世界分布类型,包括6属11种.  相似文献   

7.
云南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变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是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6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及Hardley Center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①近50年来云南降水量夏、秋减少,春、冬季增加,年降水减少;②云南年、四季降水有着明显年代际变化趋势;③相关分析发现,全球、北半球平均气温升高有利于云南春季、冬季降水增加,不利于夏季、秋季及年降水增加;④云南年降水量、春季降水、夏季降水及秋季降水都存在一个或多个显著性突变点,而冬季降水没有检测出突变点;⑤近50a来云南降水量变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年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基本为西增加东减少型,春季降水为全省一致增多型,夏季降水几乎为全省一致减少型,冬季降水滇西南减少其余大部增加.  相似文献   

8.
北疆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新疆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整理出1961-1999年39a北疆40个气象观测站的沙尘暴天气现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北疆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疆沙尘暴的高发区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漠南缘、天山北麓发生的沙尘暴多于其他周边地区;沙尘暴集中出现在4-8月,多发时段在15-23时,傍晚是活动高峰;沙尘暴持续时间多数在1h以内,最长可持续16h.  相似文献   

9.
 中国分布的疏林类型众多,除了在热带分布的疏林(或稀树干草原)外,还有温带阔叶疏林和温带山地针叶疏林两种生态系统,具体包括榆树(Ulmus pumila)疏林、天山云杉(Picea schrekiana)疏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疏林、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疏林、西藏落叶松(Larix tibetica)疏林、亚东冷杉(Abies densa)疏林、巨柏(Cupressus gigantea)疏林、大果圆柏(Sabina tibetica)疏林、滇藏方枝柏(Sabina wallichiana)疏林、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疏林、大果红杉(Larix potaninii var. macrocarpa)疏林、西藏柏木(Cupressus torulosa)疏林、密枝圆柏(Sabina convallium)疏林、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疏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疏林、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balfouriana)疏林、黄榆(Ulmus macrocarpa)疏林、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疏林等生态系统类型,疏林生态系统(或疏林植被)应该是介于森林和草原(或灌丛)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植被类型,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疏林的分布是系列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决定因子是水分.在中国大陆,沿纬度梯度从低到高的地带性植被应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疏林、灌丛或草原,从东到西沿经度梯度依次为(阔叶和针叶)森林、(阔叶和针叶)疏林、草原、荒漠.在高原地区,沿海拔梯度的分布从低到高主要是森林、疏林、灌丛、草原或草甸.与森林、灌丛和草原相比,疏林的分布面积相对较小.中国疏林的分布区域大体位于农牧交错带地区,即从森林到草原过渡的地区.对疏林成因的理解,有利于区域生态恢复措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山东省3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路面蒸散发经验公式和水量平衡关系计算得到山东可利用降水量,分析了山东可利用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48年来,山东年及四季可利用降水量总体上均呈减少的趋势,特别地,年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显著.2)山东可利用降水量除冬季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年际变化明显外,其余季节和年可利用降水量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3)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年及四季平均可利用降水量基本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全省大部地区年及四季可利用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特别地,鲁西北和半岛部分地区年和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显著.4)在全球气候偏冷期,山东四季及年可利用降水量均偏多;在全球气候偏暖期,除冬季略偏多外,其他季节和年可利用降水量均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严重影响着森林的结构与功能。内蒙古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从内蒙古地区地域、海拔、火灾原因分布等可能导致火灾的时空因素分析林火灾害,为森林防火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遥感影像,借助ArcGIS 10.2和Origin等软件,分析了1980—2015年内蒙古地区森林火灾特点,结合时间、空间的因素,探讨林火的时空动态规律。【结果】内蒙古地区森林火灾时空上表现出规律性分布。受害森林面积年变化存在周期性规律,周期间隔16 a,且春季为林火高发季节,在进行森林防火的资源调节过程中,火灾发生次数较多的4、5月正处于春分、清明和谷雨时节,应以控制火源为主要内容。此外,月初林火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应在该时段提高警惕; 林火的发生主要集中在9:00—17:00; 多发于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等地区,其中兴安盟过火面积最大,大兴安岭林区火灾也比较频繁。【结论】内蒙古森林火灾频发,过火面积较大,且火灾频发与人类活动及气候特点息息相关。森林火灾主要由人为活动造成,必须严格控制野外火源、生活用火等。建议在掌握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火灾时空动态特征的基础上,加强防火宣传与教育,并运用科学的森林防火措施,制定合理的森林防护政策。  相似文献   

12.
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本文通过对川渝古今人物姓氏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川渝人物姓氏主要分布在成都、巴县和重庆;总体上以刘姓和李姓为主;集中分布在1881年~1930年期间,并且不论在哪个时间段内,四川省人物姓氏的种类都大约是重庆市人物姓氏种类的2.5倍.  相似文献   

13.
马鸿青  张会  黄鹤  王志超 《山西科技》2010,25(5):11-12,14
利用1999—2006年全省142个基本站的强对流观测资料(5~8月)和2.5°×2.5°分辨率,间隔6 h NCEP/NCAR全球客观分析资料,对河北省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详细统计,结果表明:雷暴、雷雨大风和冰雹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趋势,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5月最少;午后到傍晚为各种强对流天气的日高峰期,冰雹和雷雨大风稍滞后于雷暴。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掌握大气波导的发生规律,利用2007年7月至2012年9月的气象、电离层与气候卫星观测系统星座(COSMIC)掩星折射率数据,对海上悬空波导的发生概率、高度、强度和梯度的全球时空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波导事件基本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区,非洲西岸的波导事件随着赤道辐合带的移动表现季节性变化;波导高度随着海岸距离的增加而增加,高概率发生区域的波导高度相对较高;波导强度季节和时次变化特征显著,强度值集中在10以下;波导梯度值普遍超过-60/km,阿拉伯海地区在春季受携带沙尘的季风影响,出现-120/km的最小梯度值。因此,COSMIC掩星折射率数据能较好地反映海上悬空波导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实体模型,利用离散单元法研究覆岩离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论述了离散单元法的原理、多数的选择以及离散元模型建立的方法。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离层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从产生到消失是一个复杂的时空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2000年~2011年山西省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山西省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2000年~2011年大部分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的年际变化较大,入境游客数量随时间变化较大;入境游客空间分布由2000年的集中趋于分散、均匀,地级市之间相对差异有缩小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及高级别景点数量、空间距离及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区臭氧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通过对1999年广州市3个监测点(市监测中心站,麓湖公园和龙归)地面O3浓度的分析,研究广州地区地面O3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天气条件的变化对O3形成具有明显的作用,即:晴天O3平均浓度都大于多云天和阴雨天的值,阴雨天的值最小;②O3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大小次序排列为冬季、秋季、夏季和春季;③远郊区的龙归测点O3的值均大于市监测中心站,麓湖公园测点也大于市监测中心站,这表明二次污染物的高浓度中心与一次污染物的中心不相重合,二次污染物在一次污染物的下风方形成。同时利用高分辨化学模式模拟了市监测中心站测点O3浓度廓线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的O3浓度日变化幅度较大,尤其是白天变化非常明显;自由大气层内的O3浓度日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8.
基于EOF和REOF分析江淮梅雨量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江淮梅雨区域50个气象台站1960-2002年的梅雨量资料,利用EOF、REOF展开方法,分析了江淮梅雨降水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EOF展开方法表明江淮梅雨前三个特征向量累积方差贡献比例为88.9%,其主要特征是三个特征向量场呈现纬向带状分布;第一特征向量场空间分布均为正值,说明江淮梅雨量的干湿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是各特征向量场之间的特点相差明显.REOF展开方法表明可以把江淮梅雨划分为6个典型的梅雨量场;后一个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比前一个时间序列要小;主成分旋转后载荷要比旋转前分布均匀得多;第一时间系数的变化等同于各站平均梅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选取江浙沪地区1960—2008年22个气象台站汛期(4—9月)的逐月降水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旱涝状况.结果表明,江浙沪地区汛期降水可分为4种类型:全区偏涝(旱)型、南涝(旱)北旱(涝)型、东涝(旱)西旱(涝)型、中心涝(旱)南北旱(涝)型;1960—1987年以全区偏旱型为主,1988—2008年以南涝北旱型为主.通过已有研究成果对各年旱涝气候特征的比较分析发现,全区偏涝型主要受大范围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全区偏旱型与副高的强度、范围和副高脊线位置等有关,厄尔尼诺事件的同年或次年通常会出现南旱北涝降水类型,东旱西涝降水类型主要受副高和西风带移动影响,中心旱南北涝型主要受到台风的影响而出现.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鄱阳湖2010年水体中硝酸盐氮、氨氮及总氮浓度,分析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10年硝酸盐氮、氨氮及总氮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2010年鄱阳湖水体总氮含量年平均值是1.50 mg/L,硝酸盐氮含量平均值为0.84 mg/L,氨氮含量年平均值是0.37 mg/L,丰水期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枯水期;在空间分布上,枯水期硝酸盐氮、氨氮主航道中游含量较高,上、下游稍低.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知,2010年硝酸盐氮与总氮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关联度分别达到0.99和0.95.减少硝酸盐氮与氨氮的输入有利于对富营养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